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浪大成
2011-12-29林军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7期
第一次知道王兴,是为《十亿美金的教训》一书采访前校内网顾问谢文。谢文认为,除了联众和博客中国,校内网也是一个十亿美元的教训。
第一次见到王兴,是在2008年年底,我们在他的办公室里一起讨论校内网卖给人人网的得失,一致认为,能套现还是蛮不错的,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和人力去做饭否网。
2010年夏天,松禾投资总监张春晖征求我关于投资饭否的意见,此时饭否被关停数月,人气丧失过半,能否重开是未知数,而且新浪微博已经起势。但我还是认为王兴这个人值得去押注。
前不久,王兴来深圳,遇到腾讯联合创始人、天使投资人曾李青,王兴一个劲地请教曾李青怎么管理全国办事机构的经验,这个时候王兴的身份是美团网的CNO……
王兴式的创业路径甚至成为一个专属名词,isSF+dEv8h7h13sqp0g63A==专对美国互联网大热商业模式的快速拷贝和实时跟进。在这个方面,谁也没有王兴经历得这么多。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其他人“抄”能大成,而王兴就只能小成呢?这固然跟行业发展的阶段有关,但也不全是。创业者要在中国互联网大成,还是得遵循“赶这一浪,在下一浪大成”的规律。而王兴们更多的是看到一个浪起来,就想到这一浪里去成功。
互联网有四年创新周期的轮回,中外皆然。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创新周期的起端进去,在一个创新周期的末端退出。但天下没有这么好的事情。遇到最多也最悲摧的情况是,在一个创新周期的末端,也是泡沫最狂热的时期进入,然后陷入,好不容易爬起来后,发现比自己早两三年的同行已经大成了,心灰意冷之下把公司卖掉或自动出局,—转身,浪又起来了。这个时候赶浪吧,被动:不赶吧,心有不甘。
王兴就是这个典型场景中最典型的那个。
我的建议是:一,要有熬过一个创新周期的心理准备和现实储备。这一浪未大成,下一浪还有机会。能长盛两个创新周期的公司才有机会做大,能熬过四个创新周期的企业才可能改写一个产业的游戏规则。二,没有什么市场是可以轻而易举获取和占领的,从一个好的主意到最终形成一个好的生意,其实是有方法论的。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很重要,王兴生命中出现过很多贵人,但遗憾的是,这些人出现的时机不是特别对,这当然也与王兴早期对这些人和他们背后代表的资源的判断不是很准确有关。三,多和Smart Money(懂行的投资者)走得近一些,不是为了拿钱而拿钱,有资源的钱和含有智慧的钱其实都是钱,但价值不一,关键时候所起的作用也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