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诊”靠谱吗?
2011-12-25本刊编辑部
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偶尔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在所难免,但去医院就诊,挂号、看医生、化验、开药,不仅要搭上大把的时间,弄不好还会因为上班请假被扣工资。“微博问诊”是指网友图省事不去医院,直接利用微博向医生咨询病情的新方式。
8月4日,甘肃省卫生厅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在全省利用微博开展健康传播的通知》提出,甘肃省1000名中医教育指导老师和1500名取得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要在2011年8月底前每人以实名分别在门户网站注册开通个人微博,微博数目共计5000个。每个二级医疗机构和疾控、监督、血液、健康教育等卫生机构开通个人微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每个三级医疗机构开通个人微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0人。
如今各大微博网站上,各类医生名头的微博数以千计。只要登陆个人微博,在微博搜索中输入“医院”、“大夫”、“医生”,就能得到几十页的搜索结果,而名列前位的医生微博,粉丝人数甚至达到几十万人。这些医院和医生的微博,发言大多不离本行,包括健康提醒、工作见闻等等。其中一些医生在微博上开讲座,向大家介绍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或者专家之间利用微博相互交流探讨;还有的医生通过微博,对患者提出的各种健康问题进行解答。
在某中医针灸医院医生的微博上,有网友咨询病情时说:“患者女,50岁,面瘫患病已十年,当地医院针灸六七个月效果不好,中药也喝了不少,现有后遗症,右眉抬不起来、眼睛闭合不是很紧。”一天后,医生便回复道:“我们的巨刺(古代刺法名)研究目前的主要集中在急性期阶段,对后遗症期的疗效还未进行过系统观察。您的病程比较长,彻底治愈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对于改善目前症状还是有帮助,建议针灸配合隔姜灸治疗。”
不用出门,不用排队挂号,花几分钟发条微博,就能得到专业的建议。“微博问诊”借着微博即时、互动的强大特性,逐渐受到广大患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微博上寻医问药虽然具有方便、快捷,打破地域性限制等优点,但医疗机构或医生在开通微博时并不需要审核个人信息,网站也无审核医疗机构或医生资质、职称等信息的权限。不需要任何验证,就可以以“某医院妇科医生”、“某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等注册微博。如果网友接收了错误或者虚假的信息,后果不堪设想。绝大多数医院的微博在回答咨询后,都会提醒患者尽快到医院就诊。四川省成都市各大开通了微博的医院均表示,微博不具备“看病”的功能,只是起到对疾病初步引导的作用。
微博问诊“不是微博看病,是健康咨询”,是通过转载和发布健康信息,以回答网友在微博上的提问和咨询等方式,承担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收集、整理、验证,为群众提供就医指导,收集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微博问诊的“聊效”重于“疗效”。在当前医患关系隔膜、紧张的语境中,通过同为网友的身份认同和沟通,可以拉近医生和民众间的距离、改善医患关系;在眼下中医遭误读、被边缘的背景下,通过微博宣传中医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但是需要提醒患者的是,微博上的诊疗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如果发生误诊或者延误病情,患者只能自担风险。
2001年,卫生部颁布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咨询,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医生在网上提供医疗建议,没有收费,很难构成医疗合同,医生不一定要承担责任。同时,网上鱼龙混杂,有些“主任医师”、“专家”,在现实中可能是水平低劣的医生,甚至假医生、医托等,其给出的建议不具参考价值。一旦出现意外,患者会因为侵权主体难确认、相关证据难搜集等原因,维权困难。
(由陈萌综合整理)
□ 编辑 陈 萌 □ 美编 王 迪
“微博问诊”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