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探析与应对

2011-12-24孙怀玉马有德张颖张渊

理论导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心理

孙怀玉,马有德,张颖,张渊

(1.西安外国语大学体育部,西安710128;2.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710061)

大学生心理危机探析与应对

孙怀玉1,马有德2,张颖1,张渊1

(1.西安外国语大学体育部,西安710128;2.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710061)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基于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分析,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监控机制和体育干预机制十分必要,其有助于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教育监控机制;体育干预机制

我国高校心理协会曾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约30%,其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1%,且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仍不断地增加。30%以上的大学生出现过心理问题: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这种情绪困扰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和突出,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体退学人数的50%左右。大学生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人群的水平,因此,大学生群体是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发群。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了心理危机,导致诸如打架斗殴、自杀等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以预防或减少因心理健康问题给大学教育带来的困惑,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就成为当下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本文研究的要点。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大学生在校期间处在生理发育成长和成熟的端口,他们既要面对内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又要应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社会外部环境。纷呈多彩的外在环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往往达不到协调,而产生了各种心理矛盾。他们常常陷入复杂的心理矛盾中难于自拔,这就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导致某种不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出现,甚至出现心理危机。而这种情绪又与多种因素相关联。健康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的、最强烈的成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环境、生理状态和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并受多维度、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成因在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周围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生理与心理影响。大学生的年龄段虽处于青春发育的后期,但此阶段其生理与心理的联动反应表现得特别明显,更容易体验到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青春期生理发育的成熟,特别是性成熟,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别急剧,心理活动特别活跃。同时,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内心既充满了各种理想又充满了各种矛盾,且处于不稳定状态。而生理的这种不稳定体现在外部情绪的变化多端,它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心理素质又是此阶段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认知、情绪和意志”等方面尚未成熟,其心理素质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以往积累的心理资源已经难于应付眼前相对陌生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力,自制能力差,惧怕失败,因而出现了烦恼、恐惧、焦躁、躲避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学生处在生活的转变时期,渴望认识社会,与人交往,得到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对他们来说,最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在新环境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交际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社会心理学认为,“需要”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需要的满足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虽然大多数学生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被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而产生莫名的苦恼和压抑,甚至绝望的情绪。大学生在与家人、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的限制,当其理想与现实生活在人生事业中产生冲突时,他们焦躁、烦恼、害怕,甚至宁愿沉浸在网络虚拟的世界或游戏中,也不愿直面现实,但其内心却又渴望与他人交往,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友谊。导致现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冷漠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主要还是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是其“认知因素、情商要素、性格因素”起了决定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外界的刺激与信息都是形成刺激与观念的中介,它们既能引起行为,又能推动行为,可以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可以使我们将自己或他人看成是不变的或无法改变的,使得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变得没有灵活性,产生负面的情绪。”大学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自我意识成熟,世界观逐渐形成,相对能够较独立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而社会认知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更易情绪化和多变,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自卑、嫉妒、猜疑、自私、自傲等不良心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从而导致其心理危机的出现。

3.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愈来愈多。据一项研究显示,当今每人每天都要经受7—11次的心理应激反应,现代社会已成为极具心理应激的社会。社会在加速地发展,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比起以往人的生理疲劳来,现在的人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疲劳和更大的精神压力。“人类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多的忧虑,也从来没有过如此多的原因而忧虑。”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据系统论观点,系统内任何一方发生变化,系统内其他方面就要相应地进行变革调整,否则就会引起系统内部的混乱和失调。社会系统如此,人也如此。当个体原有的心理定势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当人们的思想状况、态度、情感、意志活动等个体内在诸多心理因素来不及协调,那么个体就会承受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因而易使人产生一种混乱、空虚、压抑、紧张或无所适从的情绪。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很多,心理上存在着来自于多方面的压力源:社会责任的压力、生活本身的压力、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不同文化和自身价值的碰撞和冲突等。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和世界观形成期,生理和心理迅速的变化以及外在环境对他们心灵的冲击也最为明显、最为强烈,最易使其不适应。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越是内向、敏感、进取心强的大学生,这种压力感也就越明显,越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

鉴于以上几种心理危机形成因素的分析,对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心理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不适应,这就需要采取有关应对措施。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既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特殊群体,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学校特殊环境的影响,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造成心理失衡,进而产生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危机。因此,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机制以及一套有效的体育干预应对机制,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免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监控机制。大学生健康标准和体质检测制度已实施多年,并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调研和指导大学体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已滞后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指导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监控机制。

(1)建立心理健康监控机制。建立大学生在校期间全程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从大学生进校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有效的可操作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每学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跟踪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汇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问题,并实施有效的监控。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认知模式可以影响大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良好的认知模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战胜自卑和恐惧。研究显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密不可分,但人们往往更注意生理健康而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世界,看待周围的事物。因此,应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自我调控和应变与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和成长。其途径为:①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有关问题的专题讲座。②通过心理咨询和个别沟通,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高对自我、对他人、对事物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减轻心理压力。③通过校园网络和宣传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意识。④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监控机制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忠实的偶像。大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青春、活跃、个性的群体和个体,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了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不仅应具备教育学与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懂一些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职责。现在的大学教师同样面对诸多的压力,因此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健康,同样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建立和完善体育干预机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情绪、意志、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就体育锻炼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许多专家曾提出过各种设想方案。如通过“认知行为”阐明体育所具有的自我肯定和激励情感,以及对抑制焦虑、缓释消极情绪所起的积极作用;通过“社会交互作用”阐明体育在培养团结协作、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所具有的功能;通过“分散注意”阐明体育在转移受压抑、挫折心境时所起的良好作用等。身体锻炼对神经衰弱、忧郁症、恐惧症等多种神经官能症和心身疾病起到了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显示,体育锻炼作为心理健康的促进手段的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建立和完善一套体育干预应对机制则能够从情绪上调动大学生生活的积极性,协助教育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培养,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体育运动与情绪控制。情绪反应是人类适应外界环境、人际交往与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理性情感的展示。情绪在心理变化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情绪控制又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技能,如果不加控制,情绪反应必然产生有害的作用。情绪控制都是通过转移情绪“热点”,打破有害的“主导情绪圈”来实现的,而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就是进行体育运动。运动对情绪的影响是降低应激反应、调节、和谐人心理的最有效途径。“人的情商,即情绪调节能力像其他方面的潜能一样,蕴藏量是无限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开发训练,是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高情商的人具有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协调能力以及驾驭环境、改造环境的非凡勇气和坚强意志。体育活动能丰富人的生活,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容易使人的情绪乐观、健康,形成豁达的性格。学校体育之所以是培养学生情感智能的重要途径,正是因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既有顺境、轻松、褒奖、鼓励和尝试成功的感觉,也有艰辛、逆境、鞭策、批评和体验挫折的内容。体育活动能展现自我,能宣泄由封闭带来的精神压力,能缩短人际间的距离,在活动协作中扩大交往,因而是清除心理冲突、发展个性、使之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理想方法。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焦虑和紧张的程度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步降低,激烈的情绪往往在体能消耗中逐渐减弱,直至平静。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持续时间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效应,只有坚持运动者才能从长期规律性运动锻炼中获得收益。所以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感智能、加强素质教育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2)体育干预的途径。体育活动是以情谊为主的身心活动,运动的兴趣和对心理和谐的作用源于通过运动刺激和环境心理的感受。体育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现阶段更应凸显心理健康的教育效应。建立和完善体育干预机制的主要途径有:①遵循课程目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的目标内容,在大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并在课程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具体的体现,具有实践性和操控性;②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把激励强化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能力、自主活动放在首位,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促进个性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必要氛围,主动、积极地引导、帮助、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体育对学生身体与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尽在运动的过程中。体育不仅应提供较多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而且要提供多层次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④创建优良的运动环境,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活动的需要:在运动中教师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忽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人文体验和感受,就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参与意识,也难以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提供宽松和灵活的空间,认同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重视个性发展。逐步建立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选课制度,使大学体育课程逐步达到较高的个性化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周围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环境对其情绪的影响起主导作用,需要采取一种应对措施,以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免疫”能力,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控机制以及建立一套有效的体育干预机制则是当下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

[1]田晓明.心理学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J].学术界,2008,(3).

[2]钱铭怡.影响体育运动坚持性的相关心理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7,(8).

[3]房蕊.业余体育参与因子对大学生特质焦虑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1).

[4]李浪.大学生心理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5]邹继豪.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徐振寰.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7]李森.体育锻炼知、信、行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8,(11).

G44

A

1002-7408(2011)03-0106-03

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研究”(05jk077)阶段性成果;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08XWB08)资助。

孙怀玉(1960-),男,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教育;马有德(1955-),男,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张颖(1966-),女,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张渊(1970-),男,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