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老去的是“春晚”,还是我们?
2011-12-25
民生周刊 2011年7期
渐渐老去的是“春晚”,还是我们?
年三十,憋了一年的“春晚”终于登台亮相完毕。守着电视机,与家人等待着新年的到来,不可否认,“春晚”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它的使命:创造一种属于国民的集体记忆,维系起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家庭。一年到头电视的控制权问题在此刻神奇地被解决了,没有丈夫想看体育节目,也没有妻子想看的连续剧,更没有孩子想看的动画片,只有一台集中了所有元素的“春晚”,于是偃旗息鼓,大家达成了共识。
然而,这样的日子似乎仅限于已经逝去的80年代。随着国民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台热热闹闹的晚会显然不足以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了。一家人团聚在一台小小的电视前的场面越来越少了。每个房间都有一台电视,电脑网络占据了生活,“春晚”这个电视机控制权博弈的中点摇摇欲坠。
不可否认,“春晚”办到现在,也该是黔驴技穷的时候了,小品、相声、舞蹈、歌唱,现在又多了魔术,把可以搬上台面的都搬了上来。可以说,一台“春晚大戏”的没落正体现了咱们国家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贫乏走向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的过程。
明年中央台的“春晚”还要继续,不过也有些变革的苗头了。各个地方台在小年夜不约而同地推出了自己的“春晚”,有些显然还很稚嫩,像给领导看的汇报演出,但到底有了这点火种,也许“春晚”也到了遍地开花的时候了。
(摘编自苏横一五一十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