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私立大学的管理特色及其对我国高校质量管理的启示

2011-12-25韩晓琴康伟

理论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教授大学学校

韩晓琴,康伟

(榆林学院a.社科系;b.艺术系,陕西榆林719000)

日本私立大学的管理特色及其对我国高校质量管理的启示

韩晓琴a,康伟b

(榆林学院a.社科系;b.艺术系,陕西榆林719000)

日本私立大学与中国高校虽然所处文化土壤、社会制度等不同,但其管理理念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尤其在如何处理教育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管理权力的关系、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高校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都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质量;管理;高校;日本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和教育投资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高校面临激烈竞争,必须进行第二次转向,即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因为质量就是水平,质量就是生命,谁拥有了质量谁就有生存的可能。但一些学校一谈发展就是数量、规模的扩大,就是学校的升格,就是大兴土木,很少提及甚至不提质量。效益、质量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盲目上热门专业,造成很大的浪费。实践表明,一流的大学必然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管理,三者中管理是根本。有了一流的管理,可以吸引、用好一流的教师,进而培养一流的学生。反之,一流的教师和学生也会大量流失。日本私立大学虽然所处文化土壤、社会制度不同,但其管理理念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在如何处理教育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管理权力的关系,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关系等等,都有可资借鉴之处。

一、日本私立高校质量管理的重要特征

日本私立高校中,既有饮誉世界的名牌大学,如早稻田大学和庆应大学,也有普通四年制本科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并在大学、短期大学以及专修学校这三种类型中,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都占据了日本高等教育的绝对多数。

1.从学科结构看。私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适应日本社会发展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与主要集中于理工科的国立、公立高校分工合作,相互补充。面对激烈的竞争,办学的灵活性和个性成为日本私立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私立高校不仅定位合理,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且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例如早稻田大学旨在培养“在野精神”,以商学、医学著称;庆应大学则坚持“独立自尊”的“福泽精神”,以文学、政治经济学闻名;上智大学的外语教育、一桥大学的商业经营、明治大学的法律专业等在日本高校享有盛誉。而短期大学以“培养职业或实际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规模。专修学校瞄准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通过开设种类繁多的科目和采取灵活的学制来满足社会的多种要求。[1]

2.从治校主体看。日本《学校教育法》第59条就明文规定“大学的重要事项必须经教授会审议”。因而,日本私立大学中,学校的学术管理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参与决策,教授具有很高的权威。他们通过教授会或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参与决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重大事项,并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学校教育法》的规定,教授会的组成,“除了教授外副教授或其他职员也可参加”。这主要取决于该学校的历史沿革、教授在教师中的比例等因素。日本私立大学的大多数教员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决策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如日本最大的私立大学——日本大学,其教授会由教授和副教授组成,比例高达教员的80%以上。因此,教授会的决策具有高度民主性。与此同时,教师们还可通过院(部)长间接行使某些决策权利。由于私立大学的院(部)长均由教师民主选举本学院中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大、德高望重的教授担任,因此,院(部)长具有很高的威望,深受教员的尊敬和爱戴,很大程度上能代表教员行使表决权力。同样,学长(相当于中国的校长)也是在学校的各学院(部)长中经评议会民主选举产生。评议会由院(部)长和教授代表、教务长、学长等组成,对全校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这种运行方式保障了教授们在学术活动中的决策权,使学校的教育活动能紧跟时代脉搏,及时进行调整,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看。管理层级少,办事效率高。日本私立高校多实行校、院(部)两级,以学院(部)为基础的执行体制。学院(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机构比较系统,基本上与校部对口,整个学校的运行有序而高效。二级学院具有财政权、用人权和业务指挥权。例如,某学院(部)需要一个某学科的教授,这个学院(部)直接把拟招聘教授的资历条件、具体要求等相关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有意向的候选人将直接与学部联系、磋商,并参加学院(部)组织的考核,经所在学院(部)的教授会集体讨论、决定是否录用,而不必报批学校一级同意。正是因为二级学院(部)得到充分授权,管理层级减少,办事效率提高。当然,责、权、利是相统一的。授权的同时,私立大学也通过有效措施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因为任何权利都离不开监督和制约。教授群体所行使的学术权力,每年也由学生、教师、同事及院系主管就其领导、管理、教学、研究及服务等工作进行分项、分级评估鉴定。院系主管能依据评估鉴定的结果做积极的处理和运用,使教授们能获得相应的反馈。[2]

4.从教学与管理分工看。私立大学在管理和教学人员的聘任、管理、待遇要求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对教学人员要求很高,拥有博士学位或接受过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者方可申请大学教员的职位,具体由学院(部)进行招聘、考核和管理,其工资待遇根据院(部)的收益和教员的年功序列以及贡献大小而定,教员不能在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部)间兼职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学位要求则低于教学人员,尽管随着日本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日趋提高。如名牌私立大学中,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均有出国学习或工作多年的经历,以加强学校的对外联系与交流工作,或适应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进修生需要。管理人员由学校统一招聘、考核和管理,工资待遇由学校统一发放,并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的管理部门工作。教学与管理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从事两种工作的人员无论是进入渠道、工资福利、职责要求和管理考核都自成一体,因此,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相互兼职的基础不存在。

总之,从整体看来,日本私立高校在为具有不同能力、兴趣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差异性的教育服务和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多样化要求的过程中,形成并彰显了自己的灵活性和独特个性,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二、我国高校质量管理的误区分析

1.行政权力泛化,官本位严重,人事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高校被视为事业单位,并且按照党政机关给予一定的级别。我国高校按行政级别来划分可分为:副部级高校、正厅局级高校、副厅局级高校。在高校内部也是比照党政机关的级别来设置管理机构,以及任命管理干部,高校的校级领导都由上级任命,学校的管理模式以科层制为主,科长对处长负责,处长对分管的副校长负责,副校长对校长负责。在院(系)一级教学单位也是院长(系主任)对校长负责,而教研室主任对院系领导负责。在我国高校内部虽然也建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但其作用不太明显。行政权力的泛化给我国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1)官本位严重,管理职能偏离。本来高校是开展教学和学术活动的地方,应该以办学质量的好坏作为衡量学校的标准。由于高校的管理干部有着跟党政机关干部一样的级别,造成了官本位思想在高校泛滥,很多高校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级别来制定福利政策。比如在分房时,讲师相当于正科级,副教授相当于副处级,教授相当于正处级等。这种福利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官本位思想,造成了学术人员心性迷乱。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其管理的重点是教学与科研。但是,当前高校管理不得不偏离基本职能,无所不管,无所不包,从师生的衣食住行到教职工的生老病死都要学校去解决。为了应付繁重的管理任务,不得不建立一支庞大的专管师生衣食住行的队伍,向师生衣食住行上的投资往往超过了教学、科研上的投资,无形中浪费了教育投资。(2)人事结构比例失调,人浮于事。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学校机构改革愈改愈臃肿,人员精简愈减愈膨胀。高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改变。在机构改革中,许多高校没有认真地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只是对行政权力重新进行拼装组合,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来设置管理机构,处科级干部较多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许多院校进行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改革,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级别的干部越来越多,带来的是办事效率越来越低。在教职员工中,专任教师比例偏低。据某省高校统计,其专任教师只占教职工总数的40%;在专任教师中尚存在一少部分素质较差的教师,但也无法辞退,只能任其下去,由此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3)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严重冲突。行政权力的泛化必然造成对学术事务过多干涉,因此冲突是难免的。在我国高校,诸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大多是作为咨询机构,大部分学术事务是由行政权力来决定,行政权力的泛用导致了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的冲突和对立。学术人员认为行政人员在制定政策时更多的是考虑本群体的利益,教师应有的权利得不到体现,教师要承受诸多的压力,比如评定职称时的外语计算机考试,论文要在何种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生的评价、专家的评价、同行的评价、竞争上课等等;而行政人员的压力较小,能上能下目前还无法全面彻底实施。

2.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单一。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而日英等发达国家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与批判精神。所以,我国的教学过程与日英的教学过程大体上是相反的。我国的教学模式由于信息传输介质以及对教学过程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造成人才培养误导以及教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

(1)考试牵制师生,教学效能低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就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于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受到了限制,受到了限制的教师又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行为,偶尔有学生的参与也是在教师已经编织好的框架下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成了被动的“填鸭”对象和装灌知识的容器,师生的教与学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圈内打转转,学生的视野没有打开,大大损失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潜能的发挥。(2)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化。我国对学生的成绩考核方式虽然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总体而言还是以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日英国家注重更多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而我国则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会酿就很多没有过程的学习结果,所以学习就成为一种形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岗位;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有一部分岗位急需人才却得不到补充。

3.过分强调对学生的规范与控制,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人文关怀。(1)政治领导特征浓厚,服务气息不够。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属政工编制,工作意识上仍倾向“管人”而非“管事”,故而工作职能主要还是停留于约束、控制、规范上,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对学生利益及需要的关心,即使有了一定的服务意识,也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服务”。从学生工作内容看,侧重于管理学生,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以及学习和生活作风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组织及其活动的管理等。缺乏对学生的服务事项,比如职业测评、勤工助学、经济资助、就业辅导、心理健康辅导等。(2)从学生管理体制看,实行党政合一、两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学生工作渗透于学校各组织机构,成为学校各部门共同承担的职责,齐抓共管,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但另一方面,造成多重领导,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对我国高校质量管理的反思与改进路径

1.实行专家治教,积极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授治校模式。日本大学办学水平高,得益于教授治校制度的建立。日本高校的教授会既是一个业务管理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研究群体。他们可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在培养学生“智慧、道德和应用能力”的同时,“深入教授及研究专门的学艺、发展智慧”。所以,教授治校充分显示了大学管理的专业性。[3]我国高校现行的是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在这种背景下,像日本高校一样,完全实行教授治校和大学自治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我国国情。但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做法,建立起教授治校模式。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案就是在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以党委抓政治保障,行政抓管理运行,教授抓教学、抓学术建设“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这样,既能保证我国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切实发挥教授、学者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的主导作用,进而构建起我国高校新型的民主管理体系和内部运行体制。

2.摆正行政部门在高校中的位置,尽量避免教师和行政人员相互兼职。高校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学科研活动为基础的。高校自身的组织结构也应当反映这样的特点,即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管理就是服务”,这是高校专职行政人员管理理念的核心。如何体现服务,是打破“官本位”,摆正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位置的关键。“大学组织中的权力作为一种行政力量,只有在与专业权威不形成冲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认同并接纳,否则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体制上彻底改观。一是可以考虑只保留校级党政领导的行政级别,校级以下的行政级别一律取消;不再套用国家公务员的行政级别,使其还原于行政的执行功能、服务功能,弱化职位的权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与教学活动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要求、规律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教学活动是开放的、发散的,追求有创意有新意,寻求碰撞出思想火花,而不在于结果。而行政管理追求的是问题解决,讨论是收敛性的,寻求相对合理的结论。在日本,人们崇尚“只要每个人干好分内的事情,则整个社会就显得井然有序”的理念,大学里几乎看不见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相互兼职的现象,教学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分工协作,从而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发展。

3.充分给师生授权,强化个性、创新教学。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变革的一个重大趋势就是“扁平化”。所谓“扁平化”,是说原有的那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不能适应员工的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信息的畅通,学校应鼓励教师尝试各种教学手段的创新,不必太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对教师实行太多的控制,如课堂教学的学时数的规定等,教师的想法可以直接与校领导沟通。同时要允许教师犯错误,因为创新就是以前未曾经历过的,难免会有失误。对于学生,要鼓励他们参与研究创新活动,让学生了解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同时学生在网上或通过其他方式可以迅速与领导沟通,了解领导的意见与决策。如日本大学的上课进程很快,教师经常省略掉教科书上有的内容,更多地讲授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知识和最新科研信息。日本的教授认为课堂上的时间是用来介绍学生一般无法接触到的知识,所以学生更多的是在图书馆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竞争。将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混合编排为小组,先让各小组阅读所要学习的材料,待熟悉材料后,每组接受同一任务的学生再合起来组成一个话题小组,并就其所承担的内容对话。

4.改变对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彰显多元评价的理念。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强调真实的评价,即从过程和结果的观点看待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所有作业包括最初和最终的作业草稿、研究报告、科学观察记录、读过的书目等均是评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的依据。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计划和草案、图纸、课题、课程报告、笔试、多项选择问题、开卷考试、口试、课程作业评估、论文等。这些考核形式相辅相成,综合起来评定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同学科不一定采用上述全部的考核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自己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握好什么样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考核形式最合适。减少期末考试在学科结业总成绩中的比重。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结业的惟一方式是期末考试,师生行为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将全部精力穷于应付结业考试,学生学习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考试也就成为教师的重要砝码。让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知识的思想,并非期末考试的分数所能够体现的,恰恰相反,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所以加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强教学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结业的成绩中体现出来,加大课堂参与、实践环节等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以督促学生加强对教学过程的重视。

5.以垂直条状式管理为主构建学生管理体制。目前的党政合一、条块状管理构架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可根据自身特点,吸取西方国家经验,在仍设置两级管理机构的条件下,改条块管理为垂直管理,以提高工作效能。学生事务工作方式和内容从“管理学生”到“管理学生事务”的转变。管理学生、操控学生的思想和工作方式至今仍在不少学生工作人员中根深蒂固。目前需认同的是学生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平等的人,因此,围绕学生事务开展工作,如职业测评、价值选择、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才是学生工作的侧重点。

6.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方面以“学生发展理论”为依据,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学生管理理念。体制设定和方式选择受观念支配,而观念的形成需要理性建构,就西方学生事务管理实践来看,学生发展理论已成为该领域的理性根基,[4]在此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我国迫切需要的就是在前沿理论指导下的观念更新。另一方面加强教授和学生在学生管理决策和运作中的影响。在此,日本和欧洲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我国校一级学生工作委员会主要由各部门党政领导组成,做出的决策和建议有较大的局限性,吸收教授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的理性化;吸收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的民主化,能反映学生的需要。同时,提高学生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第一,设定学生事务管理岗位的进入标准,规定达到相关专业的一定学历层次才能从事此项职业。第二,提供在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第三,制定职业标准,比如工作人员伦理准则、工作手册等。

[1]鲍健强.日本私立大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2]刘利.日本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特色概述[J].医学教育探索,2005,(3).

[3]谢菲.日本大学运营的经济学思考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

[4]刘正发.日本高校管理制度评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5,(3).

G 649.2

A

02-7408(2011)01-0090-04

韩晓琴(1970-),女,陕西绥德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教研究;康伟(1970-),男,陕西绥德人,教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教研究。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教授大学学校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大学》
刘排教授简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