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活动只是一个开始,它带来的效应是“常年走基层”——愿带来“常年”效应
2011-12-25王君超
◇/ 王君超
新春佳节,万众团圆,民意交融,是新闻媒体抓取“活鱼”和实践“三贴近”的良机。众多记者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深入老少边穷地区“接地气”,关注困难群体,反映基层问题,采制民生新闻,用实际行动对“三贴近”进行了创造性实践。
我认为“新春走基层”活动意义有四:
其一,“走基层”是对“三贴近”的最好实践。近年来,新闻媒体以“三贴近”为指导,有效改进了文风,提高了报道质量。基层有火热生活、真实舆情,也有不尽的新闻源泉,是媒体挖掘不尽的新闻宝藏。从这个方面来看,“基层”就是“实际”“生活”和“群众”的交汇点。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群众中考察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可想而知,深入田间地头采写的报道,带着泥土的气息和朴实的文风。对受众来说,“走基层”走出来的新闻,是最有新闻价值和最有“看头”的新闻。诚如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所说∶“身处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为党和人民奉献的精神,用心去讴歌伟大时代的激情,就不怕写不出好东西来。”
其二,“走基层”是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朴素阐释。所谓“基层”,是指社会组织中最为基础的层面,也即与群众联系最为直接的层面。广大的基层组织散布于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农场、乡(镇)、村、连队,是洞悉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当代中国的“基层”,不仅是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实基础,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基层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1月25日在征求基层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意见时指出:“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负有“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神圣使命,“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深入基层了解和反映舆情,考察国家政策执行情况,客观报道民生新闻,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朴素体现。
其三,“新春走基层”是主流媒体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有力弘扬。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国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者发扬“穆青精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讲述基层群众的感人故事,让普通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是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有力弘扬。新闻记者经常“走基层”,则可树立深入采访、实地调查研究的扎实作风。
最后,“新春走基层”对于保障人民的表达权具有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新闻媒体是实现这些权利的有力保障。在当前“新媒体格局”下,舆论与信息的多元共享成为一个主要特征。主流媒体应积极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行使表达权创造有利条件。让“基层”成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主体,让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让充满真情实感和群众语言的文风,代替那些浮夸、空洞的文风;让现场感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代替那些道听途说、充满“宣传腔”的新闻。
“新春走基层”活动只是一个开始,它带来的效应是“常年走基层”。“走基层”新闻观的确立,必将有力促进主流媒体报道理念的变革。希望这一活动在今后能坚持下来,延续下去。有关部门也应制定长效的保障机制,并在新闻评奖等方面向“基层新闻”倾斜,让“走基层”成为新闻工作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