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庸官”生态的形成与治理

2011-12-29陈天祥

人民论坛 2011年2期

  庸官现象是多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解释庸官现象的原因:其一是帕金森定律现象。它是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人帕金森提出来的,认为官员喜欢任用那些比自己低能的下属,这样他们就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也比较听话而容易控制。而下属也上行下效,最终导致整个官僚体系充满庸官。
  其二,高度程序化的政府组织使然。为了保证公共权力行使的公平性,也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人们设计了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制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于是,社会组织和公民到政府部门办事,就会经常遇到“公文旅行”和按章办事以及公章成堆的现象,久而久之,惯于“规则迷宫”者在政府中占有强势的地位,同样,这些拥有话语权的群体也习惯于任用规则的追逐者,排斥异己,最终导致政府的繁文缛节和低效率。而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开拓进取、创新有为者则可能被排除在外,失去发挥作用的舞台。
  其三,彼得原理陷阱。政府部门常见的逐级晋升制度,容易将人员选拔范围限制在很小的圈子里,瘸子里选将军,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个组织就会出现大部分的领导职位是由不能胜任的人所担任,即出现庸官治理。尤其是我国有关干部任用制度有明确的规定,晋升到某一级别的职位必须在下一级(或半级)职位中任职达到一定年限,如果晋升时几个具有下一级职位任职经验者都不具备担任上一级职务的条件,就有可能出现晋升者的不胜任问题,而按照这种任用规则,他在今后仍然有可能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任职,这样会离任职要求越来越远。
  其四,专才与通才之间的错位。一般来说,职位层次越高,管理范围越大,越要求任职者具有综合管理能力,亦即越应该是一个通才。但在实际的干部任用中,往往很容易掉进专才等同于通才的陷阱。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最重要的工作是经济建设,需要上很多项目和很多工程,对官员的技术要求相对的就多一些,技术人才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晋升机会。但如今,民生问题、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求领导者要善于了解公共服务的需求,善于进行利益平衡和妥协,善于利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公共治理,才能更好地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时,仅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只懂技术不懂管理的人才就会变成庸才,严重者,还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近年来,我国各种社会矛盾突凸显,群体性事件频发,它们多与社会不公平、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缺失密切相关,既反映出政府治理模式的滞后,也反映出官员中只懂技术不懂公共治理、只懂招商引资和工程项目建设不懂如何化解民怨的严重缺陷。时代呼唤善谋略、善沟通、善深入民众了解疾苦、善纵横捭阖、善于民主决策、通晓社会知识的善于治理的“通才”式人才。
  其五,考核方式的缺陷。长期以来,我国干部考核中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社会倾向。所以考核什么,被考核者就注重什么。只注重经济指标的考核方法使很多官员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不懂社会问题、不懂得百姓疾苦的庸官。
  其六,民主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一大批“只唯上,不唯下”的官员,他们只对上级的意志比较敏感,惟命是从,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