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疯狂“闪辞”24次谁之过

2011-12-29猛松

伴侣 2011年12期

   当下,大学毕业生“闪辞”(辞职像闪电一样快)现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笔者采访到“闪辞”的一个极端个例:
   儿子性格温和又本分,父母害怕他长大后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从小就灌输给他竞争、选择、强者为王的观念。儿子不负父望,读大学期间已能在选择和竞争中脱颖而出,父母甚喜。
   不料,儿子的选择、竞争、强者为王的观念在行动中失控,以致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大学毕业后竟在一年中“闪辞”24次……
   这是大学毕业生集体浮躁症?还是父母教育偏激的恶果?这个现象值得大家深思……
  
   父母鼓励个性发展,本分儿子热衷竞争
  
   1987年11月,邢亦明出生在沈阳市沈河区二经街。父亲邢逸林是市政府的普通公务员,母亲裴茹宁是沈阳第一制药厂的技术员。夫妻商议,要让儿子受最好的教育,把儿子培养成一流的人才。夫妻俩恨不得学龄前就教会儿子一切。
   1994年,亦明上学了,父母更是抓紧教育,连孩子玩耍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儿子连续多年的班级考试第一,回报了邢逸林夫妇的付出。
   2000年夏,亦明考上了沈阳市赫赫有名的初中。9月初开学后不久,他回家讲班级竞选班长的过程:“他们那么吹嘘自己,我都替他们脸红!”
   邢逸林问儿子:“那是你当选了?还是勇于表现的同学当选了?”
   低着头,亦明嗫嚅着:“那当然是自吹自擂的当选了。我没敢报名,也觉得和他们那样争没意思。”
   那一刻,邢逸林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妻子多年来只关心儿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竞争教育。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就因为太听父母的话太听领导的话,不懂得竞争与选择的重要,45岁了还只是个小公务员。
   邢逸林与妻子商量要转变对儿子的教育策略,要让儿子懂得选择和竞争的重要性。
   正当邢逸林夫妇精心构想对儿子新的教育方法时,儿子又因为不善竞争差点失去一次好机会。
   原来,学校要在新生中成立一个课余数学加强班,不仅要看入学的数学考试成绩,还要看小学时的获奖情况。亦明不屑地讲:“我们班的张海和李刚,背了一大包证书,连幼儿园时的获奖证书都有!”
   看着儿子如此不屑的神情,邢逸林反问:“张海和李刚进数学加强班了吗?你呢?”
   亦明低下头:“他俩都进了,我没进!”
   第二天早晨,邢逸林背了一大包儿子小学时在各种竞赛中的获奖证书交给老师。晚上,他开导儿子:“李刚和张海不是炫耀,是显示实力。现在是选择和竞争的时代,不能安常处顺随波逐流。爸爸拿着你的一大包获奖证书,你就进了数学加强班。那个班可是你梦寐以求的!为了实现理想,你就得勇于拼搏敢于争先……”
   此后的6年间,邢逸林夫妻想尽办法强化对儿子选择与竞争意识的教育,卓有成效。
   2006年夏,亦明以高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商自动化管理专业。工商自动化管理这样的专业,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可向管理方向发展,将来会成为栋梁之材。
   2007年1月中旬放寒假,亦明回家向父母报喜。刚开学一个月后,校报招聘记者,他知道校报记者有一些特权,会接触很多他敬仰的教授学者,能丰富他的人脉,他志在必得。为此,他做足了功课,终于打败了几个竞争对手如愿以偿。
   半年后,亦明又辞掉了校报记者,全力竞争校广播站播音员,因为那个位置能全方位地锻炼各方面的才能。有校报记者的经历,再加上他的声音条件不错,他再次如愿成为胜利者。父母对他敢于放弃和全力竞争的行为大加赞扬。
   就这样,大学4年,邢亦明“跳槽”达16次,每次都热情饱满全力争取,理由都是为未来发展锻炼才能。大四这一年,他的“跳槽”行为高达7次。可见,他已形成“跳槽”习惯了。
   邢逸林夫妇为自己教育的成功而感到欣慰。
  
   半年“抛弃”13个单位,
   父亲支持儿子“闪辞”
  
   2010年6月中旬,拿到毕业证的亦明马上赶到广州去应聘一家大型机电设备制造公司的自动化管理工程师一职。当天,就在电话里向父母报喜,因为他击败了27位竞争者而独占鳌头。他非常兴奋:“我的获奖证书、我的能力和口才,让评委当场就录取了我。相信我,我会在这样一家著名的企业大展才华的。”
   得知儿子第一次应聘就马到成功,邢逸林和妻子喜上眉梢,并在电话里鼓励道:“好样的,凭你的才干肯定会受到赏识。只有我儿子跳槽的份,哪有他们甩我儿子的份!”
   不过,3天后,亦明就闪电般辞职了,理由是领导大材小用。成功应聘后,先有两天熟悉单位的工作环境。第三天刚上班,部门主任向他交待工作,3个月内,要在6个具体工作岗位各工作半个月,熟悉每个岗位的具体操作,并要通过考试,才能结束试用期正式上岗。亦明当时就急了:“我是来当工程师的,竟让我干3个月工人的活儿!这不是资源浪费吗?我是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你们太过分了!”
   部门主任非常吃惊,因为这种试用方法在公司已运行多年,就算是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博士生也不例外,一个小小的本科毕业生竟如此狂妄。这位主任当即接受辞职并扔下一句话:“你这个样子,不可能找到工作,可能连工人的工作都找不到!”
   两天后,亦明又出现在广州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会上,这次他应聘的岗位是运输调配自动信息管理中心的助理工程师,又是一举夺魁。不过,这次还未来得及向父母汇报,当天就辞职了。
   原来,应聘成功后,领导刚刚交待完他的工作,还未说明试用期和考核办法,他就急了:“你们信息管理中心的助理工程师,就是每天向公司领导提供物流信息的,一个中学毕业生都能干,让我这样的名校大学毕业生来干这个……”
   这位中层领导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看着亦明:“告诉你,我的同学在航天中心工作,那里的名校博士生毕业多年都在进行数据整理工作。惊天的壮举具体到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简单重复的……”
   亦明不想接受这种爱岗教育,他粗暴地打断了这位领导的话:“你再招聘有那样长久耐心的人才吧,我需要马上就能彰显我智慧与才能的工作岗位。”
   1个月内,邢亦明应聘成功4次,却都是在工作不满1周就“闪辞”了,理由都是对方没把他当人才对待。
   2010年7月下旬,亦明终于找到了满意的公司,成为广州一家大型外资化工集团公司自动化管理中心的分析师,而且工作超过了10天。他得意洋洋地告诉父母:“我是分析师,我得发现整个集团自动化管理的漏洞和问题,然后提出最具建设性的设想和建议……”
   有着父亲的鼓励,又有对未来的憧憬,亦明工作非常刻苦,他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拿出了一份5万字的报告。不过,自动化管理中心的主任却告诉他这份报告无的放矢。他认为主任是忌妒他的才华,又把报告交给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也“忌妒”他。他很生气,自己一个多月废寝忘食写的报告竟被说成一钱不值,想不到这么大的集团公司竟压制人才到这种地步,他不甘心,又闯到总经理办公室,把他的报告直接呈给总经理。
   第二天,报告回到亦明的办公桌上,总经理的批示是:“年轻人想法大胆新颖,精神可嘉。不过,所有构想无异于空中楼阁,不具有可行性。建议你多学习多请教多了解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多做些具体细致的工作……”
   还未看完批示,亦明腾地站了起来,自言自语道:“这么大的集团公司,老总都这么守旧这么古板,肯定没有发展前景。”他坐下来,快速写下了辞职书。他又一次“闪辞”了,并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和支持。
  
   到2010年年底,半年多的时间,亦明在广州、杭州、南京等地“闪辞”达13次。
   这时,裴茹宁非常担心儿子的这种状态,又害怕儿子真的是眼高手低,她力劝儿子脚踏实地。不过,儿子不买她的账。
  
   “闪辞”“闪”进精神病院,
   无奈父母无力救儿
  
   2011年1月初,初到北京,亦明就被北京一家著名计算机集团公司录用,成为市场开发部的市场调研员。试用期仍是3个月。来到市场开发部,部门经理的第一个决定是,让亦明跟一位年近四十的老调研员荀健实习,试用期满,能留下来,再给荀健做1年助手。
   这样的工作安排,要是过去,亦明早就甩手不干了。但他来到北京后,母亲在电话里哀求他不要再跳槽了,否则就是逼她死。虽然不认同母亲的想法,但亦明不想惹母亲伤心难过。他留了下来。不过,他仍想尽快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
   2011年1月中旬,亦明把近2万字的市场分析报告交给了市场开发部杜经理。杜经理连看都没看:“你以为这是在学校空谈呢,就算是荀健这样最优秀的资深调研员,3个月做一个市场调研,已经是非常艰难了。你初来乍到还没入门呢,仅用半个月完成一个调研报告,可想而知,你报告中的数据是怎样地经不起推敲。”
   又是平庸自大压制人才的领导,亦明又一次选择直接找集团公司总经理。总经理看过报告后亲自找邢亦明谈话:“看得出来,你很有头脑也很爱钻研。可是,太不扎实了,你的市场调研报告只是你头脑中的想法,与真实的市场无关。我抽出时间找你谈,就是不想看你这样聪明上进的年轻人走弯路……”
   想不明白,这样一家著名的企业,老总的思想也如此僵化?眼光也这样差?亦明才不想在这里白白浪费时间呢,辞职是他的不二选择。
   裴茹宁给儿子打电话:“马上就要到春节了,回家过年吧。”她想和儿子坐下来好好谈谈,她真担心儿子把前程毁了。
   2011年2月初,回到沈阳,见到父母,亦明就生气地说:“那些大企业的领导,也是徒有虚名,其实根本不识才也不会用才……”
   裴茹宁耐心地告诉儿子,如果一家企业不重视人才压制人才,是可能的。可那么多全国著名的大集团大公司都不重视人才都是庸才当道那肯定不是真实的,是你自己的认知有了偏差。
   在外面处处受到“不公正对待”,回到家里父母又这样批评自己,亦明突然意识到,连父母都瞧不起自己,自己真是活得很失败。他没有醒悟没有反思,而是倔强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他板着脸对父母说:“借我2万元,我再闯荡半年,就不信这么大的中国没有我的用武之地。”
   父母苦苦哀求,邢亦明才勉强在家里陪父母过年,过了正月初七,他就飞往了上海。
   从2011年2月中旬到5月中旬,三个月的时间,亦明又跳槽10次!
   亦明太失望了,失望得近乎绝望。所有的单位都不识他这条“蛟龙”,父母不但不认可自己还要来上海领人。他觉得自己仿佛是春秋时揣着美玉却被不识宝的楚王连连伤害的卞和一般。他的心里纠结着怀才不遇的迷惘与屡次碰壁的痛楚……“他们都是些有眼无珠、忌贤妒能的家伙……” 他绝望地咆哮着。
   终于明白儿子出了大问题,邢逸林后悔得直打自己耳光。他和妻子飞到上海找儿子,儿子的手机却停机了。上海那么大,就像是大海捞针。
   与此同时,亦明仍是天天去应聘,不等人家问,就滔滔不绝地讲起24次“闪辞”经历。对方自然又是“水浅养不起蛟龙”“庙小装不下大佛”之类的话……
   在上海找了半个月没找到儿子,邢逸林只好回沈阳等待。
   2011年6月中旬,邢逸林接到上海救助管理站电话,他们的儿子亦明已疯疯癫癫。夫妇俩把儿子接回家,儿子仍是叫喊:“我是蛟龙,你们养得起我吗……”
   亦明因患精神分裂症被送进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邢逸林以头撞墙:“都是我的选择竞争教育害了儿子,我是罪人……”
   2011年8月中旬,经过近两个月的治疗,亦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不过,要想彻底康复,还得进行系统的精神治疗和心理治疗,乐观地估计至少还得一至两年。
   编后: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庸碌无为,都想让自己的子女成为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在溺爱和高期望值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目空一切的性格与习惯。
   生性老实本分的亦明,在父亲所谓选择竞争理念的教育下,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竟做出了1年跳槽24次的疯狂举动。这是当代青年的集体浮躁症,还是父母教育偏激的恶果,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个现象值得当代青年和他们的父母深思……
   责编/伊和和
   E-mail: 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