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才生如何做好职场新人
2011-12-24王祖远
做人与处世 2011年15期
案例一:名校高才生也应有高情商
许晴,清华大学毕业,应聘于杭州某电子公司技术部
大学毕业后,许晴即应聘杭州某电子公司技术部。照理说,全公司的人都应该欣赏他才对,因为许晴是公司人事经理相中的。他的清华文凭,对一家小公司来说,显然是高攀了。许晴的相貌与谈吐不算出众,但照公司员工想来,修缮自己对一个清华出来的人才来说不算太难,何况,许晴开出的待遇比其他学生也要合理得多。人事经理那天给老板打电话还不无得意地说:“我们算是找到一匹跑得快又吃草不多的好马了。”
中午休息,大家一起聊天,许晴的伯乐——人事经理嚷嚷着要减肥。大家通常的礼貌是说:“你又不胖。”许晴却上下打量了她一通,说:“对呀,你太胖了,有几斤哪?”伯乐毫不顾忌地狠狠白了他一眼:“关你什么事?”那一眼,让许晴郁闷了一个下午。千里马就此失去了伯乐的欢心。
办公室有一辆车,供大家拜访客户时用,当然,是否载你,要看司机的心情。许晴哪里懂这些,上班没几天,就吩咐:“下午我去拜访客户,要用车。”完全是命令的口气,还用问吗,车当然是没有空的。
半年了,许晴在办公室的生存状态一直就这样别别扭扭的,近日,有同事经过他的办公桌,发现他正埋头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同事便怀疑,他能找到一份让别人喜欢他的工作吗?其实,办公室生存一点儿也不难,如果许晴懂得一点人情世故,拥有较高的情商,技术工程师或许愿意多同他交流,人事经理当然会再指点指点他;如果,他可爱一点,没进过大学门槛的人们当然会仰慕他。
应对:怎样才能快速适应职场的要求呢?让我们看看新人成长手册:
1.做一个机动的救火队员,随时帮助同事解决各种疑难杂症。2.时时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不断提升自己的绩效。3.参与公司内的变革计划,担任其中的角色,承担改革的任务。4.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协助他人学习成长。5.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时时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6.促进团队的运作,主动排忧解难,让团队工作做得更好。
案例二:不要守着过气的高校文凭吃饭
高彤,复旦大学毕业,应聘于广州某报社
200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高彤,南下应聘到广州一家报社。由于语言不通,干得不开心,萌生了跳槽的念头。起初,她认为凭复旦新闻系的文凭,找份差不多的工作根本不会费力气。没想到,在接连几次面试中,和人家说自己是复旦的,对方脸上一点反应都没有。她感觉这和她毕业前找工作时的情形大不相同。那时,只要一自报家门,招聘的人没有不对她另眼相看的。难道仅仅一年,她的名校文凭就贬值了吗?
她想起去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中同学陆璐,和她有着同样的困惑。毕业后陆璐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收入也比不上同届毕业的同学,就找了个机会和经理面谈,想换一个部门,并且提高工资。“我是去年从北大毕业的……”没等她说完,经理就打断了她的话:“这有什么关系,我关心的是在这一年里你比别人多做了什么!”
应对:名校学历是找工作最好的敲门砖和最权威的介绍信,很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深以为然。然而,进入工作领域以后,情形就变了。一位多年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女士说,毕业学校可能是判断应届毕业生基本素质最可靠的依据,但当他们从大学生变成有工作经验的人以后,这个人的能力、水平都可以在前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得到印证。名校的光环往往只在找工作的时候给你帮助,而一年以后就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了。
案例三:名校高才生心理应健康
刘铁,浙江大学毕业,曾跳槽多家单位
刘铁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短短两年里,竟换了六家单位。每到一个单位,他总是和领导的关系越搞越僵,以致到最后不是他主动炒了单位,就是单位炒了他。尽管刘铁每次被辞退的一些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所在单位的领导对他的评价却是一致的:目中无人、不守纪律、态度傲慢。而刘铁呢,每次都抱怨领导无德无能。刘铁为何总是连连被辞,难道是他时运不济,碰到的全是蹩脚领导,还是这些领导都戴了有色眼镜,对刘铁的评价有失公允?
应对:北京一家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曾就此进行了分析:
1.对领导形成错误的印象定式。由于刘铁内心的偏见作怪,于是他一方面不注重与领导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对领导有意无意地疏远冷淡,甚至把别人对领导正常的尊重态度视为溜须拍马。2.缺乏调节矛盾的意识和技巧。在日常工作中,领导与下级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是正常的、难免的事情,这本可以通过交流和沟通等方法,达到彼此的理解与谅解,以消除矛盾和误会。3.不正确的自我肯定方式。由于刘铁感到自己总是得不到领导的青睐,因而便采取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和途径来自我肯定,例如勇于反抗领导。为了显示哥们儿义气,也为了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刘铁常常违反有关规定带哥们儿到单位来打长途电话、复印等等,他由此得到一种心理满足,仿佛在领导那里总是不起眼的自己顿时高大起来。所以刘铁在领导心中的印象就可想而知了。
编辑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