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灾减灾教育任重道远

2011-12-29卢茹彩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6期

  “推动防灾减灾教育,仅靠公益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教育部等部门也都在推动这方面的教育,但毕竟咱们这一课补得有点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儿基会”)秘书长助理郭晓说。
  不过,这一“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防灾课进课堂
  
  “今天,我们来学一门非常重要的本领,在关键时刻可能会救我们的命。”在北京市东城区织染局小学一间在中式风格平房基础上建立的安全应急体验教室里,李谷壹老师这样开始了她的—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是教二年级(1)班的学生们打逃生结。
  一开始,李谷壹老师给孩子们放了一段火灾的动画视频,告诉孩子们遇到大火时该如何逃生。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地发出笑声。半个小时内,同学们都学会了如何打渔人结、八字结等逃生时必要的绳结。
  像这样的安全课,李老师已经给全校不同年级的孩子们上过多次。
  “在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建成之前,我只是单纯地去讲给同学们听而现在的形式很活泼,而且有视频,可以做游戏,这是以前没有的。”李谷壹老师说。1999年参加工作的她是织染局小学的品德课老师,兼上全校的安全教育课程。
  学校的安全应急体验教室是由“儿基会”捐建的,是北京市首个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去年8月31日正式启用。它的建立源于“儿基会”在2009年发起实施的“安康计划安全应急教育工程”,该工程通过在中小学、社区乃至城市内建立安全应急教育基地,来培养儿童少年的安全防灾意识,强化对突发事件应急技能的训练。据郭晓介绍,该工程包括举办校园安全管理培训班,在学校捐建“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在社区捐建“安全应急体验中心”,在城市捐建“安全应急体验馆”等项目。
  织染局小学的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分为地震安全、交通安全、急救互救、消防安全、社会治安和卫生健康等不同板块,通过让孩子们参与其中的形式,来强化孩子们的安全应急知识。此外,教室里还备有安全书柜,摆放了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的安全读本,如《中国学生应该知道的安全常识》、《儿童45种自我保护的方法》等,以供孩子们阅读。“从汶川地震后,整个社会对安全教育重视起来了,毕竟这是数十年罕见的特大灾害。”李谷壹说。
  郭晓介绍说,安全应急教育工程主要由企业捐资,覆盖初中以下年龄段的学生。目前在四川较多,仅成都就有40所学校建立了安全应急体验教室。“这样的教学形式非常受欢迎,成都已经有几个学校把安全应急教育纳入基本教学课程,并且有所提升,在消防、火灾和地震等内容上有实际演练。”
  在成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安全课从去年开始成为必修课。按照学校的安排,每学年每个学生至少要在安全应急体验教室上两次课,毕业前要掌握防震、消防、急救等七大主题的安全应急知识。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形不成常态。”郭晓说,“我们整个教育体系,更加重视升学,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过,开展安全防灾教育是一个过程,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而且,公益组织的行动能进一步影响政府更加重视这一问题。”
  
  防灾意识有待加强
  
  “安全知识应该从整个社会层面来抓,而不仅仅是学校,比如说我在课堂上讲的wQLJz86sqwT7Pnt0pVa4Ff0PnRtg+ykbEZUmkRvwA8M=这些知识,我会了,我的学生会了,但他们的家长会吗?社会上其他人会吗?”李谷壹老师反问道。作为安全课的老师,她特别提到给她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那是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时,10岁的英国小姑娘看到海水冒气泡、潮水退下而判断有可能会发生海啸从而挽救了沙滩上很多人生命的故事。“很多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积累,我们的学生可能在一年级时只学会了一样逃生本领,但等到他18岁成年之后,他已经具备了很多应急和安全方面的知识。”李谷壹说,“但如果从一年级的时候就不学这方面的知识,等长大了他还是不具备这些本领。”
  虽然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后,国人的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网上商城的应急包等物品也被炒得火爆。但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仍然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像这样的灾害离自己很远,因此并没有在知识和物质上有更多的准备。“看到日本国民从容应对地震的新闻还是很被触动,当时的确也觉得自己应该在生活中有所准备,但这个念头仅仅是一闪而过。”在一家外资证券公司工作的成女士是一位3岁女孩的妈妈,她坦言,虽然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地震方面的知识,但“如果地震真的发生,自己可能都无法保护自己的女儿”。
  2010年明,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防灾博览》杂志曾介绍了对汶川震区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调查显示,70%的学生没有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85%的受访者表示不会主动阅读有关防震减灾知识的书籍。接受过地震逃生训练的受访者仅占30%,知道地震有相关前兆的仅占35%,不能熟练灵活运用防震知识的占到T90%。
  而在没有经历地震的其他地区,具备这些知识的人员比例则更低。
  与人们的知识匮乏相对应的,是安全应急类图书遭到的冷遇。不论是各大书店的门店还是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全民防灾应急手册》、《当灾难来临》等科普方面的图书种类繁多。但与品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类图书的购买者寥寥无几。‘强然很多出版社抢时间点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但其销售运作得并不成功。”当当网科技类图书的采购人员谢晓梅说,“即便是日本地震发生后,这类图书的销售也没有大的起伏。”在被问及这些书的具体销量时,她显得特别为难。“我只能说这类图书只占我们销售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她说,“拿2009年中期上架的销售最好的一种来说,两年来也只售出几百本。”而她也坦言自己虽然作为这类图书的采购人员,家里并没备有此类图书,只是偶尔从电视上得到一些逃生的知识。“可能是自己的意识没有那么强。”她不好意思地说。
  
  需全社会参与
  
  虽然李谷壹所在的小学已经做过好几次全校的疏散演习,在今年汶川地震三周年时又进行了全校的防震演练,但她认为,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别说建1个教室,就是建100个教室,也远远不够。”据李谷壹介绍,他们小学跟周围的社区、消防队、派出所等联系都很密切。而这个安全应急体验教室作为这_片的资源,其他的学校和社区都可以使用,目前,他们已经接待了和平里一小等学校的学生前来上课。“宁可用坏了,别搁坏了。”她说。
  民政部一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研究院副教授、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方伟华这两年多次到四川省成都市开展中小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主持编写的《中小学防灾减灾读本》(包括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成为四川省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读本,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们学习自然灾害知识,提高避灾自救意识,学会逃生技能。教材出来之后,北京市的中小学校也打算用,但他认为,“灾害区域性很强,北京面临的自然灭害跟四川非常不同”。方伟华说“我们应该鼓励做区域性的乡土教材,而不是全国性的统一读本。”
  不仅如此,方伟华认为,在防灾减灾教育这方面,不仅是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也至关重要。“现在的状况是,缺乏给中小学生上课的教师,也没有师资培训的实用教材。”他说。李谷壹对此也深有体会。全校180多名学生,只有她一个人负责安全课。“说白了,我们是门外汉,顶多是个‘票友’。”她自嘲地说。虽然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启动的时候,“儿基会”有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计划,但到目前仍然没有进行。方伟华说,根据《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包括教师在内,我国防灾减灾这一块的人才资源需求总量在“十二五”末大约为275万人,缺口很大。
  方伟华指出,防灾减灾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万面的事儿,应该提倡“综合减灾”的概念。“整个社区的资源要联合起来,所有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比如说社区居民、主要机构、志愿者、社会组织等都必须纳入进来,才能形或有效的防灾减灾机制。”他说,目前。公众的防灾减灾大多停留在意识层面上,“意识>知识>技能>行动”。
  据方伟华介绍,截至到2010年,全国共建立了156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十二五”期间计划再建成5000个,“但从示范区的分布情况看,东部多,西部少”。虽然如此,方伟华认为,防灾减灾教育要注重实际内容,而不是形式。“从国家、地方到基层社区,很多都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但一些地方或社区的预案存在雷同,且多为行政性的,在技术层面上操作性差。”他说,“另外,应急预案的演练也非常重要。”据他介绍,在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发生之前,在民政部支持下做过演练的陕西省宁强县骆家嘴村,虽然遭遇暴雨洪水灾害造成了房屋倒损,但是由于人员疏散及时,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
  方伟华认为,防灾减灾还迫切需要摸清全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状况。“如果说连一个社区、一个学校、一个家庭所处的地区是否存在危险或者说存在何种危险都不知道,防灾减灾根本无从做起。”他说。目前,“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 2015年)”的主要任务中就包括要摸清中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减灾能力,完善相关数据库。
  每年的明12日是“国家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不要什么事情都等着政府来做。”方伟华说,“在防灾减灾这一块,每个人的意识和行动都至关重要。”
  “不能‘神话’日本中小学的防灾减灾教育,日本中小学也不是天天都进行防灾教育,很多学校一年也就演练一到两次。”方伟华最后说,“而且,防灾减灾教育不能弄得学生们什么都怕,失去了开拓精神,把孩子们培养成‘小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