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4葛水平
小品文选刊 2011年13期
把一个人从一条路上找出来,比把他从一个人的心里找出来容易得多。一个人的心里能放很多东西,不一定能放得下一个人。一个人能够到一个人的心里落脚,是有生存背景的。它的背景不是阳光取悦你的时候,捏制一些蓬松的俯身相就。缘是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它在一个地方停留着,有茁壮成长的经历,你从那里经过,一个意义的生成就如同水的面貌产生了鱼,其精神的暧昧是活性的。
《红楼梦》里有一句话是“识分定”,那个“分”是一种“定数”,也就是“缘”。曹雪芹先生进一步阐释说:“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缘定了,言笑过从欢乐共之,没缘分,前生有定,是争也争不来的。所以说缘还肯定证明了它的分。
我最早的启蒙读物是《聊斋志异》,我知道了人与狐之间的那种细腻的缘。“妾身与君缘尽于今夜矣!”也就常常滞留在书中,因暂时的柔情林林总总而感怀。农民书生蒲松龄可说是给了我一个好去处,让我一生结缘与书,并且无法从思想中剔除。书看多了,久了,便不知不觉地、潜意识地模拟,于是就难免做事有点形象化,就觉得有必要做点正经的、现实的、活生生的、概率大的事情,就感觉与书结缘真好。当拿起笔来写一些小文章,比如,有缘发表。如此就有了一种干渴后的舒畅,就连带起了和这个世界的感觉,就觉得自己生命的定分终于冒出个嫩头来。
缘的概念于我就是父母和姊妹、朋友和爱情,这些构成了一个生物完整的缘体,我们依从这个缘体,带齐自己的肢体出发,从一个人的身边迁居到另一个人的身边,从一个城市迁居到另一个城市,留下一行一行不同的脚印,组成一个人一生一目了然的行迹。如果说我们一生与一个人或一种事物有缘,那就是缘的养料在我们组织的隔层供养我们,我们共享着这个“分”依着一天又一天的呼吸存在。
生有缘,死有缘;聚有缘,散有缘。
天地万物皆朋友,这样人生似乎才有气味。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婉约了。有些缘是我们想而不能的。比如昆曲里的鲁智深在五台山闯下祸,拜别长老唱的那段《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辞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叹他一介武夫“哪里讨,烟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两个“缘”字连连惋惜地瞩望着鲁智深一步一回头逼近梁山。再比如某些生了暗疾的爱情,像国画里没有晕开的酒壶和牡丹的暗香,香气早透尽了,却依旧想闻出水墨的本色,可见洒落在水墨上的眼线有多么干黄?所以说,缘来的时候要懂得珍缘惜缘,缘尽的时候也要随缘化缘,却不可以入境叫真。一入境,整个思想就跟着缘瞎跑,没有半点含糊。整个大脑皮层的沟沟坎坎都被缘填得满满盈盈,缘尽了或感凄凉、或感悲伤、或感失望,潜移默化地成了一块心病,到头来自己也被缘搞得分明地过着不是天不是地的日子。
与物结缘可以养人的性情,与人结缘可以充盈人的精神。当风轻无力,生命幽兰绝世而去,其世间留下你生前的灵动与回忆时:绢本长卷缓缓打开,该托起和笼罩住的那种人生本色是你的善缘,而世间留下的是对你的“念缘”。
有缘连接,人生才弥漫着重彩,有了喜怒哀乐。
又因此,缘需要一颗善心来恩养。
选自《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