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的“右派”20年
2011-12-25马江田丽
◎马江 田丽
1998年3月,在朱镕基作为总理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起他的“右派”经历,他表示,不愿意回忆那段历史。
对朱镕基来说,之所以不愿意回忆那段经历,大概是因为那段经历的艰难和辛苦,不堪回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1958年,“反右”拉开了朱镕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的艰难序幕……
因为“清高”,被划“右派”
1957年6月8日,全国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右”斗争。
当时,性格率直的朱镕基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反右”的大背景下,党内的正常生活已经不存在,而朱镕基却显然没有意识到时局的险恶,更不知道那时要慎言。而且在平时,就有人认为他“清高”、“目无领导”,运动一来,他就被划成“右派”。
朱镕基的同事,现任中国某协会领导的一位老人回忆说:“他是被错划的,本来是不应该有他的,但那时划右派有任务,定指标,找不到那么多人,就把他拉上了。”
“对他被打成右派,我一点也不奇怪。他是湖南人,有湖南人的那种倔强脾气,不低头,而他所受的教育又要求人独立思考、不搞阴谋诡计。”朱镕基的一位同学说,“我们这些人在中学都出类拔萃,在大学里都是佼佼者,都有独立的见解,这是清华给我们的。这种教育提倡张扬个性,而不懂得为人处事之道,更不懂得党内斗争的残酷性。”
朱镕基简历中并没有提及他作为右派的经历,只是说:“1958年至1969年任国家计委干部业余学校教员、国民经济综合局工程师。1970年至1975年下放国家计委‘五七干校’劳动。”对比当时大多数右派的悲惨命运,客观地说,朱镕基应该算是幸运的。
朱镕基下放劳动没有多长时间就被撤回来,被委任为国家计委干部业余学校的教员。这是一所中专学校,他的任务是教老干部们学习数理化,到基层去培训徒工。
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以后,朱镕基还当过英语教师。在当教员期间,朱镕基的课学员们都很喜欢,故被学校里的其他教员和学员称为“多面手”和“全能教员”。
艰苦的干校岁月
20世纪60年代初,朱镕基结束了教员工作,重新回到国家计委机关。在那个年代,曾经是右派就意味着不是党的人,所以朱镕基并没有被委任任何行政职务,只领一个工程师的头衔。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此时的朱镕基肯定算不上是“当权派”,但由于有“右派”的经历,也少不了陪着挨整。
1968年10月,毛泽东再次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要分批下放劳动。”
1970年元旦,朱镕基被下放到国家计委设在襄樊的“五七干校”,一干就是5年,直到1975年才回到北京。
国家计委襄樊“五七干校”位于湖北北部,和河南接壤,干校原先是一个劳改农场,由于有这些人的到来,原来的劳改犯被遣散。
干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最初,干校没有家具,连基本的生活用品、床、板凳都没有,于是干校便从外面运来一些生活用品。由于担心丢失,一个寒冷的冬日,朱镕基和他的一个同事被要求押送这些物品。两个人一起蹲在一辆闷罐车里,忍饥挨饿,“天气冷极了,也没有暖气,没有水”。
这段时间,朱镕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劳动,偶尔也看看书。这5年的人生经历对朱镕基十分重要,可以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重要阶段。
后来,朱镕基在谈到这段经历时感慨很多,他说,在那段时间里,他接触了许多人,懂得了一些原先不懂得的事,对老百姓的生活疾苦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使他有了深厚的“平民情结”。
廊坊的“传奇”
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复出后便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治理整顿。
朱镕基等在襄樊劳动的干部们也借此机会回到了北京。回京后,朱镕基已经很难在计委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怎么办?
不久,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中央决定把原先并入燃料化学工业部的石油工业部重新分出来,石油工业部急需技术干部,于是朱镕基被安排到石油工业部管道局下属的电力通讯工程公司。
管道局设在河北廊坊,朱镕基先后任电力通讯工程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工程师。电力通讯工程公司按级别应属处级单位,那么办公室副主任,按级别应当是副科级。
那时距朱镕基刚参加工作已经20多年。20多年前,朱镕基被分在东北工业部计划处,被委任为生产计划室副主任,副科级,而20多年过去了,40多岁的朱镕基仍然是副科级,也许这个时候,上天依然要“苦其心志”。
朱镕基在廊坊工作的那段时光距离现在已经30多年了,但今天关于朱镕基的故事仍在廊坊流传。
朱镕基在任的时候,不正之风已开始出现,但朱镕基坚决抵住了这些不正之风。一次,朱镕基让手下工作人员买东西,而工作人员买1元钱的东西却开出了3元钱的发票。朱镕基一怒之下不批准报销,工作人员也大怒,但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只得悻悻而回。
“不行就是不行!”叙述者甚至能够模仿朱镕基的湖南普通话。
刚正不阿的朱镕基,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很多人都恨他、怕他。
据说,朱镕基离开廊坊调到北京的时候,几百口人只有一个看门房的老人送他,场面极其凄凉。老人把他几件简单的行李装上车,送他到火车站。
老人拉着朱镕基的手说:“你是一个好人。”说着,两个人都哭了。
这个故事被几位管道局退休职工否定。
那么,当时的朱镕基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力通讯工程公司是一个工程单位,工作特点之一就是经常在野外施工,朱镕基曾在调度室工作,是队上负责技术的。管道局一个退休职工说:“在我们眼里,朱镕基当然是很有水平的,不爱多说话,他和大家的关系还可以。这个人也确实是比较正直,他的英语很好,能说、能写、能翻译。”
当时,朱镕基经常要跑野外,和大家一起睡,一起吃住,翻山过河,哪里有石油工地,就到哪里架电线,安装变电装置。他不仅能设计图纸,还和大家一起从事些体力活。
廊坊的那几年可以说是朱镕基多舛命运的最后阶段,不久,朱镕基回到北京,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