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影子银行”前途堪忧
2011-12-25关向风
◎ 文/关向风
金融
受宏观调控影响,今年以来银行资金面越来越紧,大量中小企业不得已转向民间借贷,让这个“灰色”体系吸引了不少“热钱”——据市场人士估算,已有过万亿资金涌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随之而来的风险正不断累积。
记者多地调查发现,近来民间借贷利率已普遍涨至月息6分到8分,换算成年息高达72%-96%,个别民间借贷公司年息甚至上探到120%。当前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65%,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等地民间借贷利率最高已达银行贷款利率的20余倍。
民间借贷市场日益火爆,并且利率飙高。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为此指出:“要高度警惕近期网络借贷、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领域凸显的风险。”
政策瓶颈窒息 民间借贷活跃
央行2002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就在2011年5月20日,又有超过3800亿元的银行资金被央行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冻结。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第六次上调这一比率。照此测算,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2万亿元的银行资金被冻结。
神木一家民间借贷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资金紧,想从银行拿贷款不易,现在就连民间借贷公司的放款额度有时候都很紧张。资金紧了,利率自然上行。“我们现在月息一般是8分到1角(即月息8%-10%),具体能批多少要看个人的资质情况。”该负责人同时说,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借钱的人更多了,利率也跟着往上涨。
业内人士透露,今年3月下旬广州民间借贷市场上的利率还是4.2%-4.8%,但两三个月工夫,利率就上涨近1倍。业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不少公司反映,今年前四个月业务量和营业收入增长明显,有的增幅甚至超过了四成。
一家民间借贷公司的私人老板王先生坦言,利息虽然涨了,但登门的多了,他们公司现在做的基本上都是月息6到10分,以前一周一般会有一两个项目找上门,现在一周就有五六个项目。“下半年估计利率还要涨,到了年底,12分的月利都不出奇。”一般年底是企业借钱高峰,王先生称今年高峰提前半年杀到,主要是不少企业出现周转问题,从银行又贷不到款,只能转向民间借贷。
上万亿资金杀入,年收益50%
受市场需求增加和利率上涨等影响,越来越多的民间机构开始投身民间借贷行业,包括各种名目的投资咨询顾问公司、贷款咨询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非正规)等。他们搅热了这个市场,也给资金流入流出提供了更多渠道。
业内人士透露,民间借贷的融资成本一般是月息2到3分,而贷出去至少要6到8分,中间有4到5个点的“利差”,换算成年收益率,则在40%-50%,如此高的回报率,吸引了不少资金流入。
“最近几个月有近一半的银行信贷需求,因为得不到满足,转而借助民间借贷。”在民间借贷行业打拼多年的张先生估算说,这个量已超过了1万亿。照他的说法— —央行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元,那么截至目前的半年多来,至少超过2万亿元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
“这一块很难监测和统计。”榆林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鉴于民间借贷的灰色属性,具体的量有多少难有权威数字。“温州找了1000多个中小企业做定期访问,估计出温州民间借贷量在6000-7000亿元左右。广州银监局曾在东莞搞过调研,发现东莞的民间借贷量大概有2000-3000亿元。”广东民间借贷相对活跃的地方是东莞、佛山、中山,但和江浙、陕蒙一带比起来,民间借贷规模要小很多。
“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央行从2008年就开始调查民间借贷市场。据统计,到2010年3月末,民间借贷余额为2.4万亿。照此推算,万亿元资金杀入民间借贷市场应没有什么悬念。
通胀持续走高,银行紧缩银根、中小企业资金饥渴,2011年,中国金融业的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资金“跳”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各种渠道进入实体经济。“影子银行”渐渐浮出水面。
“影子银行”是一个体系,是指称那些脱离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借贷平台,比如委托贷款、信托、小额信贷乃至典当行,也包括“灰色”的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影子银行”之所以野蛮生长,一则民间对它有很大需求及培育它发展的土壤;二则对现有规则和监管发出了强力挑战。
广东社科院专家黎友焕认为,民间借贷的风险和危险非常大。“影子银行”的肆意发展很可能引发“实体经济空心化”,在暴利吸引下,不少企业家将资金投入这一行,而不是扩大再生产或者继续投资做实业,就像股市火爆时,“企业家”变成了“资本家”一样,会形成资本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