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开放V

2011-12-29穆胜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8期

  安卓平台是一个全开放的“自组织”,尽管问题多多,但作为一个模式,其生命力更加顽强。这里面,厂商可能死,但谷歌作为平台企业永远不会死,因为它提供的是模式。
  
  谷歌插足手机行业,依赖模块化武器打造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开放平台,使自己的安卓(Android)系统大红大紫。然而安卓的财务数据却羞于见人。市场调研机构Asymco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苹果iPhone在全球手机市场仅占有4.2%的份额,利润份额却高达51%。相比之下,安卓的盈利点究竟在哪里?
  尽管谷歌的开放式模块化战略是步抢夺市场的巧棋,但它更大的敌人可能是同样采用模块化战略的可怕对手——苹果的iOS操作系统。两者一个全开放,一个半开放;一个是后起之秀,一个是已经获得市场成功的霸主,鹿死谁手,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场商战。
  
  全开放化的“荒原”
  
  谷歌作为市场的后入者,以开放的态度编织了一张以自己为核心,包括终端制造商、通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和内容提供商等合作伙伴的庞大价值网。此举的确爆发了强大的力量,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但也产生了三个关键问题。
  问题一:尽管安卓系统本身实现了模块化,但其伙伴普遍缺乏对自身的产品进行“模块化对接”的动机。主要原因是成本问题。以芯片生产为例,按理说,Intel、ARM、三星等芯片供应商需要调整生产线,使其硬件及其“汇编语言”(软硬件的桥梁)最大程度适应安卓系统,发挥终端威力,但这也意味着产生巨大的沉没成本,厂商们显然不愿如此。于是,这些厂商为安卓手机提供的CPU芯片依然多达数十种。这使得终端制造商为了确保匹配只能选择高端配置芯片,造成了成本失控。而即使如此,因为缺乏调校,软硬件还是无法高效兼容,导致用户体验饱受诟病。
  另外一个原因是同类模块供应商之间也有竞争。以终端制造商和运营商为例,安卓只是工具,盈利才是王道。许多手机厂商都在安卓系统内加入自己私有的内容(如Ul界面)以突出产品个性,为赢得终端市场增加砝码。而今,运营商也加入了这场乱战,纷纷在定制机内植入客户端软件。换句话说,这些谷歌的合作伙伴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揣摩着用户的使用习惯,将安卓原本标准的模块改动得千奇百怪。用户不得不花费时间学习各种安卓手机界面的使用方式,还不得不忍受不能删除的客户端软件。
  问题二:安卓的模块化本身也存在问题。安卓系统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间、各个版本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平台分化,软件开发商不得不投入额外的研发成本使软件支持所有版本,大大影响了其开发热情。换句话说,安卓系统作为一个模块,其外围的界面标准始终处于不断变动中,使得其他模块无法有效对接。
  问题三:安卓的全开放模式无法阻止劣质模块供应商的进入。以软件开发商为例,近期国外调研机构Distimo和Research2guidance发布的一项数据表明,AndroidMarket上软件的下架率已达到32%,是App Store上16%下架率的两倍(还应考虑至Ⅱ后者的软件数量超过前者10余万)。谷歌的全开放式模块策略使得AndroidMarket上的软件迅速增加,也使得其变成了“荒原”,大量缺乏审核甚至恶意的软件涌入市场,用户只能自己充当测试者。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终端制造商上,由于一些厂商利用安卓平台推出的廉价甚至偷工减料的终端产品,影响到了安卓产品的口碑,谷歌甚至在本年3月暂停开放了Android 3.0的源代码。
  如此看来,安卓表面的辉煌暗藏危机,必须由一个价值网中的“舵手”来推动模块化,并管理模块化构架中的运行规则。否则,全开放的模块化构架反而会因为对接的高额成本而降低合作者的积极性,更会因为勉强对接而产生劣质的用户体验,甚至因为短视和恶意的供应商危害客户安全和自身口碑。一旦走向合作者们“望而却步”、模块供应商们“拿钱跑路”、用户们“心灰意冷”的局面,损失最大的还是谷歌。半开放绝非法宝
  苹果的半开放策略几乎解决了谷歌全开放策略中的所有问题,其充当“舵手”串联了如液晶显示板生产商LG、组装代工商富士康、内存和芯片商三星等大批模块供应商,形成了一张细长的价值网(也许可以称为价值链)。在这个网络内,苹果直接生产lOS系统,向代工商订购统一定制的硬件终端(iPhone,iPad等),确保软硬件高效兼容,将软硬件整体打造成一个模块。再依赖这个统一平台,以高标准引入了大量的软件供应商,制造了极致的客户体验a而后利用庞大的客户群,实现了对运营商的控制。整个过程中,苹果一直保持强势,几乎占据了网络利润的70%。
  但这是否意味着苹果式的半开放模式才是模块化的终极选择?并非如此!苹果的繁荣之下也是问题多多,症结在于其管理层没有想通三个问题。也就错用了模块化的武器。
  苹果第一个没有想通的问题是——自己是否真的无所不能?从产业发展的趋势上看,由卖硬件到卖软件。卖服务、卖体验是不可逆的潮流。硬产品只是介质,真正产生高额溢价的是介质里包含的知识。美国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Insider最近撰文指出了苹果的三大软肋:云计算、社交网络和家庭娱乐设备。在这些领域,苹果以惯有的自负拒绝与其他公司合作,白白浪费了模块化提供的开放构架。
  苹果第二个没有想通的问题是——类似价值链的“细长价值网”是否能够适应高强度竞争?苹果在价值链每个环节选择少数合作者,提高了模块对接的效率,但也增加了价值链的风险。其代工商之一的富士康频频传出员工跳楼、猝死及中毒等负面新闻,对苹果的品牌形象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此外,更有媒体直指富士康是“血汗工厂”,工人待遇过低,富士康被迫加薪又将成本压力倒逼至苹果。风险远非如此,作为苹果芯片供应商的三星,最近还因为平板电脑外观抄袭而被苹果起诉。
  事实上,模块化的武器方便了引入合作者,增加了价值链各环节的厚度,其重要意义就是在每个生产环节形成“背靠背”的淘汰赛。通过这种机制,“舵手”能在各环节甄选出最出色的供应商,并始终确保有追赶者虎视眈眈,才能分散风险。
  苹果第三个没有想通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价格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照传统的竞争模式,只要强化产品特色,稳守即可保障地盘不失,因为不同的细分市场是存在不同偏好的。但安卓的开放化模块策略却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无数的终端厂商提供了无数的选择:高端客户可以选择国外品牌的机皇,低端客户可以选择本土市场的实惠产品。模块化的架构就像积木,可以拼搭出各种形状,提供了太多的产品选择。苹果也许还可以淡定地宣称自己注重盈利而非份额,但不容回避的是,现在的手机已经远非移动通讯工具,而是移动网络工具。一旦安卓庞大的用户网络形成并实现平台统一,用户自然可以从这张更大的网络上获得更大效用。这种网络效应如果真的爆发,安卓就极有可能走入Windows之于电脑操作系统那样一统天下的境界。
  
  “自组织”与“他组织”
  
  苹果的问题,正是谷歌的优势,从本质上说,双方有得有失。尽管安卓当前稍处下风,但仍要指出,安卓的开放化模块策略才是大势所趋。
  相比来看,安卓是“自组织”,尽管问题多多,但作为一个模式,其生命力更加顽强。面对残酷的市场环境。开放构架往往最具柔性,能够甄选出强者,使强强联合,抵御风险。这里面,厂商可能死,但安卓这类平台企业永远不会死,因为它提供的是模式。
  而iOS却是“他组织”,较少犯错,但本质上作为一种灵感,更多依赖于天才,比较脆弱。苹果的自负源于乔布斯的自负。且不说乔布斯的健康问题之于苹果的重要性,谁又能保证乔布斯对于市场的判断永远如此精准?
  苹果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带病出席WWDC大会的乔布斯在开场白中,简捷地勾勒了未来的方向:“如果硬件是大脑和产品的肌肉,那软件就是灵魂。我们将展示一些很棒的产品:OS x Lion、iOS5和一些有趣的云产品。”另外,苹果最近也有意吸纳和硕和广达来充当富士康之外的第二家iPad制造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更加开放的态度。
  另外不得不说,谷歌也许是更能理解新竞争实质的企业。其“砸钱抢人”的策略也许更具远见。新竞争时代是网状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不在于买卖双方的直接支付,而在于一种“交叉支付”。换句话说,终端产品的客户并非利润的直接来源,通过免费策略锁定终端客户,创造流量,再通过在流量中充当中介雁过拔毛;或通过出卖流量获得利润才是高明的玩法。而这些,都在谷歌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