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节点 地域特点 统战视点
——写在《辛亥革命与北京》出版之际
2011-12-24董援朝
王 芸 董援朝
历史节点 地域特点 统战视点
——写在《辛亥革命与北京》出版之际
王 芸 董援朝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北京市政协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征编的《辛亥革命与北京》一书,便是其中突出的成果之一。《辛亥革命与北京》一书的鲜明之处在于它的历史节点、地域特点、统战视点。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辛亥革命与北京》紧扣住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无疑,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辛亥革命与北京》一书的征编,受到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确定《辛亥革命与北京》的征集出版方案之后,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区县政协和有关单位发出了征稿函,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同时走访了首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心,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商讨和沟通,召开了有关民主党派和专家学者的专题座谈论证会以及《北京文史资料》编委会会议,并到广州、武汉等辛亥革命纪念地进行了考察,与广东、湖北两省政协文史委进行了座谈交流。最终,《辛亥革命与北京》得以出版,作为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之际的献礼。
二是地域特点。《辛亥革命与北京》首次较为全面地把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联系起来,突出了北京的地域特点。
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燎原于全国。然而,武昌起义非一时之功,它的爆发离不开革命党人前期的大量宣传和活动,离不开广州黄花岗等起义的积累,正是无数英烈的鲜血不断涤荡着国人的心灵,催发人们进步的思想。1911年前后数年的历史沉浮,只有联系起来,放到更广袤的历史视野中看,才能够更加清晰地勾勒出现代中国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北京,是清王朝的国都,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之后中华民国的首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权力中心,是新旧政治势力博弈的重要舞台。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的变化,如百川归海,最终汇聚到北京城;北京城里的活动,如巨石投湖,层层涟漪扩散到全国各地。其时的北京,地位之举足轻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如此,《辛亥革命与北京》全书紧紧扣住“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这一地域概念,鲜明地体现了北京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突出《辛亥革命与北京》的地域特点,在全书的四个部分中,第一部分主要记述了辛亥革命之前以及辛亥革命之时发生在京畿地区的重要事件和辛亥革命先行者、革命先烈、志士仁人等在这一地区的重要活动,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与北京”的主题。首先是孙中山先生辛亥前后在北京的行迹。孙中山先生革命之行始于京而终于京,北京记录下了他立志革命的豪情壮志,记录下了他在民国建立之初赴京的意气风发,也记录下了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殷切希望。其次是辛亥革命时在北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滦州起义和通州起义及其中涌现的革命先行者和革命烈士。滦州起义是新军第二十镇一部分队伍在滦州响应武昌起义所采取的革命行动,旨在配合南方的革命形势,一举推翻清政府统治。早在滦州起义之前,通州一部分革命党人就已经秘密串联,得知滦州成立军政府并宣布独立后,通州也开始谋划起义。这两次起义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由于起义地点就在清政府统治中心,因此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而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激励着人们推进了辛亥革命的最后胜利。第三是辛亥革命前后北京的一些革命活动和革命志士。有晚清革命志士为了推翻清政府而组织的暗杀清廷重要官员的革命活动,如彭家珍刺杀良弼等;有辛亥革命时期在京党人以及各界人士的革命活动,如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轶事等;也有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与革命党人的明争暗斗,如袁世凯与宋教仁的总统制和内阁责任制之争等。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了民国初期北洋政府方面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袁世凯、黎元洪等,如南北议和、北京兵变等。第三部分主要选取了清末朝廷方面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清廷退位、溥仪出宫等。第四部分主要记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在北京的一些历史遗迹,如孙中山行馆、滦州起义纪念园、北京国会旧址等。这一部分把“辛亥革命与北京”的主题放到具体的场景之中,使人们可以透过各种遗迹和纪念馆,去追随先辈们的足迹,缅怀彼时彼景,更具体形象地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对北京的影响,更直观地感受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辛亥革命中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是统战视点。《辛亥革命与北京》强调文史资料的“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性,允许多说并存,坚持了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特色。
在《辛亥革命与北京》的征编过程中,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共搜集和征集到相关文章113篇、71万余字。经过精心筛选,选用文章64篇、38万余字。这些文章,有来自于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历年出版的《北京文史资料》各专辑,有来自于稀见的文史资料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的《辛亥革命回忆录》等,也有来自于区县政协和民主党派及个人的投稿。这些文章,大多属于当事人的“三亲”史料,许多是他人难以知道的背景和细节,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辛亥革命与北京》一书的征编,使一部分稀见的文史资料重新出版,也新征集了一部分文史资料,很好地起到了“存史”的作用。《辛亥革命与北京》既记述了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和辛亥革命先行者、革命先烈、志士仁人等,从正面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与北京”的主题,也分别选取了民国初期北洋政府、清末朝廷方面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侧面印证了“辛亥革命与北京”的历史场景。清末朝廷和北洋政府地处北京,在当时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当中又处于中枢位置。从这个特定角度来反映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体现了政协文史资料既记述正面的人物或事件,也记述负面的人物或事件的特点,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增强了史料的真实性和此书的可读性。
在《辛亥革命与北京》征编的过程中,征求了许多人士中肯的意见,重温了辛亥以来的百年历史,凝聚了一批民主人士、专家学者。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希望在辛亥百年之际,借此书的出版,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辛亥革命,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作者王芸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作者董援朝系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