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启程
2011-12-24陈文波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启程
再过3天,就是“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纪念日。
三年前,那个让我至今仍心有余悸的“黑色星期一”,仿佛就在昨天。那个下午,一切看似平静如往常,当时钟指向14时28分,地动山摇却瞬间来袭。那一刻,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悲恸与动容,焦灼与祈盼,痛楚与希望,复杂的情绪交织纠缠,煎熬着我和身边每一个有良知和善心的人。
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早在公元前780年(西周幽王二年),史官就首次记录了发生在岐山的地震。在以后三千年间,我国发生过的破坏性地震数以千计,震灾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在世界上罕有其匹。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月23日,陕西华州8级以上地震中,死亡人口就超过了100万,成为震惊人类历史的大灾难。
震之越痛,省之越深。以苦难为师,并不意味着要美化苦难。大地震首先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破坏,这一点无从改变。但震之越痛,自当省之越深。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犹如必将留在风中的往事,即使还有不测之灾,每次灾难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尚未风干的眼泪,注定要为为新生活而流。
汶川的三年,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已在伤痛中前行,在默悼中感悟,在不屈中崛起。
三年了,曾经的瓦砾和废墟之上,陆陆续续矗立起坚实的房屋,一个个新的家庭在爱与承诺的春天里开启新的生活和希望。
三年了,灾难后的百姓依旧坚强乐观,东方风来满眼春,灾区的点点滴滴改变发生在全国上下的支持和援建者的帮扶之中。
三年了,大地震的阴影渐行渐远,社会关注的目光却从未远去,伴随着的是穿越生死考验和民族苦难之后对未来的坦然与从容。
回望过去,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追忆昔日的哭与痛,任何有意义的纪念也一定是指向未来。
温家宝总理引用的一句名言曾被广为传颂:“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因此,此时此刻,我们不愿停留于单纯的情感倾泻,而是试图清醒而理性地使用历史“放大镜”,找寻民族苦难在过去三年里获得的每一寸“进步补偿”,发现繁杂变化中确实属于进步的每一个因子,为今后的日子留下一份稍感慰藉的清单。
纪念“5.12”,我们理应更加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救援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防灾减灾体系,这也是我们最该补的“课程”。
5月12日,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三周年的祭日是纪念逝者的阶段性落幕,应该尤显特别和不同寻常。但是,我们在缅怀那些三年前逝去的生命的同时,也迎来了历史上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在这样特殊的日子,祭奠的意义不只是为了逝者的安息、生者的安康,更为了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从这一刻起,记住悲伤,重新上路。因为,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启程。
陈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