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的变迁
2011-12-29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7期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中,曾经涌现出了众多的模范共产党员。不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们都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而不同时代共产党员典范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在20世纪50年代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感人故事,其主人公和作者就是兵工功臣吴运铎(1917—1991)。在战争年代,吴运铎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仍留有几十块弹片。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继续主持多项兵器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才。
常香玉
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是常香玉(1923—2004)一生的追求。从义演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到投身扶危济困公益事业,再到筹资设立“香玉杯”奖励豫剧艺术家,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演戏先做人的艺德。
孟泰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孟泰(1898—1967)。著名的“孟泰工作法”就是他在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及操作技术,“高炉卫士”、劳动英雄。这是孟泰留给世人最鲜明的形象。
容国团
“胜利只能成为我们连续攀登的阶梯,绝不能成为往后退的滑梯”,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世界冠军——容国团(1937—1968)的名言。虽然仅有30年的生命历程,却他与中华体育的几个“第一”紧密相连——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队成员,还带队夺得第一个女团世界冠军。从此,乒乓球热遍全国。
雷锋
雷锋(1940—1962)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已成为亿万中国人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一面旗帜,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龙梅 玉荣
1964年2月9日,12岁的龙梅(1952-)和9岁的玉荣(1955-)为了保护公社的羊群在暴风雪中受伤致残。“草原英雄小姐妹”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主义精神”的代名词。
王进喜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铁人”王进喜(1923—1970)不止一次说过的话,他时时刻刻都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奋战在石油第一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邢燕子
1958年,17岁的邢燕子(1941-)初中毕业,响应党中央号召回到农村,和农民打成一片。她带领女团员组成“燕子突击队”,在中国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成为“发愤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
陈永贵
1952年,陈永贵(1915—1986)出任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毛泽东号召全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陈永贵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李四光
“中国贫油帽子是可以摘掉的,‘地震不可知论’是不成立的”。作为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1889—1971)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作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他也是现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焦裕禄
焦裕禄(1922—1962),1962年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张海迪
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张海迪(1955—)的事迹曾鼓舞和感动着无数中国人。她因此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
史来贺
1952年,年仅21岁的史来贺(1931-2003)担任了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史来贺这一千就是51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搞得风生水起,成了河南乃至中国大地上的一面旗帜。
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作为为新中国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张华
1982年7月11日,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张华(1958-1982)为了抢救69岁的魏志德老人光荣牺牲,年仅24岁。张华的事迹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大讨论,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繁森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1944-1994)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两次进藏工作,在雪域高原奋斗十个春秋,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篇章,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吴登云
48年前,年轻的吴登云(1940- )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来到了位于中国最西端的新疆乌恰县。他带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刻苦学习,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成为帕米尔高原上的各族人民爱戴的优秀医生,为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利伟
在举世关注的目光中,一段历时21小时23分钟的完美太空飞行,让全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杨利伟(1965- )。伴随着他的成功返航,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钟南山
钟南山(1936让中国百姓为之感动的名字,一位病人眼中的爱心医生,一位学生眼里的慈爱老师,一位活跃在大众视线中的知识分子。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09年奋战“甲流”,再到2011年澄清“阴性艾滋病”疑云,钟南山总是行走在中国医学征途最前沿。
任长霞
担任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期间,任长霞(1964-2004勘政为民、关心群众疾苦、保一方平安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她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的好警察、杰出的公安局长的形象,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丛飞
丛飞(1969—2006)一心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参加义演300多场,为社会义务服务3600多小时,资助178名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上学,累计捐款超过300万元。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他强忍剧痛,坚持参加各种义演活动。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自愿捐献眼角膜,为6名眼疾患者带来了光明,被市民称为“爱心大使”。
沈浩
沈浩(1964—2009),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