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成为原生态教学的辅助设备①
2011-12-29吴维煊
中国教师 2011年16期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它在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快捷和方便的同时,有一些现象让人感到沉重:课堂上的“PPT依赖症”,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完全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延伸展开,而是顺着课件既定的流程一路直下;有些本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课堂上,为了追求奇特的效果,弄得过于花哨,让人感到虚假,显得画蛇添足,离原生态教学越来越远。被多媒体主导的课堂上,一幅幅美丽的多媒体画面,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占据着学生大脑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泯没着教育的灵性,离真教育越来越远。人们怀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抄写年代,那时候,虽然课堂活动不那么流光溢彩,但却扎扎实实,水乳交融。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进步与推广的现实情境下,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如何让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目的?对于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使用中发生的歪曲应如何纠正?
一、现象一:多媒体的过度使用替代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在学校的迅速普及好像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在各级各类的学校评估、验收和检查中,多媒体教室的配备是必备硬件。学校内教师间相互听课,兄弟学校间教师教学交流,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讨课、评优课,多媒体都被列为必须使用的教学设备。这本来是教学媒体发展带来的好处。然而,很多学校却把多媒体的使用看成是教学中的必需,哪怕只是几个词组、定义、公式,甚至解题过程都要事先做在课件里。一张张制作优美的幻灯片,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的讲课成了放映,教学跟着课件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多媒体异化为看幻灯片的观众,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多媒体异化为放映员和解说员。传统的因材施教,被整齐划一的多媒体课件挤到了附属物的地位。多媒体不仅尘封了每个教师不同的个性风采,而且让课堂教学步入了“为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怪圈。
1. 分析
多媒体是根据需要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教学的设备,有的课最好使用,而有的课不一定需要使用。教学是一个张扬个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课堂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但课堂教学中刚性的东西——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不能乱动的。为什么一个教学辅助设备能如此改变原有教学方式呢?
一是跟风式的办学思想,导致很多校长陷入“别的学校有什么我的学校也要有什么”的误区。不可否认,现在的校长身兼数职,既要做校长——规划学校的发展,又要做政府官员——运作行政事务,还要做老板——筹划教育经费。繁杂的事务无法让校长们静下心来思考教育,在实施教改时,你们学校刮什么风,我们学校就要起什么浪。在搞学校建设时,别的学校上什么项目,我的学校也要立马上什么项目。
二是受社会上浮躁风气的影响,从教者不能静下心来默默地搞教育,而是将求新、求异作为教育追逐的目标。一流的课堂不是因为一流的教学设备,而是因为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文化。如果施教者只是从教的立场,绞尽脑汁,故意弄出声音,人为制造轰动和喧哗,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贪大求全,缺乏体验、领悟的深刻,就会使教学不仅缺乏原创性,甚至离原生态的教育越来越远。
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检查验收时,无论针对什么样的学校都使用同一个标准,把多媒体作为学校必备的教学设备。不同的学校对教学设备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用同一个标准评估和验收不同的学校,整齐划一的结果是千校一面,不仅浪费了原本紧张的教育经费,也严重扼杀了教育应有的活力。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为目的,而是以不同学校达到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的各项指标为目的,教育陷入对各种数据和指标的追求。
四是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有“设备科”,学校是否安装类似多媒体这样的教学设备,是否有效使用这些设备都成了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项目之一。由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主管的是教育,但这个部门更多的是依赖政府各行政部门运转,管的是教育,但真正思考的却不一定是教育,不一定能真正把握教育规律。以“设备科”为例,工作重心更多的是陷入对“工艺”的追求,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当成一项贴金工程,这样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建议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后,随便说说,也是好的教育。俗话说的好,学校处处是教育。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不单纯指外部条件与设备,教职工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文明的语言举止、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知识的敬畏,在知识的海洋里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顽强毅力,这些贯穿于每个细节中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育本身是一项短时间内看不到绩效的缓慢过程,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从科学的角度、从育人的角度、从发展的角度抓教育,不要用行政化的手段对教育进行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干涉。教育需要硬件支持,需要经费保障,但如果把对教育的支持仅仅局限在经费和设备上,只注重量的投入,不关注其中的价值与文化,不关注教育的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量的投入未能带来质的变化。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从教育的角度对各个不同的学校进行深入的研究,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设定一个检查验收标准,势必造成千校一面,造成有违教育生态的、不合规律的教育结构,这种结构对教育的伤害是致命的。校长们要以教育家的脊梁挺起腰杆,不受社会上种种利益的牵制,服从于教育的内在需要,自由自在地进行教育探索,维护教育应有的坚守,呵护教育应有的永恒!
教师良好的教育状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教师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师德修养,必须要有能让学生敬畏的吸引力。若教师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即使课堂语言并不华丽,情感并不丰富,也没有精致的多媒体,但只要充满机智的思辨、理性的烛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看书,形成对科学文化深深的依恋,这堂课再怎么简陋也是好课。如果课堂教学不去追求这些本质性的东西,而把注意力放在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上,一番热热闹闹之后,给学生留下的只能是作秀似的课堂表演,而非真正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校长及教师,要怀平常心、做平常事、育平常人,教育要慢慢地搞、默默地搞,不要心浮气躁地把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立竿见影出成效上,这样势必产生背离教育本质的功利教育。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社会是没有灵魂的社会,缺少责任与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忽视教育规律,必导致受教育者人格的缺失和教育的失败。
二、现象二:公开课、评优课必须使用多媒体
但凡公开课、评优课,都有一条“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规定,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先进教学设备理解成了多媒体。公开课、评优课必须使用多媒体也就成为一项硬性规定,甚至有些省市级的十几分钟的说课活动,也规定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师们的精力大多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了,然后针对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认真准备解说词。但凡开公开课、评优课的教师,大多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些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课程执行能力。但为了迎合必须使用多媒体的规定,这部分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被束缚,自主性得不到较大程度发挥。教师的讲课变成了放映,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了动态的解题流程,甚至有些实验操作也被搬于课件上。在声光先进的多媒体背后,看不到教师之间的差异和特色。被多媒体包装的作秀似的公开课、评优课,不仅尘封了教师的个性风采,甚至把公开课、评优课的无形品牌给丢失了。
1. 分析
公开课、评优课是教师之间课堂教学交流的一种方法,展示与交流的是能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得到最大启迪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执行能力,是原生态课堂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智慧。它是教师间互相学习的有效平台,是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不可否认,浮躁让公开课变了味;功利让评优课陷入不该有的既得利益纠结之中。急功近利已经让公开课、评优课与常态课分道扬镳,各种公开课、评优课活动似乎都成了走秀活动,教师们上课带有很多表演的成分,甚至成了表演课,从公开课、评优课上很难看到这个教师常态课的影子。若再给公开课、评优课加上必须使用多媒体的紧箍咒,人们连表演都看不到了,就像是看足球比赛时,不去欣赏阿根廷球员的比赛,而去追逐场外的马拉多纳一样,看到的只是优美的幻灯片,外加动听的解说词。
如同物种的单一性对生态系统的活力有致命的伤害,教学模式的整齐划一、教学方法的单一对教育活动也有很大的损毁作用,是以牺牲“多样性”及其活力为代价的。被多媒体格式化的课堂教学使用规定的方式和格式,解决指定的问题,学习固定的知识,是“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大家都成为被大坝牢牢堵住的静水、死水。课堂教学如同事先设置好的流水线一样,在既定的程序中,教师和学生都围着课件转,注意力过多用于关注外部信息资料,内在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已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这样的课堂教学就难以产生新思想。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教师设置好的观点和思想范围内进行,别说是创新思维,就连“一闪念”的奇思异想都很难产生。
3. 建议
让公开课、评优课成为一种开放课,成为教师们切磋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教师们在这个平台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它不一定很美,但一定要是原生态的,要摈弃浮躁的表演心态。一旦将讲课变成表演,就会将教辅设备变成表演的道具,将公开课、评优课异化为“全能型才艺展示课”。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让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在教师的潜移默化及师生互动的教学相长中,提升学生的隐性素质。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源于教学目的,并服务于教学目的。
让优秀教师展示他们的教学风貌,让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开设公开课、评优课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公开课、评优课首先必须是常态课,是在常态课基础上的提炼。教育的浮躁与功利化已经让各种公开课、评优课存在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教育的角度对弊端进行改革。公开课、评优课要从课程出发,从教师教法出发,以育人为中心,以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为目的,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展开。切忌用种种指标、种种规定给公开课、评优课加上一道道紧箍咒。多媒体主导的课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如果再用必须使用多媒体给公开课、评优课加上新的紧箍咒,表面上看是在课堂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其实质是把课堂作为教育走秀的舞台,让诚信教育陷入危机。
教育需要遵循国家意志,学校要服从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教师要按照规定办事,这点无可厚非。然而,每项政策及规定的制定,各项检查与评比的实施,各项活动的展开,都要以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准则,以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不能让教育在各种政令、各类检查中丢掉自己的灵性,放弃自己的思想。我们应当还公开课、评优课以本来面目,以教育家的视角、思维和胸怀去筹划公开课、评优课活动,让每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自己的教学个性特点,以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为目的,科学地设计课程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多样化的上课形式,不用指令性的要求禁锢教师的个性,让教育之水活起来,维护公开课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让公开课以严肃、科学、真实来引领常态课。
三、现象三:将多媒体当做课堂教学创新的必备工具
在这个“快教育”的时代,人们把创新定位在物质上的不断更新,定位在形式上的新、奇、特。在课堂教学上,故意弄出声音,人为制造轰动和喧哗;有的将多媒体权当做单一媒体来使用,放一段录像、听一段音乐、跳出一些文字,误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只有离原生态教育越远,创新力度才越大。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活动过于饱满和丰富,贪大求全,缺乏体验、领悟的深刻,不仅缺乏原创性,而且始终在原有基础上切割着、变换着,在一番热热闹闹之后,显现的是教育理念的陈旧。被多媒体包装后的课堂,“教无定法”已被人们淡忘。固定化的多媒体课件主导下的课堂,不仅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也难以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甚至阻碍了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1. 分析
教育创新——既陌生又熟悉的字眼!说其陌生,是因为目前的教育创新大多还停留在口号上,尚未实实在在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感觉不到教育创新的存在。说其熟悉,是因为创新的口号无处不在,国家要创新,教育要创新,课堂教学要创新,如此等等,什么都需要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进步,教育要离开了创新,就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教育创新应该怎么搞?是当成口号喊得地动山摇,还是追求视觉上的新、奇、特?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牛津、剑桥等,很少有人谈创新教育,但所做之事总是很创新。而我们的教育,那么多人整天在谈创新,却没有做出真正创新的事情,究其根源,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的文化成分,缺乏创新的土壤——追求真知的热情、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不懈的韧性和宽松自由的环境。
课堂教学上的创新,靠的是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靠的是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漂亮的硬件能为学生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但良好的学校文化影响的是学生的心灵。花点心思,一个平凡的活动、一个普通的事物、一个精彩的细节就能产生神奇的效果。课程体系和教材乃至教学方法、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都只是技术问题,是浮在表面的现象,创新教育必须抓住深层次的东西,关注每个教育细节——靠硬件提升打造的创新教育是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的。
2. 建议
“钱学森之问”让更多的人关心创新人才的培养。若教育体系封闭、教学方法刻板,是很难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缺乏创新人才,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课程执行能力。对于学生中产生的、徘徊于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边界或之外的奇思怪想,如何跨越课堂教学?学生的资质或智能,如何真正进入科学发展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体系,要能在零碎问题的牵引下,准确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切入点。要有问题、有争议、有引发争议的空间和看点,要便于讨论;教师还要能够科学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动态调整,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及追求真理与独立人格的精神氛围。不能让多媒体制约了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这样会使课堂过于封闭,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在旧中国国将不国的战乱年代,条件那么艰苦,不仅英雄辈出,而且也产生了一批对世界科学及文化有推动作用的大师级人物。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虽然国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受教育人口数量剧增,教学条件和设备日益改善,但大师级人物难觅。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匹配的状况?原因很简单,老科学家们怀抱的是科学救国的信念,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让教师怀抱爱国热情及对社会的责任而教,让学生怀抱爱国热情及对社会的责任而学,这样才能生成创新的土壤。
越快捷的东西,越容易导致疏远;越方便的东西,越容易产生隔阂。不要丢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书写智慧。那种如同刀耕火种的教育虽然缓慢,但却是自然的、原生态的。学生的思维可随着教师的板书展开,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容易产生“一闪念”,而珍贵的、对人的探索能力有重要引导价值的“一闪念”,也能在朴实的课堂中继续深入下去,有教师、同学共同讨论的空间与时间。而多媒体主导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步入被材料轰炸的境地,饱了眼福之后,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如此便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起着互相补充和互相辅助的作用,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初衷是好的,但不要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异化。对多媒体的过分重视和依赖,必然会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多媒体使用依赖症。教育要摒弃对“工艺”的片面追求,不要把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当成一项贴金工程,这样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真,不浮躁、不急于求成,踏踏实实,持续稳定的发展。
注释:
①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协会2010至2011年度立项课题“区域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宿迁市为例”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159)。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黄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