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媳妇中国家
2011-12-29林皓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7期
40年前,一名德国小镇的姑娘,偶遇来自“红色中国”的翩翩青年,目光交接的一刹那,便注定了这一段跨国姻缘的不凡。和她当时想象中身穿蓝色制服、手拿红宝书的中国人不同,这个年轻人帅气、时尚,爱音乐也懂音乐。匪夷所思的是,当年这位年轻人的身份竟然是“叛逃者”。他们之间的交往跨越了怎样的文化障碍?女主人公海佩春的《德国媳妇中国家》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年轻人名叫关愚谦,北京人,1931年生于广州,长于上海,后在财政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反右”时,被下放到青海,回到北京后为苏联专家当翻译。“文革”开始不久,他惧怕再次受到冲击,用一本日本护照到了埃及,后辗转到了德国。当年,这一案件与马思聪“叛逃”案齐名,举国哗然。
与海骊春的相遇,让正在汉堡大学读书的关愚谦无法看清自己的未来,从理智上也无法接受她的爱意表达。从小不爱喝咖啡只爱喝茶的海骊春有着德国人固有的执著,她开始了解中国,并对这个国家的古老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随后进入汉堡大学,成为留校教书的关愚谦的学生,之后又去台湾学了半年汉语,还在1975年访问了中国大陆。
精诚所至,今生有约。1977年,这对有情人在香港结婚。从此,海珮春成为一个中国大家庭的媳妇,她所经历的一切见证了中国近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和丈夫一起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心里常常笑话自己,我已经由‘关愚谦的奴隶’变成了‘中国的奴隶’。几乎从早到晚,都是围绕着中国转。”
如今,海骊春已经成为德国小有名气的汉学家,她以自己的经历写成的《德国媳妇中国家》是一本关于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人、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化的书。王蒙称赞她像讲述家长里短一样地讲述着中国、德国、20世纪与21世纪:“毫不预设立场与观念地、绝对客观地讲出了如此动情的沧桑故事。她参与了这样多、这样深的政治事件,成为如此翻天覆地的历史的见证。也许这只不过是爱情,只不过是平常的人性,只不过是正常的喜怒哀乐,只不过是一个女性的非常个人的生活经历。有这样的经历,分享这样的经历,我们有一种终于长出了一口气的感觉。”
作家王安忆与关愚谦夫妇是街坊,住同一条街,也在同一家超市、菜场、面包店买食品,享用同一个邮局、银行,还有电影院、书店、咖啡店,大约可猜得出他们的生活起居的方式和我们差不多。“但在这外部方式的里面,有着什么样的内心呢?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答案。”她说。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则认为,这是海珮春的个人命运与一个中国大家庭复杂、跌宕的传奇,这传奇从细小之处出发,却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跨越世纪的变迁,以及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目。
从一个对中国了解甚少的德国少女,成为“中国媳妇”,成为中国几十年变化的见证人,成为一个中国菜的烹调高手(反而对西餐烹调不甚了了)。从1975年第一次到北京,到夫妇两人在上海买了房子安居;从当初带七八个箱子到中国,到现在从中国带许多东西回德国……海骊春的实录让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能够从另外一个视角回顾这几十年的生活变化。
作家冯骥才说:“一些学者警告我们,未来的世界将要因文明的不同发生冲突乃至对决,本书的一对主人公却用相互的爱否决了这种可怕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