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
2011-12-29孔根红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7期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立足国情、重视同外部世界联系、善于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政党。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史,清楚地记载着党的对外交往的风雨历程。在整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善于利用并积极发展党的对外关系是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
政党外交是“政治家外交”。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而政党或政党领袖人物之间的活动和相互关系又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主体是中共中央,理解中央领导集体发挥了核心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党的对外工作的奠基人、开拓者和实践者。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又是第44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提出的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江泽民就任总书记后,会见的第一位外宾就是应中国共产党邀请来华访问的党宾,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他提出了党的对外工作跨世纪发展的指导方针,即在建设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个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对外工作,他指出,党的对外工作既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多次率党的代表团出访,会见了大量到访的外国政党代表团。
中共对外交往的风雨历程
90年的建党史,前后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为中共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执掌政权、巩固执政地位、履行执政使命和长期执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理解与支持。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28年时间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延安、武汉、重庆、南京、西柏坡,就充分运用党的对外联络和交往,先后会见了大量共产国际代表、苏共代表、国际友人和各国进步人士,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卓越地开展对外工作,使偏僻的延安成为全世界万众瞩目之地。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卡尔逊、福尔曼、斯坦因、爱泼斯坦等西方记者先后访问延安,他们写下的著作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外交战略传遍世界。194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组织召开了有18个国家130多名代表参加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选举产生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延安成为东方反法西斯斗争的中心。白求恩、柯棣华、尤恩、汉斯、希伯、罗生特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建国初期,党的对外工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迅速获得国际承认、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第2天,苏联率先宣布与国民党政府断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紧接着,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先后同新中国建交。新中国成立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苏访问。至1950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等东欧和亚洲的10多个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6年举行的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中国共产党发展关系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中,就有56个派代表团出席。毛泽东在大会上说:“他们和我们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他们走了很长的路程来到我国,以崇高的友谊参加我们党的这次代表大会,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支持。”至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80多个共产党和工人党有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1959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时,有61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或代表来华参加庆祝活动。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先后发生了中共与苏共历经十年的大论战和中国“文革”十年动乱,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历经挫折。中国共产党被国际社会边缘化,陷于封闭和孤立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对外工作也进入了新的调整、开拓、发展与变革的历史新时期。这体现在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从根本上调整了党的外交战略,开创了党的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了政党外交内涵,党的对外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世界”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开拓了政党外交新境界,党的对外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积极与各国政党扩大交往
2010年3月、12月,先后在北京、华盛顿成功举行的第一届、第二届中美政党高层对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民主党、共和党两党的机制化交往正式启动,开启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领域,也开启了中美政党交往的新篇章,为增进中美两国政党和政治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战略互信、推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为中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增添了新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交往对象不断拓展,党的对外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本着不纠缠历史旧账、立足向前看、谋求合作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逐步与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恢复了中断已久的党际关系,并着眼于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与非洲、拉美和亚洲国家执政的民族、民主政党建立起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本着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谋求相互了解与合作的精神,同欧洲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及其国际组织相继建立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为促进中国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积极同西欧国家的一些传统中右翼政党开展接触与交往。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东剧变、多党制浪潮席卷的背景下,稳妥开展对前苏东地区和非洲国家各类新、老政党的交往。
中国共产党的交往对象,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的各类政党和全球性、地区性政党,又有建交国执政党、参政党、合法在野党和未建交国不同类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
如今,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机制化的交流方式,中越、中日、中俄、中印、中欧、中英、中美政党对话机制先后展开;同英国、德国、法国的政党也签署了有关政党交流协议。中国共产党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交往全面深入,同周边国家政党关系更加巩固,同发展中国家政党交往进一步开拓,同发达国家的政党关系健康发展。同时,政党多边活动更加活跃,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党国际、基民党国际、欧洲议会各主要党团、欧洲社会党、欧洲人民党、拉美和加勒比政党常设大会等国际和区域性政党组织的交往也不断加强。
发展更务实的政党交往
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工作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内容,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互动中不断开拓、发展、深化与提高,其交往内容主要包括:就共同关心的双边、多边、地区、国际形势吸热点问题等与外国政党深入交换意见,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推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同国外政党就治国理政经验进行深入交流,广泛汲取各国先进发展经验,学习外国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借鉴其执政经验,总结世界不同政党制度的利弊得失和各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为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服务;通过政党合作,寻求符合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途径,实现以政促经、以经辅政、政经互动,促进经济合作。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朝着更“资实”的方向发展。通过政党交往,加强对国外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治国理政、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经济发展方式、金融危机治理、解决民生等专题考察,通过与外国政党、政治组织联合举办各类理论研讨会,丰富了政党交往的内容,也创新了党的对外交流的形式。比如2008年在温州举办的“中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2009年在宁波举办的“中阿冲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2010中国扬州一海湾阿拉伯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合作论坛”、2010年在云南举办的亚洲政党国际会议扶贫专题会议、2010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等,为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取得了积极成效。
今年5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分别在北京、天津举行。这是一次围绕中欧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层次论坛,欧洲19个国家的31位政党领导人以及1个欧洲地区性政党和5个欧洲议会党团领导人出席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会见了欧方政党领导人。论坛的主题围绕中国“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和政策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坛还促进了中欧经贸务实合作,来自中欧工商界的代表就有关经贸议题展开洽谈,并就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与生物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开展合作达成意向。论坛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提升了中欧党际交往的层级和水平,为中欧务实合作开辟了新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