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城市一起奔跑——记墨尔本公共艺术及城市景观(续篇)
2011-12-25王中,叶云
艺术与城市一起奔跑
——记墨尔本公共艺术及城市景观(续篇)
1 联邦广场
2 联邦广场文字地铺
3.联邦广场解构商业之城
顺着亚拉河穿流而下,历经土著文明与城市发展史诗的玛尔公园,瞬间即到了用建筑形式讲述联邦精神的21世纪最新的城市商业休闲场所——联邦广场。
联邦广场的建筑形式是有争议的,1997年Lab 建筑工作室凭借此设计获得伦敦雷博建筑设计大奖,2002年开放后的联邦广场却被一些网站评选为世界最丑的建筑之一,但这些都抵不住每年800万左右游客量,它是与维多利亚女皇市场并列为维多利亚州观光人数最多的景点。
联邦广场这样的建筑物在设计之初所面临的困难,与北京的鸟巢、新CCTV大楼可以类比:一、政府的形象工程,难免会受到政府一定程度上的干预而可能使设计师的理念不能充分发挥;二、市民超出常规的关注与期待,媒体的指手画脚,也使建筑承受着超出其自身应该肩负的责任;三、周边原有建筑风格多样,零碎不整,比如说联邦广场四周的建筑就充斥着大量新罗马风格、改良的土耳其风格样式的建筑群,无论在此处上演何种形式的现代主义建筑都是突兀的。这些建筑及场地的设计的确是充满挑战的,需要真正的创意与才华。
3 联邦广场建筑前的多媒体公共艺术品
4 联邦广场建筑前的多媒体公共艺术品局部
联邦广场解决的手法简而言之就是后现代式的解构。从场域的意涵上来说,这是为纪念澳联邦百年而建,方案通过建筑的造型与结构诠释了联邦的精神——分离与结合的统一;从场域的功能上看,这是一个新型的也是时下最流行的市民广场与商业休闲形式,但在当时是具有开拓意识的。市民广场用打散与组合的魔方构造,将舞台广场、国家艺术馆、写字楼、工作室、画廊,以及大量的饭店、咖啡馆和商铺集中在3.6平方公顷的土地上,将商业与文化甚至工作糅杂其中,这是一个新千年的休闲社区,商业浪潮下构筑的乌托邦形象。北京三里屯的VILLAGE,苏州新的市民广场都是冲着这个方向去建设的,有超越传统商业模式之势,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需要规划者与市民共同去构建的。
整个设计项目将闭合的建筑空间与开敞的广场空间有机穿插,建筑立面的不规则碎片组合与广场上图案化的红色砂岩铺砖在同一语境下发生对话,共同形成强势的新城市肌理,并通过广场艺术语言的延伸扩张,将周边的环境也融入到这一视觉秩序中。
由街道延至主广场的文字纹饰肌理的地铺,使其上的人犹如行走在文化与文明的衔接点上,这些文字图案是保罗·卡特(Paul Carter)的艺术作品,如此大规模的将平面感极强的作品空间化,是一种冒险同样也张显着胆识。语言作为一种碎片出现在现代空间之中,人类的文明表现在升级,从图案转为更抽象的文字。值得强调的是,这样的地铺语言与整个建筑理念是协调一致的,共构了一种强烈的创新意志与视觉秩序。
5 多克兰港区街道
6 多克兰港区街道
7 多克兰港区滨海广场
4.多克兰创造未来之城
如果说玛尔公园的城市记忆存留、联邦广场的国际解构风格,我们在其它城市也曾经目睹过,也是中国城市复兴浪潮中大家比较喜爱借鉴的形式,那么多克兰新区(DOCKLANDS)的视觉盛宴,我们只能叹服当代墨尔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土著文化给予的天马行空的创作养料,以及把这一切展现出来的自信与自我。
港区在19世纪80年代是一座繁忙的工业码头,铁路运输便捷,海运设施完备,同样是由于产业升级与转移,工业码头逐渐落寞失修,一片区域荒废下来。多克兰港区开发伊始,开发商就要求进驻的企业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新区公共艺术的建设。30多个艺术作品与地铺、建筑、海滨相结合,主题围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海洋环境以及科技变迁之下人类的精神世界而展开,用绚丽色彩与奇异造型将多克兰包裹在艺术的想象里。多克兰港区甚至有一点天马行空的味道,是童话里梦境中才有可能出现的情景,这一切怎么可能在银行家与投资者的眼皮下发生——原来童趣在每一个人的心底。
多克兰的公共艺术规划是整体的,大胆的。靠近海港的这条长长的滨海大道,明快的色彩经过对比色的线条穿插,被巧妙地切割成菱形,远远看去像是当代梯田,纵向的路面色彩与横向的建筑色彩共构一个视觉秩序,间或一列植被,一眼望去,疏朗有致,轻松欢快,这是澳洲的人文特点,没有那么多沉重。立体的被简化成平面的,平面的简化成点线的,点线变成符号,能简绝不繁,能亮绝不暗,能轻松决不沉重,有这样的整体意识,这样创造出来的艺术会共同呈现一种气质,这个大气质就一定会作用于人的精神深处。澳洲的欢快,墨尔本的奔腾,体现于此,并根源于此。
8 《缝合之地(Threaded Field)》局部 Simon Perry 1999年
9 《缝合之地(Threaded Field)》局部 Simon Perry 1999年
10 《缝合之地(Threaded Field)》 Simon Perry 1999年
《缝合之地》来自于澳大利亚本土艺术家Simon Perry,他被墨尔本公众所熟悉的艺术作品还有《公共钱包》。这位作者尝试将波普艺术更好的与城市空间结合,与奥登伯格的日常品放大稍有不同的是,Simon Perry更强调艺术品给空间带来的故事性与趣味性,一个遗弃在路边的公共钱包,一曲将大地缝合的针线,被放大的作品是场域中的一个点,牵起行走之人无限想象。而从视觉空间的角度来看,作品在建筑入口的开敞空间中穿插游走,时隐时现,连续性的作品即整合了这片松散的空间用地,又没有阻碍人流且视觉通透,甚至它激活了此处原本平淡无奇的建筑。
多克兰甚至没有传统意义的雕塑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场”的概念萦绕其中。当影像的叙述性成为主流的时候,雕塑单体又如何能满足现代人对视觉的认知呢?作品《沉默》用玻璃纤维、树脂、白色丙烯涂料制造了一个纯净梦幻的世界,云、树还有森林以奇异超现实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在繁华的都市里,这样的“自然世界”实在是过于宁静了,它以一种等待的甚至不肯妥协的姿态迎接你的驻足、沉默、思索。
中国的公共艺术作品少有飞上天的,不知是因为过于麻烦,还是想象力局限。作品《锚》由难以觉察的电缆牵引于高大的建筑上,飞翔在33米高的澳洲蓝天下,犹如抛锚启航在蔚蓝的海水中。《锚》是对早期澳洲航运事业的礼赞,手工感极强的编织形式更是对造型航海技术的一种追思。公共艺术不在于体量的庞大与震撼,巧妙的构思配上贴切的环境,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作者Neil Dawson是新西兰最多产的当代艺术家,于2004年获得了新西兰荣誉勋章。
《Cow Up A Tree》是一幅超现实的想象力作,可是它的灵感来源却是现实主义的。作者John Kelly在电视上看到发生在维多利亚省Gippsland地区的一场大水,大水将一头牛冲到了树梢,大水退去,牛却停在了水上。这头牛的平面化造型参照了William Dobell创作的“澳大利亚肖像画艺术家Joshua Smith”,那幅画获得1943年的Archilbald奖,而在二战时期艺术家参与的一个事件也引发了作者对于这一作品的创作冲动:当时Dobell作为一名善于“伪装”的工人,把混凝纸浆做成牛掩饰机场从而迷惑日本飞行员。
艺术家本人对于作品是如此阐述的:作品是生命和精神的升华,人类在承担生活的同时飞升,通过对人性和生命的快乐的追求,升华是不可阻挡的,因为我们互相的辅助,有的飘然飞升,有的遗憾坠落,但我们都竭尽全力。由此我们抵达高尚的境界,并由此我们看见地球是一个无限延展的平面。
并不是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有如此之多的典故,但是好的作品都不是没有情感的随意桥接。一件不乏深意却又轻松诙谐的作品,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满足。
位于河岸的雕塑一定与位于草原的雕塑是不一样的。河岸有风,有流动的水,有飞翔的鱼,一切都处在未知的动态之中。《飞翔的鱼》受浅滩上鱼类飞行的启发,模拟鱼鳞、波光、渔网的姿态,尝试着创造最适合这片领域的雕塑造像。形式与内容是不分家的,因探寻内容而产生再奇异怪诞的造型都不为过分,然而没有思考与情感的“拿来主义”才是弊病所在。
剪影舞动的场景感构筑了《连续》的张力,一种类似寓言的故事似乎从这座现代的巴别塔生发演绎出来。连续的人物层层环绕,舞向天空,剪影的造型源自古典,平面而夸张的符号语言续接成一段影像——有关生命的描述。作者思考的可能更多:“人”与“群”的环绕暗示着社会、合作与秩序,这些灵感来自于DOCKLANDS 港区的复兴,来自于社会意识对自我意识的约束,来自于生命的连接以及连接的生命。
《气孔》是一个15m高的风力雕塑,其造型与色彩的变化取决于当时的风向,犹如游艇的桅杆形态变化莫测,一切取决于风的力量,也是一个属于海港的作品。
11 《沉默(Silence)》 Adrian Mauriks 2002年
12 《锚 (Anchor)》 Neil Dawson 2005年
13 《树上的牛(Cow Up A Tree)》 John Kelly 1999年
14 《飞翔的鱼(Shoal Fly By)》 Cat Macleod and Michael Bellemo 多克兰港区
15 《连续(Continuum)》 Michael Snape 2005年
16 《气孔(Blowhole)》 Duncan Stemler 多克兰港区
17 《奈德和丹(Ned and Dan)》 Alexander Knox 2005年
18 位于建筑外立面上的 《奈德和丹(Ned and Dan)》
成熟的公共艺术不仅在意涵上是深入思辨的,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启示与享受;在形式上更是多元而综合的,可以与城市家具相结合,可以是地铺的艺术化改造。像《Ned and Dan》出现在建筑的立面上,占用的空间很小,可是对城市环境的营造却显得别具匠心。作品的画面效果来自于澳洲本土艺术家的一幅平面作品,以及澳洲的海洋与蓝天。艺术家别出心裁地用“像素画”的元素单体,三维皮影戏的动态方式,模拟了海洋起伏的微妙景象。作品出现于建筑立面,映衬上天空与城市,这样的视觉经验是我们不曾有过的,是另一种奇异的视觉体验。
三、 公共艺术是一场战争
1.团队的力量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公共艺术作品不同于个人的艺术创作,个人艺术作品更侧重个人情感的宣泄或个人观点的表达,公共艺术是从“艺术家”的视角出发,目的是面向公众,为社会而表达,为场域而思考。在这里的“艺术家”可能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它的身后可能是一个团队,包括了艺术家、设计师,还包括了策划人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这是以一个智囊团的形式来完成一个从思想到视觉物化的公共艺术作品。
从作品的形式来说,城市环境的点缀不是公共艺术,矗立在街心公园的单体雕塑不是好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有更广泛更抽象的使命。它试图运用雕塑、装置、媒体影像的各种手段,与城市广场、建筑、公共空间相结合,来陈述作品的内在理念,企图用这可欣赏、可体验、可使用的活思想,去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影响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如此庞大的工程量与重大的使命性,需要坚实的创作团队有战略地运作,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处就是公共的,在运作与实现的过程中更加不可避免地丰富它的公共性,团队的力量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创作者。
2.规范的制定
墨尔本是公共艺术计划的受益者,即便没有明确的百分比法案出台,但墨尔本的公共艺术机构众多(包括侧重咨询和宣传的公众艺术顾问团,关注儿童艺术教育与儿童娱乐的ArtPlay和青年项目咨询小组,关注土著艺术保护的土著艺术咨询小组,着重社区艺术与环境保护的社区文化发展咨询小组),从多方位有侧重地支持公共艺术计划的完成,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艺术咨询委员会是墨尔本理事会关于艺术和文化领域的最高机构)会提前制定一定年限的公共艺术政策,以确保这些公共艺术政策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需求同步。各公共艺术机构互相形成一个完备的运作体系,严格地按照合理的法规实施公共艺术,确保公共艺术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地完成。
公共艺术与建筑、园林景观有共通之处,他们都是有关城市的工程建设;而与建筑、景观不同的是,它更侧重艺术的精神内涵,同时它还包括与工程建设无关的公共计划与活动。这些都致使了要确保公共艺术更好的实行,政府必须要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公共艺术整体规划与运作上的支持。
3.战略高度的谋划
战略高度的谋划首先体现在整体气质的协调统一,整体气质首先又体现在整个国家的气质统一,澳洲的品质是阳光健康,这是全国的基调。然后是整座城市的统一,比如墨尔本,从气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尊重文化、吸纳传统又不乏创造力、有知识分子精神的城市。既有原住民的土著符号,同时又根据每个城区的不同,气质潜移默化的转换,玛尔公园的原始色彩经过一座桥梁的衔接,到多克兰变得时尚简洁,但所有的艺术符号都符合墨尔本既追寻文脉同时又锐意创新的整体性格。
中国是一个有岁月祭奠,同时又处在高速成长期的国家,有太多文化思潮在这里交汇,文脉的古老和当代的弥新如何互补,语言上如何协调,是中国大多数城市建设过程中正在面临的难题。墨尔本的探索值得我们借鉴:让传统不沉重,让当代不轻浮,语言在变化中寻求和谐,美学观念一致。
4.审查部门的美学高度
公共艺术已经踏出了单纯的艺术领域,它是一个国家的建设问题,一个城市的发展问题,涉及到公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品质。因而公共艺术除了需要艺术家与从业人员在艺术上与人文追求上不断地探索与自我完善,更需要一个坚实、权威、高质的审核系统。这个在我国应该是能够做到的,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文化储备之高是显著的,将真正关心民众精神,道德高尚,艺术鉴赏力高的各行精英汇聚在一堂,整合形成多元跨领域的审查与监管力量,协助提升公共艺术的行业品质与行业规范。
在墨尔本,每一个公共艺术机构之上,都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监管机构,而这些机构又直接服务于艺术咨询委员会。从形式上来说,可能有些过于烦琐,可是一旦机制完备,对于长期广泛的工作开展是有力的。毕竟公共艺术项目一旦开展起来,小则影响一个社区的生活,大则改变一个城市的未来,更何况有的工程项目花费是巨大的,当然不能是三两个人随意的决意。
公共艺术法案的制定,以及审查的规范化、品质化,一直是我们在倡导的,也一直在研究国内外城市的运作案例。但是在学习与吸收之后,中国的公共艺术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国情与实践提出适合我们的办法。
Art keeps pace with the City Melbourne’s Public Art and Urban Landscape(Continuation)
by Wang Zhong,Ye Yun
■王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叶云(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助理)
Wanderingalong theYarra River,theauthorfollowed thetrack of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 Melbourneandgained a fullunderstanding of itsContemporaryart.From theold“Leaf”logotothenew identity “M”of thecity, Melbourne hasreoriented itself asan internationaldesign capitalinstead of only a regionalcity.The bridgesof variousdesigns,postmodern architecturesand themesculpturesof tribaltotems on the Yarra River highlightthe modern spiritsof thecity of Melbourne. Allthese are attributed to the strategicplanning andspecificnormscarefullystipulatedbythe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