APP下载

朱自清:只问耕耘莫问年

2011-12-29许姗姗梁振华

中国教师 2011年4期

  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讲,朱自清大约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影。他不像鲁迅,如同一个单身鏖战的武人,在旧思想的丛莽中用硬骨头做成的匕首将黑夜击得粉碎;他也不像徐志摩,如同一个浅斟低唱的游吟者,痴情于爱的温存与迷醉。朱自清的被人所知,是他情质并貌、和谐含蓄的为文风格,和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为人气节。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关注过他50年自称“平如砥”“直如矢”的生活中有三十载岁月是在讲台上度过的。这个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家和诗人,其实更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朱自清用中国知识分子质朴而纯粹的品质教导了无数青年学子,如何为文,如何为人。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江都县,6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他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18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等中学。1925年,他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迫中。五十载的光阴,朱自清积极投入各种社会活动,用语言的锋利,尽情宣泄对自由、青春、真情、光明的渴求。同时他亦不忘在教育领地上辛勤耕耘,终成一代令人钦敬的名师。
  从“打了几个寒噤”到“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
  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的飞扬。
  ——朱自清《我的南方》
  早在北京大学求学时,朱自清就表现出了对教育的情有独钟。当年邓中夏在蔡元培、李大钊的支持下,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朱自清主动报了名,并积极参加讲演团的各项活动。即使在毕业临考的关键时刻,朱自清也从不缺席。通过参加平民教育演讲,投身教育的宏愿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1920年,当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挥手告别授业解惑的师长和莺飞草长的燕园,开始人生新的征程时,中学教师成为了他的第一个选择。据黄延复《清华逸事》记载:朱自清在1920年6月到1925年8月这五年的时间里,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十中、宁波四中、白马湖春晖中学7个学校。在南方中学的三尺讲台上,朱自清用青春朝气的五年时光,从懵懂羞涩的“小先生”成长为一个桃李芬芳的谆谆良师。
  朱自清执教的第一所学校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中学。由于是师范学校,学生年龄差距很大,小的只有十五六岁,大的却有二十七八岁,朱自清教的是高级班,学生普遍年龄在20岁上下。而那时的朱自清才23岁,因为年轻,同学们都称他为“小先生”。这位“小先生”不仅年龄小,还经常拘谨和局促。学生魏金枝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当时的朱自清:“他那时是矮矮胖胖的身躯,方方正正的脸,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个平顶头,完全像个乡下土佬。说话呢,打的扬州官话,听来不甚好懂,但从上讲台起,便总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好像他在未上课之前,早已将一大堆话背诵许多次。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时间荒废,所以总是结结巴巴地讲。然而由于他的略微口吃,那些预备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于是他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