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师与生意人的共谋

2011-12-29乐剑峰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8期

  生意人与创意人的关系,就像左脑与右脑之间的合作与抗衡。左脑精于算术,右脑则善于处理情感信息。这两个功能只有匹配好了,才能更好地达成目的。
  
  设计师与企业家的关系,说到底是创意人与生意人的问题。商业是冷静而理性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最终实现营销目的,很多时候也要动用诸多感性因素,为此,企业家开始借助设计师的力量。
  对生意人来讲,创意从来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商业直觉的天才。他们从一开始就希望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用非常好的执行力,以最小的成本搏得最大的成功。但对创意人来讲,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远不止解决问题那么简单,似乎还带着美化地球、实现个人艺术抱负等若干目的。他们的创意,正是来自天马行空、不守规矩,对各种文化的包容与好奇。
  于是,生意人与创意人的矛盾产生了。
  依我看,生意人与创意人的关系,就像左脑与右脑之间的合作与抗衡。左脑精于算术,有语言表达的优势,有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右脑则善于处理情感信息,在非语言机能上有优势,如音乐、美术、手工等。这两个功能只有匹配好了,才能更好地达成目的。
  好的设计是对束缚的正面超越,而束缚下的设计才有重量。一位设计师的语言,与纯粹的艺术家语言有着截然的不同。“精确”是设计师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一设计有很强的功能性,通常是为目标服务。为了娱乐,为了美观,或者仅仅为了销售——它应该用于沟通,使事情变得简单,或者让物品在使用时变得更舒服,即“我在乎你的要求”。最好的设计师往往懂得在符合自己个性的领域安顿下来。当企业在选用设计师时,你可以用以下标准判断:
  ◆具备感性直觉的人适合做海报和广告的平面设计师;
  ◆具备计划性、细致和耐性的人适合担任网页设计师;
  ◆喜欢创新且长于计算和逻辑性思考的人可从事产品或建筑设计师;
  ◆标志设计师的挑战最大,他要用视觉语言来呈现企业的心脏。
  从合作形态来看,企业与设计师的关系分为三个层级,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手、眼、心”的三层级。
  
  成熟企业:我知道自己要什么。设计师:我是你的手。
  
  生意人确定模型,创意人提供执行。对于跨国公司及成熟的国内企业来说,营销体系相对比较完善,配备了成熟的品牌管理团队,也有着清晰的产品定位与营销策略。从决策者到执行人,都有过与设计团队的合作经验,对设计品质也有很好的认知与判断。在这一前提下,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对设计师的期望,更多的是一个完美的品牌形象、一套出彩的产品设计、一些“有限”的设计工作。这时,设计师只要练就一双巧手,按照既定的策略方向将想法执行出来即可。
  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找个“门当户对”的设计公司,也可以在内部聘用一组执行力较强的设计团队。这里的“门当户对”,指的是企业与设计师之间“对设计品质的评判标准”对等、“对品牌的理念”对等,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办公室规模”或“员工人数”对等。我接触过不少世界500强企业,它们会根据具体的设计项目找不同的设计工作室,这种工作室往往只有3~4个人,却可以做出很高的品质和效率。无论多大的设计公司,在具体服务品质上,终归也是几名核心人员进行把控的。
  
  转型企业: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设计师:我当你的眼。
  
  当企业从单纯销售导向转型为营销、品牌导向时,粗放型的设计、山寨式的拷贝是大忌。但企业往往很难明确说出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设计,也不知该找怎样的合作伙伴。
  这时,设计师应该充当企业决策者的眼睛,帮助企业打开眼界,将这个世界的杰出设计趋势呈现给企业。好的设计师都应该是个“老师”。在执行设计任务之前,他们需要担负一定的教育与启蒙作用,甚至协助提升老板的个人品位。同时,他应该秉承独立观点,客观、说真话、敢创新……这些都是设计师的天职。
  不少民营企业是“言堂”,老板的审美观占了主要决策因素。此时,应该尽量让设计师直面老板,了解老板的深层理念后再做执行。如果中间隔了所谓的市场人员、品牌策划人员,而他们又拿捏不住老板的想法,设计师就会疲于猜测与揣摩意图,最终往往变成了“三岔口”,在黑暗中相互摸索不得其道,最后不欢而散。
  我在进行企业品牌规划之前,往往习惯当一名“记者”,跟最终决策人(或企业管理层的核心人物)谈上几个小时,话题包括:企业理念、企业愿景、目标受众、个人喜好,甚至细化到他开的是什么车,喜欢去什么地方旅行——这些都会反映出他的真实审美品位。比如,在企业标志的设计风格上,我要了解企业更认同哪种:1、传统稳重;2、时尚动感;3、温暖亲切;4、民族特色;5、国际化。从形态上更倾向于图形标还是文字标。设计路径的不同,表现结果肯定不同。
  
  老牌国企:我不知道为什么要。
  设计师:我懂你的心。
  
  老牌国有企业,有的甚至是“百年老字号”的市场化程度一般较低,也没有涉及太多的设计工作。也有一些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资金实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品牌及产品设计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它们的规模发展到达一定阶段,遇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就会碰到了“重新规划、重新设计”的问题。
  但这样的企业又往往面临人才结构老化的问题,企业内部对品牌投资多持保守态度,因而在系统内部容易产生意见分歧。“以前不也挺好,为什么要改头换面?”——系统不支持几乎是通病,结果就会造成原本可以规避的风险没有规避,品牌沉淀受到损伤。
  这时,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具备策划和咨询经验的设计公司,对企业内部的不同声音加以整合、引领就十分有必要。先统一思想,再放开手脚,他们可以从营销层面、传播层面去分析企业现状,解剖企业理念,循序渐进地与企业沟通,理解企业需求,进而推导出设计。
  这个阶段的设计师更多的是一个创意顾问,扮演着资源重新调度和整合的角色。这种模式适合很多国内的民营企业,所谓本土经验往往也在于这点。
  有很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对自己的品牌与产品设计非常重视,态度积极。不过,在“成立自己的设计部,还是委托外部的设计机构”这一问题上,往往倾向于前者。从表面上看,企业自建设计部,可以很好地和集团战略计划保持一致,便于沟通,好控制,而且还节省开支。但事实往往有另一种情况:即一些有独立设计能力,又有营销思维的顶尖人才,他们通常喜欢在专业的设计公司氛围下工作,而且——他们都很“贵”。结果,大多数企业只能聘请一些对工资要求较低的设计人员,导致整个设计品质不够理想。作为企业领导,还要分心去管理这个团队,也难免牵扯太多精力。
  我认为设计团体还是应该“体外循环”为好。当他们不是企业的“内部职员”,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专业见解,更多元化的服务。相对于自身部门,成本可能会高一点。但是反过来想,真正能化平凡为神奇的设计,通过销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支出。大家津津乐道的苹果公司的设计,幕后的真实功臣并不在苹果公司,而是著名的德国设计公司——Frog Design(青蛙设计)。“苹果被定位于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国际品牌:好莱坞、音乐、一点叛逆、从内而外的性感。设计策略:小巧、干净、白色。所有图像字体应传达出整洁和秩序的理念;最终形态应充满高科技的韵味,使用最前沿的工具制造;所有产品符合环保规则(无油漆,低成本)”——青蛙设计创始人正是因为能够准确理解并实现他对苹果产品的理念,才引起了乔布斯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