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磨:川西古镇的灾后重建样本

2011-12-29张娟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6期

  “很吓人,房子—下子就摇起来了,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大劲儿,背起我妈就往外跑,还好没砸到。”51岁的王俊芳提起3年前的地震仍心有余悸。不过跟大多数乡亲一样,她更津津乐道自己亲眼看到的废墟中建起来的新水磨。
  在王俊芳看来,水磨现在“因祸得福”,地震带来了灾难,原来的家都被毁了,但重建还给水磨人更美的新家园。“过去我们这里生活清淡,没得收入,空气中的灰尘一片一片飘得跟下雪似的。”王俊芳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告诉记者,“现在我们镇子不搞工业搞旅游,天变蓝了{每家都有住房、商铺,大家都有事情做、有钱赚。”王俊芳从以前的水泥厂退休后,在水磨中学找了一份临时工,协助管理学生。
  
  重建让水磨“回归”
  
  水磨镇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南部山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有碑文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之乡。1985年被规划为阿坝州高耗能工业示范区后,水磨变成一个高污染的工业城。地震前,水磨镇境内的60多家水泥厂、铁厂、硅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支撑着约1.5万群众一半的家庭收入。
  “灾后重建中,水磨不是简单的‘房倒修房、路坏修路’,也不是简单恢复到震前水平,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要解决民生,更要解决发展。”文永刚向记者介绍水磨镇灾后重建的“立意”。32岁的文永刚是藏族人,水磨镇分管旅游的副镇长。
  如何为新水磨定位,是当初摆在阿坝州和对口援建城市广东佛山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了让水磨回归文化,让它从一个高污染的工业城,变成一个宜居的旅游城、文化城一一佛山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经验,带给了重生的水磨。
  “冰磨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北连震中映秀镇,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文永刚认为水磨具有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重建后的水磨尽显羌文化特色,虽然小,但很精致,是川西坝子的小丽江。”
  据了解,水磨镇日接待能力设计为5万人,目前达到2万人,游客以成都及周边地区为主,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文永刚坦承,水磨作为新兴的旅游区,硬件有了,但软件方面需要完善和细化的地方还很多。“最主要的是要有突出自己的特点。”文永刚说,接下来水磨会进一步增强藏、羌文化的挖掘,这也是水磨旅游的“卖点”。
  
  “人家把路修好了,怎么走得靠自已”
  
  老人村是水磨镇下辖的18个村庄之一,村民有850多人,都居住在镇上。通过王俊芳的引荐,记者见到了村支部书记余平良,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观景茶园老板。观景茶园所在的禅寿老街就在老人村,是水磨镇的中心地带。
  据了解,水磨人此前以农耕为主,每逢农历一、四、七的日子,各村的人都带上自家生产的东西到老人村,沿老街摆卖。老街是水磨最繁华的地方。大约十年前,政府觉得老街太过拥挤,在寿溪河东岸修建了水磨大市场,商户们都集中到市场里售卖商品。从那以后,老街就萧条了。
  “5.12”地震,老街上的房子全毁,并有22人遇难。水磨重建,重塑禅寿老街的标志性地位必不可少。由佛山援建的禅寿老街项目恢复工程,按照统一规划、旧址复原的原则,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将汉、羌、藏等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建设川西民居古香古色旅游小镇。重建不仅解决了灾后227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将长1200米的老街打造成了“以家带店”的宜居模式,为发展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家把路修好了,怎么走,得靠咱们自己。”余平良家里有12口人,在老人村是个大家族。水磨镇“搞旅游”定位明确后,原先以耕地为生的村民很茫然。余平良率先尝试经营“茶楼加客栈”为村民探路,他开设的观景茶园是一幢两层楼的建筑,有900多平方米,楼下卖茶,楼上有15个住宿标间,20n年春节期间,旅游收入1万多元。
  “村民都不知道怎么办时我带头摘起来,现在村里已经有二三十家跟着搞了。”余平良高兴地看到,老街又热闹了起来。“以前的老街是住家老巷子,没什么商机,房租每年三四百块钱,现在商铺每平方米月租金就得五六十元。”他介绍说,地震前老人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是2380元,去年达到4350元,2011年要力争达到6000元。现在全村除老、病、残等无法就业的人外,基本上都实现了就业。
  
  “在家就能挣钱,谁还出去打工”
  
  25岁的王敏投资5万元在禅寿老街开了一家专卖当地山货土产的小店,弟弟、弟妹都在店里工作,路过小店能闻到花椒的麻味。王敏告诉记者,从现在的情况看,生意还可以,20多平米的小店每天的营业额能到五六千元。
  王敏是在地震后回到家乡的,之前在都江堰打工,帮人家卖手机,每月也就挣个几百块钱。“你看她多厉害,—下子从卖手机的变成老板了。”在后面柜台分装花椒的弟弟不忘调侃一下姐姐,看得出他们合作得很愉快。姐弟俩都感到3年来水磨的变化,最主要的是见了不少人,长了很多见识,水磨人的生活发生了不少变化。
  王敏印象最深的是来援建的佛山人。“有一天,看到我家门口的工地上有个人干活,裤腿撸得老高,觉得很好笑。后来镇里新建成的大桥剪彩时,才发现那人是佛山市的一个领导,我们还以为是打工的呢,那么大的官儿,半点架子也没有。”而提起温总理来水磨,王敏很兴奋,“他去了离我家不远的任记茶楼,路过我家店子的时候,我就使劲拍手,把手都拍麻了,后来温总理走的时候,我们又追着他走了好远,直到他车子走得看不见了。”以前只能从电视上看到的人,现在在水磨都看到了。
  王敏注意到,很多像她—样原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在家能挣到钱,没人愿意出去,因为在外打工很不容易。她发现就这两年的功夫,周围亲戚和镇上的人好多都买了车,“都是十多万一辆”。王敏的弟弟更热衷于名牌服装,王敏笑他过去随便有件衣服穿就行了,挣了点儿钱就开始赶时髦。
  结束采访时,王敏从摊子抓起几个核桃非要让我带在路上吃,并邀请我“下次还来耍”,久违的纯朴让人倍感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