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滥的交易所

2011-12-29刘永刚王勇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37期


  “最近国内的交易所实在是太乱了,这个时候我们领导不能出来表态。”这是近日中部某市领导的秘书在回复《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要求时的答复。这位秘书最后不忘善意提醒:“过了这个风口你再关注吧。”
  交易所,一种对某种信息及物品进行交易的平台,如今正在国内野蛮生长。
  目前,散落于全国各地的交易所已超过300家,交易品种更是超过百种。交易品种不仅包括稀贵金属、艺术品、金融资产、股权,还包括农副产品、医药产品。在一些地方,就连国画、大蒜、药品、人参果、红辣椒、丝绸都成为了交易所的“主营业务”。
  如今,各地建立交易所的热潮已经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向一些地级市甚至向县级市蔓延。虽然都名为交易所,实际上它们的“血统”有很大差别。其性质既有国营也有民营;有地方政府支持的,也有小企业单干的;有“小打小闹”的,也有努力建成国际定价中心的。
  “它们的出现,有着流动性泛滥的土壤,有着实体经济投资难的背景,有着地方政府对金融中心的诉求,有信息物流配送不畅的环境,也有商品自身金融化的冲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此轮浪潮中,最为惹眼的当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以及贵金属交易所,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与艺术品、贵金属价格高涨有关。此外,在区域振兴规划推动下,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组建也如火如荼。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想在当地搞一个交易所。”东北某省金融系统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好多地方的心态是:趁现在还没人管赶紧先建起来,规矩出台之后再完善。”
  当“试错”成为一种习惯时,即使没有规则也无大碍。
  
  “遍地开花”——地方政府的“占坑”效应
  地方政府的想法是,不管合不合规,先建立,等部门规范化以后,再做改变。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近日透露,由文化部联合北京市政府共同筹建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在审批中,预计今年内挂牌。
  由于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记者无法得到官方的准确数据,仅从各地媒体报道的资料中统计,今年以来已成立及拟成立的各种交易所数量超过20家。其中,比较火爆的当属文交所以及贵金属交易所。
  6月3日,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