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兴的“平等”试验
2011-12-29崔晓林邹锡兰米丽娟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33期
7月25日,广州市各街道出租屋管理中心收到上级内部通知,全面停收流动人员的治安联防费。该项举措被解读为大中型城市正在逐步缩小流动人口和本地人的管理差异。
与孙志刚案一样,这也是一项倒逼出来的改革。
备受关注的广州新塘“6·11”大敦村聚众滋事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创新社会管理的探讨。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综治委副主任苏志佳坦言,流动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对流动人员关爱不够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世界工厂的广东,近20年来吸引了大批外来流动人口,因涉及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医疗服务等各个方面,流动人口市民化一直是城市难题。
不过,破解这道难题的钥匙,已在广东一个山区小县——新兴找到。
产业转移背后的“人口倒挂”
新兴,一个被誉为“中国禅都”的粤中偏西山区县,在流动人口管理上先行先试,从居住、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让其享受同等待遇。
“我们的理念,精髓就是一个‘禅’字,具体讲就是‘没有分别心’,不分内外,资源共享。”云浮市委常委、新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伟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另外,就是投入,财政向民生倾斜。尽管我只有100元,但却拿出了50元在解决外来工和本地人‘均等化’的问题。”
随着本地产业的发展壮大及珠三角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来到新兴谋生,占比不断提高,部分社区甚至形成了“人口倒挂”。“目前,新兴居住的流动人口超过1.1万名,有1/4集中居住在9个外来工出租屋小区,其他的‘散户’住在别的社区。其中,南外小区本地户籍人口1070人,而外来人口则达到12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倒挂’小区。”新兴县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近三年来,该县12.5%的商品房是流动人员购买的。
流动人员的大量进入,一方面补充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对当地政府的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以城区的南外小学为例,设计规模可容纳200~300个学生,但现在要容纳近700个学生,最困难的时候,只得将一些实验室和音乐室充当教室使用,而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更是难上加难。
医疗、住宿、就业等各方面也都遭遇到原有资源的“被共享”:医院床位紧张,一号难求;流动人员的到来抬高了当地物价;外来工的廉价和吃苦耐劳使得更多的工厂打出外来工优先的招聘广告,挤压了本地人就地就业的市场。
新兴的执政者决心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