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真实留给历史——从事中央新闻摄影20年

2011-12-25姚大伟

中国记者 2011年10期
关键词:感人灾区生动

□ 姚大伟

一干就是二十年,该停下来总结总结了。

1991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从事中央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工作选择了我,我也爱上了这份工作。

工作对我有更多的意义

工作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那么新奇,让人有些兴奋。我开始背起相机,频繁出入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国事活动场所;那些曾经只停留在电视画面上的领导人物变得与我近在咫尺,我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很多,也学到很多;我还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外访,出入过白宫、克里姆林宫、唐宁街十号等,足迹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使我有幸成为许多重要历史时刻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一个个历史瞬间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定格,不但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阅历。

我常想,因为这份工作,当别人在说起历史上的某个重大事件时,我可以对他们说:“当时我就在那儿!”我喜欢这种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认识到,工作对于我还远不止这些个人的感觉,它还有着更多的意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当天,我就随温家宝总理紧急赶赴灾区。在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我拍摄了大量抗震救灾一线的照片……

一张张生动鲜活的照片,忠实记录下总理在灾区一线忘我工作的感人场景,记录下灾区人民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英雄气概,令读者动容,激发了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信心。

报道灾情,记录历史,传递爱心,抚慰伤痛,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自我感觉的新奇和兴奋,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使命。

寻求突破

工作二十年,我从一个新闻摄影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一名高级记者。工作之初,我还常常得意于在中央各大媒体头版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后来则越来越不满足于“握手、合影、坐沙发”程式化的摄影报道,努力于千篇一律中寻求突破,在陈规旧俗中锐意创新,希望拍出生动新鲜、自然感人的中央新闻照片。

《温总理到小学听课》就是我在业务上寻求创新的代表作之一。这张从门缝里拍来的照片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被全国100多家地市级以上日报采用。新华社营销平台用户意见反馈道:“构图巧妙、生动自然,着实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是国家领导人图片报道中的佳作”,“打破了以往拍摄、播发国家领导人图片的常规,给今后如何做好国家领导人图片报道提出了新的思路”……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当众表扬这张照片,“我很喜欢那张小学听课的照片,它应该得奖!”该照片获得2006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的金奖。我所努力追求的中央新闻摄影创新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鼓励。

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真实。摄影记者不但应该把真实的画面留给历史,更应该把真实的情感留给历史。摄影记者应该是镜头背后的思想者,要尽量去感受人物真实的精神世界,体味他们真切的思想情绪,记录他们流露的喜怒哀乐,通过那些典型细节和感人瞬间,突出表现他们的个性和情感。这样的照片传神,这样的摄影形象传播出去,生动自然,真实可信。

“把真实留给历史。”这是温家宝总理为我写下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新闻的真谛,将指导我今后工作的方向。

猜你喜欢

感人灾区生动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抗“疫”感人瞬间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感人的一幕
感人故事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