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风日产有“心气”

2011-12-29杨国安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8期

  东风日产有“心气”,有挑战各种标杆的做事风格,再加上一个年轻公司对成长的渴望、学习的精神,这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杨国安:东风日产在过去8年保持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最近跨入中国乘用车销售量的前五名。现在大家好奇的是,在中国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里,相对于竞争对手,东风日产快速发展的秘诀是什么?
  任勇:最核心的还是一个“心气”,东风日产的人对于我们的竞争实力,对于每个人置身在这个领域有足够的自信心,“心气”还是比较重要的。
  杨国安:心气?就是信心?
  任勇:“心气”确实包含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东风日产,包括东风日产的前身风神汽车。我们一直是一个打胜仗的队伍,胜仗一路打下来是有自信的。两强相争的时候,我们是敢拼敢打的,一路上我们培养了一批比较成功的企业,也培养了一批能打也敢打的员工团队。
  杨国安:这种氛围在风神年代应该比较容易。而在东风日产,融合了日产的企业文化,你这个文化还是强调斗志的打拼精神吗?
  任勇:还是这样。虽然可能和那个年代相比弱一点,因为现在员工人数也多一点,但文化在团队中还是保持下来并不断成长。比如说,在供销商大会和经销商大会上,我们希望跟我们打交道的企业、单位都保持这样一种激昂向上的精神。我们还有其他的各种目标、手段、打法、工具,这是一个管理系统,但核心是要保持一个向上的精神。
  杨国安:如何把这种“心气”变成团队的执行力昵?
  任勇:我们的团队比较年轻,现在管理人员平均年龄是29岁,年轻的团队是比较有冲劲的。决策层面的人员并不是太多,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跟日产合资以后,日方在策略上是足够谨慎的,这保证了我们不会因为冲动而犯错误。我们在一个快速成长的大行业里,充满了各种机会。东风日产在把握机会方面,对机会的敏感度方面有组织上的优势,也让我们的执行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让自己更优秀
  杨国安:具体在经营管理上,东风日产是如何操作的昵?
  任勇:有了过去8年取得的高速成长的成绩,东风日产的团队已经不适应低速成长状况了,每个人有更高标准要求。我们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寻找标杆并力求超越。如果我们在各个方面把自己打造得更加优秀,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也这样要求自己,经营质量比经营规模成长更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让自己更加优秀。
  杨国安:你们在制造成本上比别人更低,技术比别人更强,是怎样做到的?
  任勇:有这样的追求,必须有实现它的策略,我们的策略是整合资源、汇聚能力。在业务模式上,我们在微笑曲线两端研发和销售上发力,在制造上花最少的成本,这保证了我们有绝对的成本竞争优势。
  我们最初是借用过去云豹汽车厂的资源发展起来的。风神汽车向日产和国内供应商采购零件、模具,借用云豹的生产基地,生产一台我给你18000元,一分钱投资都没有。同时用他的人工,但管理人员是我们的。这样我们的投资几乎是最低的,其他整车厂上几万台车就要投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后来我们用了很低的成本收购了云豹的制造能力,在制造成本上可以做到行业领先水平。
  我们一直是处在价值链的核心,大量事情是借助别人的力量,用不同的商业模式来整合资源。东风日产的研发能力占据高端,项目管理一定是我们来做。就像去餐馆吃饭,点菜的一定是我,但拨葱、剥蒜之类的活是可以委托的。国内现在研发能力强的供应商很多,工程层面、软件开发等都可以外包的。在风神时代,我们就和台湾裕隆联合,借用了它的研发能力,而雪铁龙、东风、大众、一汽的研发都被外方紧紧抓住。东风日产在研发方面,又抓住了中国人的用车习惯、审美、情感、功能需求,针对性地开发,所以研发效率做到最好。
  在营销方面,我们一开始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性价比最高、享受汽车生活的最好体验。我们是国内最早构建专营4s体系的整车厂之一。东风日产甚至之前风神汽车,在营销体系建设上一直以行业最高标准来做,这种业务模式是我们成功的途径。
  杨国安:东风日产在各个领域都有很高追求的标杆?
  任勇:对。东风日产一直思考如何将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构筑得更强,而不是说要把规模做得多大。我们注重各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不断寻找标杆。我们知道标杆在哪里,就一定会有一个超越的计划出来。所以,东风日产有这种自信心,有挑战各种标杆的做事风格,再加上一个年轻公司对成长的渴望、学习的精神,这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杨国安:如果市场环境不好,或者政策面出现不利影响,对企业成长形成更大挑战时,你们怎样面对?
  任勇:要保持自信心,找到成功感。领导一定是主心骨,你要告诉他还会有一个新罗马建设起来。在市场下滑的时候,我不一定还能高速成长,但一定要比竞争对手有成长。你要带着员工的成功感,目标,一定要引导好这些。我们是有自信的。
  
  最关键的还是心态
  
  杨国安:我们看到很多兼并合作的案例,双方是非常优秀的团队,往往因为文化和认知上的冲突导致合作失败。东风和日产却能够克服困难,形成独特的东风日产文化,你觉得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任勇:关键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看待冲突。很客观很质朴地看冲突,就有它的合理性。日方有自己成功的经验,有作为大企业必须坚持的制度管理体系,但对中国市场不了解。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成功,所需要坚守的是速度感和创新性,以及追求成功的激情,保持优秀的渴望。
  所以,首先,我们各自以客观的心态去看这些问题,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作为团队来说,需要各个方面的互补,扬长避短,构成一个往前看的、向上的、对企业有利益的文化。第二,我们的目标是达成共识,不是分裂。第三,一定要控制住情绪,不能产生抱怨。一旦情绪化,可能就走散了。
  杨国安:那样就不是理性的讨论了?
  任勇:对,我们当时的讨论很激烈,但都是就事论事。他们对我们的看法是怎样,我们对他们的看法是怎样,这些都可以理解。比方说,日方对我们的看法是太灵活,我们说这是因为市场在变,是市场特点决定的。而日方在成熟的市场,它的计划有严谨性。如果对这些事情能够相互理解,就找到适应中国市场的路线。
  杨国安:当时有没有想过退出?
  任勇:没有。很多中方人员说,如果合资缓一年就好了,这样的观点很多。因为当时风神汽车发展非常快,可以把市场基础构建得更扎夹,合资以后看到市场丢失感到心疼。在合资之初,我们的一些经验还没有制度化,也就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但我们也意识到自己缺乏很多东西,比如技术、产品等,日方能提供这些资源。
  日产也没有想过退出,因为这么好的市场,他们也需要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市场。所以。两个优秀的团队合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去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共同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会凝结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杨国安:最关键还是心态吗?
  任勇:保持开放心态,从事物本质上看问题,然后把双方的长处形成互补。所以心态很重要,不要抱怨,要客观看待问题,理性分析,找到一个对企业最有用的法子。
  
  拒绝过度成长
  
  杨国安:东风日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年上亿,年产也几十万台。在快速成长中,你怎样避免所谓的大企业病?
  任勇:东风日产一直有创业文化,希望保持住创业激情,保持小企业的灵活、创新和效率。我们要享受大企业控制资源和市场上的能量,但追求组织效率高效化,不能过分膨胀。要用最高的效率追求事业的快速成长。
  我们的组织架构和体系必须和企业成长保持一致,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就不能让它成长太快。不要以为人多就是大企业,不要以为管理体系大就是大企业,高效率才是好企业。我们研发部门400人,但必须做到别人1000人的效率。
  我们也会警惕成长性不够,所以每年都会检讨对于新的目标、组织结构方面有什么短板?但另外一个心态就是拒绝过度成长,在市场上我每年超目标很多。但组织架构、管理成本等各个方面是持续减少的。
  在流程优化方面,我们拒绝各种高成本低效率的项目。把一些可以外包的、利用社会资源的事情外包出去,把效率放在首位。在机构设置上坚持“一长制”,不设副职,拒绝由于内耗、官僚倾向带来的效率牺牲。
  
  进入第一军团靠“内变”
  
  杨国安:未来东风日产要进入中国乘用车第一军团,你觉得最大挑战是什么?
  任勇:我认为是体系创新、组织创新,这个问题此前我们没有很深地考虑。我们在价值链各个环节要保持一个标杆水平。比如说制造领域,要在效率、成本方面保持标杆水平;经销体系,要在单边效率、顾客满意度等方面追求标杆水平。
  要做到行业第一,比如年销售量两百万甚至三百万台,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成长,肯定要发生内变。比如说在品牌上,可能要从一个品牌变成两个品牌;经销网络上,未来要设地区事业部,目前对区域市场采取的是督导制。
  这个课题我们做了两年,目前还不是很乐观。其实是文化没有到位。也就是说,我把地区事业部作为一个综合指挥中心,职能轴上总部各个部门对它进行支援,这种前端的支持文化能否构建?这个文化构建起来了之后,这个组织才能做好,否则效率就会大大折扣。我们追求的就是更有效率的模式,所以要用两年时间准备。
  然后从流程、管理文化、最后才到组织模板,所以这种体系变更,这个规模的增长不是只有能力就可以一直增长下去的,一定会出现组织结构的变革,业务模式的变革。这些必然牵涉企业的管理文化,只有组织的每一个人对这些新东西的认识到位,我们才可以跨过这些台阶。
  对于东风日产来说,制造上保持更高效率,或是把专营店的弱店培养成强店,这些我们都没有问题。但规模膨胀一定会让我们站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方面是对我们的考验。
  杨国安:东风日产定位为提供最具价值的汽车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人性化的移动生活体验。那么,你们向客户传递什么体验,什么价值?
  任勇:就是“人·车生活”的理念。从商品企划开始就做差异化,掌握消费者在意的功能价值以及情感价值。把这个掌握准,才能通过你的商品来满足需求。掌握了需求,也就能有最高的效率来制造商品,让性价比超越客户的期待,这是我们的追求。
  之后我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努力为顾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我们非常用心地在做这个事情,包括两厢车、保险,也包括新开的租赁、汽车金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关怀客户,让他们在用车的体验上形成依赖性,构建更稳固的客户群,把这个品牌做得更扎实、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