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舞动真情与梦想
2011-12-25辛明
◎辛明
刘岩说,直到今天,她从未完整地看过奥运会开幕式,家里放着的碟片落上了灰,她也不想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刘岩本应在全世界观众面前跳一支独舞——《丝路》。不料,在一次彩排时,她从3米高台坠落,胸椎严重错位、神经受损、高位截瘫。“医生判断我的脊髓损伤是完全性的,所谓恢复,只能保持现有状态,比如不让受损部位的肌肉快速萎缩,保持关节的柔韧度,但是,站起来走路已经绝对不可能。”刘岩说。
刘岩的博客名字是“刘岩一个人在跳”,早在奥运会之前,她就有了很多粉丝。之所以取名“一个人在跳”,刘岩说:“我一直都是一个人在跳舞,不是跳独舞,就是领舞。如果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也不是群舞演员,我永远是单独的那个,永远是最主要的那个角色。”
说到这里,刘岩稍稍有些神伤。
北京奥运会之前,刘岩早已是中国舞蹈界的一朵奇葩,19岁获得“荷花杯”全国舞蹈大赛银奖,2004年以独舞“胭脂扣”获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2005年以独舞“橘子红了”获“荷花杯”全国舞蹈大赛金奖,2006年央视春晚上与杨丽萍、谭元元合作表演舞蹈“岁寒三友——松、竹、梅”。2007年,她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获金奖第一名。出国访问也是她的主要工作,在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地,对她的演出好评如潮。
能取得如此成绩,就因为刘岩身上有一股韧劲。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刘岩没有完成作业,随后,她的父亲被叫到了学校,被老师“数落”了一通。晚上,父亲当着刘岩的面,气愤地把她的铅笔盒踢了个粉碎,并命令她“以后不写完作业不准吃饭”。那天,刘岩把作业一直写到了晚上10点多。
此后的日子里,刘岩像变了个人,不写完作业绝不吃饭。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她来京就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从未有一天破例。11岁进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她是练得最狠的学生。“我的身体条件比较好,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所以,每天练10个小时是经常的事。”刘岩回忆说。
艰苦练习换来了辉煌的成绩。可是,2008年的那次排练,一切戛然而止,她从艺术的顶峰瞬间滑落到人生的低谷。
“受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活在一种‘霾’里,挥之不去。”而让她逐渐走出情绪低谷的,是一次次的社会活动,她感觉自己又有了新的价值。
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6月27日,文化部邀请她在“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仪式上演讲。和她一起演讲的都是“大腕”,有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恩,还有奥地利莫扎特歌剧院院长瓦尔尼希。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演讲,她用心准备了10多分钟的讲稿,讲自己的经历,全场报以热烈掌声。活动结束后,她忽然觉得自己的人生视野和眼界一下子拓宽了。“我发现了自己潜在的社会价值。”她说。
后来参加的社会活动越多,刘岩的感触就越多:“有时候,只要一个微笑,就能给青少年和残疾人朋友带来鼓舞。慢慢地,我感觉我有帮助别人的社会责任。”
在北师大的心理健康周上,身边依然坐了一些学界泰斗和知名作家,刘岩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发言。结束后,她要回答学生的提问,没想到,有一名同学没有提问,而是说:“特别感谢刘岩老师能来到北师大,今天就算你什么都不讲,只要你能来到这个讲台上,对我们就是最大的教育。”
为这句话,刘岩感动得在讲台上默默流泪。“我想不到他会这么说。那时候我发现,做一点点事情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这种感觉很美好。”她说。
近年来,刘岩不断挑战自我,做成了两件在别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010年3月,她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刘岩文艺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和资助贫困地区小学的基础艺术教育,以及帮助部分孤儿和农民工子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舞蹈艺术。在北京市房山区儿童福利中心和通州光爱学校开设舞蹈培训课,是“刘岩文艺专项基金”最初的工作。
缺少资金,刘岩决定举办一个拍卖会。2010年12月17日,“为梦想插上翅膀——刘岩文艺专项基金慈善拍卖会”在京举行。“我心理底线是100万,没想到竟然拍到了626万。”刘岩说,“很多人的无私帮助和真诚支持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考博,是另一个高难度的事情,刘岩坚韧的性格又发挥了作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刘岩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学位并不是保送,而是参加了全国的统考,这对很多正常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刚拿到复习资料的时候,她一下子就懵了。“我是2009年冬天开始复习,真的很难。”刘岩回忆说,一些老师和朋友都善意地劝她放弃。
可是,刘岩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在一位导师门下的70多名报考者中,刘岩是唯一一个通过英语考试的。经过两轮面试,刘岩如愿以偿。
未来,刘岩希望别人怎么称呼她?舞蹈家、慈善家还是教育家?对此,刘岩淡淡一笑:“我曾用十几年的积累,有了舞蹈上的成绩。未来,我想再用十几年时间的积累,在舞蹈教育上有自己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