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意识与执政能力
2011-12-24雷泓霈
文/雷泓霈
2011年1月29日人民网报道,2010年平均每五天就有一起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发生,其中,司法执法类危机较多,河南、北京、湖北、广东等省危机多发,74%危机事件发生在地市和县。“中国危机管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是上海交大《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得出的结论。
随着社会的开放、法律的健全,群众的权益意识和法治意识日益增强,对政府和行政管理提出了日益严格和挑剔的要求。又加上现在是“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和信息化手段让信息传播更为迅捷、方便,能让更多群众声音在第一时间走到信息前沿和舆论平台。社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公共危机、信息危机、公务危机,比任何时候都频繁、常态,“2010年平均每五天就有一起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发生”就是最好的明证。
出现危机是正常的,这时,领导干部只要胸怀坦荡、临危不惧、坦诚布公、打算开窗户说亮话,在第一时间回应民众,和公众进行真诚对话,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毕竟,所谓的“信息危机”也只是民意和民生的一种过激反应,政府重视了,尊重了民意,就能顺利走出危机,创造出官民和谐的境况。正如专家所言:“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将事件处置工作与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组织、一起实施,舆论引导越有力,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就越有效”。
遗憾的是,面对各种危机,有的干部仍然缺乏科学、理性的危机处理意识,只是一味看到危机带来的后果和不良影响,而看不到危机发酵后的“局面更加被动”,总是想凭借行政力量遮遮掩掩、口是心非、虚以应付、缺乏真诚,试图用所谓的“和稀泥”粉饰危机,结果造成危机扩大化,政府公信力下降,比如杭州飙车案中的“欺实马”、孟连公共事件中的故意遮掩,政府和官员不得不跟在网民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被动难堪。试图阻止公共信息危机的传播和扩散,注定是一种不可能,也是一种不智之举,“中国危机管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再次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