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愿意“科学算命”吗?
2011-12-24田地
大众健康 2011年8期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的验血方法,通过它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衰老速度,甚至还有可能评估出他们还能活多久。这种检测方法将于2011年底在英国上市。
实际上,这种方法就是提取血液中的细胞,测试细胞中端粒的长度,由此来推断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因此,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科学算命”。
医学研究人员认为,端粒检查将在未来5到10年内普及开来。不过,也有一些科学家对它产生质疑,开始怀疑其价值,以及在推广过程中是否需要更强的伦理控制。
端粒长度事关寿命长短
西班牙马德里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玛莉亚?比拉斯科(Maria Blasco)博士是这项商业端粒检测方法的发明者,她对此的解释是,那些天生端粒更短的人寿命也更短。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很多样本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检测发现危险的端粒,即那些非常短的端粒。
三位研究端粒获奖的科学家
端粒与寿命的关系早就被科学研究所证实。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授予了发现端粒的三位科学家,他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
这三位科学家在其研究中发现,人和一些动物的细胞核(DNA,也称染色体)的两端有一个帽子状的东西,称为端粒。端粒实际上就是一种DNA片段,它们由特殊的碱基序列构成。三位科学家最早用四膜虫做实验,发现了端粒的作用是保护染色体,而端粒又是由端粒酶来启动、制造和维持其功能的。细胞染色体两端的端粒如果较长,则四膜虫的寿命也就较长。后来,对小鼠、灵长类动物以及人类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端粒的长度决定着生物的寿命,端粒越短,生物的寿命越短;端粒越长,则生物的寿命越长。
三位科学家的研究也发现,端粒酶的活性是调控衰老的关键因素。例如,年轻时,端粒酶的活性较大,较容易维持和延长端粒,这就使得年轻人外表不显老态。但在年老时,端粒酶活性低,就难以维持端粒的长度,端粒就会缩短,因此衰老会慢慢显露。而且,也有研究发现,男性端粒长度的缩短略快于女性,这也是男性平均年龄低于女性的原因。
时间年龄与生物学年龄的差距
比拉斯科认为,端粒长度是生物学年龄的一个完美显示器,因此,他们设计的这种测试寿命的方法非常准确。人有多种年龄。比如,时间年龄(又称时序年龄、年代年龄和年历年龄),是指出生以后所经历的时间。时间年龄是与出生时间有关并按日历来计算的,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个体生命存在的时间。同时,人还有生物学年龄,是根据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正常的发育状态所推断出来的年龄,能够体现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际状态。另外,人还有心理学年龄,是显示心理发展水平的一种年龄,如果把心理学年龄与时间年龄相对比,就能看出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
在生活中,一些人的时间年龄与生物学年龄是有差距的,其个体差异可以达到5~10岁,甚至更大。也就是说,衰老可能提早,也可能推迟。有的人看起来没有那么老,指的是实际的时间年龄较老,但生物学年龄表现得较年轻。而现在测试端粒的长度则是从分子生物学的水平来衡量寿命,因而更准确。所以,比拉斯科等人提出测试端粒长度以检测寿命的方法,的确是有根据的。
生命公司欲测端粒长度
比拉斯科等人开办了一个名为生命长度(Life Length)的公司,所有测试端粒以预知寿命的医学和商业活动都由该公司来负责。具体方法是,生命长度公司与英国在内的欧洲医学公司合作,将检测方法推向市场。英国和欧洲的医学公司为生命长度公司提供血样,然后这些血样送到马德里的生命长度公司进行测试。具体收费是500欧元(约合703.92美元)。不过,这一费用可能随着测试人数的增多会有所下降,因此可能会吸引较多的人参与测试。
尽管比拉斯科并未解释如何测试,但具体方法可以由过去的研究获知。
血液中含有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一些干细胞。但是,最能反映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是白细胞,因为白细胞内部有染色体,染色体两端当然有端粒。已有的研究发现,测试白细胞染色体上的端粒可以推断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同时还能发现一些疾病的蛛丝马迹,因为端粒明显地与衰老和疾病有关。
爱运动者端粒长
美国费城威斯塔研究所基因专家埃马纽埃尔·斯考达拉科斯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测量长跑运动员和经常运动的人白细胞中染色体端粒的长度,并将他们的白细胞的端粒与相同年龄段、身体健康、从不吸烟但运动量很小的人的端粒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爱运动者比不爱运动者的心率慢,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低。而且,爱运动者的白细胞染色体端粒长度更长,同时,端粒酶活性更高。基于端粒和端粒酶这两个要素,研究人员认为,这能解释为何喜爱运动者比不爱运动者更长寿。因为,前者的端粒长,而且端粒酶的活性更高,这有助于保持端粒长度,也就延缓了衰老。这与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
端粒缩短易患病
斯考达拉科斯等人的研究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衰老和患病。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患癌的几率增加,原因之一是白细胞的端粒缩短,因而导致了自身衰老。而白细胞又是全身的免疫细胞,由于自身衰老,其免疫功能不再强大和正常,因此也就不能有效抗御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的生长。而运动可以防止白细胞内染色体端粒变短,进而维持白细胞正常的免疫功能,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运动具有抵御癌症的作用。
同样的解释也适用于心脏病。在高血压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老化的白细胞会使血小板加速聚积。加强运动可以保持白细胞的年轻状态,因而可以有效清除血小板聚积,也就可以预防血栓、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美国的另一项研究更是直接证明了端粒较短寿命也较短。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的“麦克阿瑟健康老年化研究”项目。研究者检测了236例年龄在70~79岁之间的健康老年志愿者的血液样本。这批志愿者是于1988年至1991年被采集血液样本的。研究人员检测了他们血液中白细胞的端粒的长度,然后追踪他们中有多少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结果发现,男性志愿者中,端粒缩短速度最快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3倍。对女性志愿者而言,端粒缩短速度对死亡率影响不大。当然,决定寿命更重要的因素是,最初的端粒长度。一开始端粒就最短的人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2.3倍。
所以,抽取人的血样以测试和分析白细胞的端粒的长短,是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寿命的长短的。
有人愿意测试端粒的长短吗
比拉斯科的生命长度公司检测人细胞DNA的端粒到年底才能开张,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咨询是否现在就可以测试。这表明,测试端粒长短以预判寿命还是有市场的。其实,检测端粒就是基因检测的另一种形式,如同孕妇产前检测胚胎的DNA,以判断未来孩子是否健康,以及有遗传病家族史的人检测某种特定基因,以预测是否会患疾病一样。
预知寿命好坏参半
愿意测试端粒的人对生活持有积极的态度。通过测试端粒,如果知道自己的端粒较短,可能寿命不长,就会提前作好人生的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几方面——
其一,通过多种因素来弥补端粒较短因而寿命较短的不利。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基因是决定人们长寿和健康的一种重要因素(例如端粒就是决定人们寿命长短的一组特殊的基因),但是基因也仅仅是长寿的一部分原因,所起的作用大约是25%~30%。而长寿更多的因素是后天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等。所以,测试者即使端粒较短,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生活方式来弥补,从而未雨绸缪,延长自己的寿命。
其二,测试者知道自己端粒的长短并了解了大概的寿命后,也会对自己有限的生命长度作一个比较合理的安排。例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学习、职业、生活作全面的规划,不浪费生命,抓紧每一天的时间。如此,有可能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做出一般人不可能做成的事,或者取得一般人不可能取得的成就。
当然,测试端粒还有另一种作用。一些研究发现,端粒的长短和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有关联。如果测试端粒,知道了端粒与寿命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后,也许能通过医学的方法保护或延长端粒的长度,以阻止衰老和疾病的产生。当然,这要在分子生物学未来进一步发展时才会实现,因为这涉及基因的增减和删除,或者直接让端粒酶促进端粒增长或维持端粒的长度。
当然,也会有很多人并不愿意测试端粒,因为每个人的寿命和生死是谁也预料不到的。
如果把这种未知的东西当作有知来对待,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而且,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只能活到什么时候,可能随时都会忧心忡忡,惴惴不安,生活得并不痛快。就好比患了癌症的人被医生宣布只能活几年后遭受到重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同样,通过端粒测试知道了寿命较短,也会增加心理负担。所以,让自己的寿命保持未知甚至神秘,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人的寿命是多种因素的集合
另一方面,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衰老有多种机制,端粒和端粒酶只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因素。而且,要等待人体或生物体的所有细胞的端粒缩短后,才有可能形成生物和人的全面衰老。过去的研究发现,多种基因和多种代谢调节路径都决定着人的衰老。例如,在小鼠身上发现,1q基因、6q基因、P21基因、WP53基因、P16基因和RB蛋白等是衰老基因,它们是在同一代谢途径上抑制和调控细胞的增殖。相反,Werners基因和bcl2基因是抗衰老基因。因此人的衰老和寿命不仅在生物学上是多基因、多层面和多途径的复合作用,而且人的衰老和寿命也取决于后天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因素的集合。
所以,依据端粒的长短来检测寿命当然有科学根据,但是未必完全准确。由此也决定了可能有人会测试端粒,也会有相当多的人不一定去测试端粒。
端粒测试的伦理问题
端粒测试的最大问题是人类基因组研究以来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基因测试的伦理问题。
基因缺陷者可能遭遇歧视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基因都是有一定缺陷的,而基因缺陷,尤其是有遗传病基因缺陷的人,有可能会在现代社会中遭遇歧视。因为,当有遗传病基因缺陷的人的基因测试的信息泄漏出去后,对其生存会非常不利。通常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时可能会遭到歧视,二是在参与社会保险和购买商业保险时会受到不同对待。例如,当招工单位知道一个人的端粒较短,寿命不长时,就会转而选择那些寿命较长的人,因为后者能为雇主干更长时间的工作,而前者则会被弃用。
同时,在购买商业保险,如疾病保险,甚至贷款买房时,保险公司和银行也会根据申请者端粒的信息予以选择。端粒短的人寿命则短,因而保险公司要么提高申请者的保险资金,要么就不受理申请者的保险。因为,保险公司认为申请者的寿命不长,保险公司要担很大的风险,很可能会赔本。同样,银行也有这样的考虑。如果得知申请者的端粒较短寿命不长,银行也许根本就不会贷款给申请者。因为,一旦申请者提前去世,银行的贷款就无法收回。
端粒测试须遵循“人类基因组宣言”
因此,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实施时,就包含着一个子计划,称为HGP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研究(ELSI),目标是预测和考虑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后果。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的ELSI研究集中在4个领域:(1)利用和解释遗传信息时如何保护隐私和达到公正;(2)新基因技术应用到临床时,如何处理知情同意等问题;(3)对于参与基因研究的人类受试者,如何做到知情同意,保护个人隐私;(4)公众和专业人员的教育。
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专门成立了由科学家、伦理学家及各界专家组成的“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经3年讨论,反复修改,起草了“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简称“人类基因组宣言”。1997年11月1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九届会议通过。1998年11月27日又经联合国大会批准实施。“人类基因组宣言”有四条基本原则: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人类和谐以及国际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基因知识的应用不应该给病人、当事人、受试者以及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应该有利于他们,在利害均存时应权衡利害得失,对造成的损害要给予赔偿。
所以,包括端粒测试在内的基因测试应当在“人类基因组宣言”的框架中进行,包括生命长度公司在内的医疗机构对人测试端粒后,必须对检测结果严格保密,不得让保险公司、学校或雇主知道情况,以避免受检者遭到歧视和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另外,一些研究人员也担心端粒检测方法会被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