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一把打开《出师表》的情感钥匙
2011-12-23代保民
代保民
一、感知“忠”
师:同学们,陆游对千古传诵的美文《出师表》是怎样评价的?
生齐:“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师:什么意思?
生:是说《出师表》是真正的传世之作,千年以来没有哪篇文章能与之称兄道弟。
师:你们认为真的有这么好吗?
生齐:有。
师:凭什么?是这篇文章文采飞扬,主题深刻?还是其它什么呢?请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生:好像都不是。应该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感动了无数人。
生:是诸葛亮的三条建议提得非常好,值得称赞。
生:是诸葛亮为自己出征后的蜀国想得周到而被人赞美。
生:是诸葛亮为蜀国操劳一生而感动了无数人。
……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到底哪一组的理解更切合陆游的本意呢?同学们有自己的观点吗?
生:我认为这篇表文能名世的原因是它所包含的“情”,因为“表”就是“陈情言事”的。
师:是什么“情”?
生:为蜀国、为刘备、为刘禅献出一切的那份感情。
师:同学们认为有道理吗?
生:我很赞成。但我认为这篇文章千年以来没有哪一篇与其称兄道弟,是这篇文章所凸显的诸葛亮的“忠”,即诸葛亮对刘备、刘禅的忠心。他死后的谥号叫“忠武”,恐怕这个“忠”就是他人生的最好概括。
师:你的发现挺有意思。有同学赞成他的说法吗?
生:我认为“忠”比“情”更具体、更准确,更有说服力。赞成我观点的请你鼓掌。(热烈的掌声)
师:这位同学能从诸葛亮的谥号中去挖掘理解文本的信息,并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非常了不起。既然同学们都以为陆游是用这两句话来赞美诸葛亮的“忠”,那就请同学们拿出依据来说话。
生:诸葛亮所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对蜀国、先帝和刘禅的“忠”,只有无比的“忠”才可能提出这三条宝贵的意见。
生:诸葛亮临危受命是“忠”,在国家危难之时勇挑重担,不顾个人得失就是伟大的忠心。
生:受托扶幼是“忠”。刘备在临死时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诸葛亮一直坚守为臣之道,全心辅佐刘禅,辅佐这位“扶不起的阿斗”。
生:平定南方也是“忠”。是诸葛亮在努力践行隆中对时为刘备所提出的战略方针,是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是对先帝的“忠”。
生:北伐中原还是“忠”。这也是诸葛亮在努力践行自己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方针。
师:分析得很具体,很有说服力。还有同学有自己的看法吗?
生:明确职责也是“忠”。在出师北伐前把朝中的许多事情都做了精心安排,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每个人的责任。这不是忠贞又是什么?
生:文中13次提到先帝,反复以先帝说事,就是强调自己对先帝的赤胆忠心,牢记先帝对自己的那份感情。这不是“忠”又是什么?
师:同学们能够从文中找到体现诸葛亮“忠”的依据,说明大家对文本的理解是深入的。我来归纳一下,能证明诸葛亮“忠”的有:(板书)
三条建议
临危受命
受托扶幼
平定南方
北伐中原
明确职责
屡提“先帝”
确实,这些无不体现诸葛亮的“忠”。但《出师表》就仅仅因为写了这些内容而千古传诵吗?有人说“读《出师表》不流泪,就是不忠”。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流泪了吗?
生齐:没有。
师:那你们是不是不“忠”哟!如果诸葛亮的伟大仅就是因为刚刚你们所提到的七个方面,恐怕陆游的评价不会那么高的。
二、品味“忠”
师:请同学们好好想想,再讨论讨论,诸葛亮那感人肺腑的“忠”,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但讨论的思路没有打开)
师:我希望同学们能从所言之“事”中去分析其所反映的人物思想境界,看看他们体现的是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情操。
生:我认为诸葛亮为蜀汉是殚精竭虑。在北伐之前,他把宫中府中之事安排得无比周到,明确职责、严明赏罚等说得清清楚楚,刘禅只要依照去做就行了。这样周全的安排,这样完备的布置,更是“忠”的形象体现,更是诸葛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写照。(学生不自觉的掌声)
生:我还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对先帝临危受命和白帝托孤,他深感先帝对自己无比的信任,对自己寄予无限的厚望。因此,他在表中一再说自己是报先帝而忠陛下,并没有“求闻达于诸侯”的丁点私心。为了报先帝,先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在兵甲已足之时,又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而计划北伐。可以看出,诸葛亮为了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只求做牛做马,所以“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样的“忠”,这样的知恩图报,真有催人泪下的情感力量。(许多同学鼓掌)
生:读了这篇文章,想到诸葛亮此时的心情,我仿佛看到了他正向刘禅哭诉自己的想法,是在用自己心灵的呐喊去唤醒“扶不起的阿斗”。这篇文章,字字是朴素的情感,字字是深情的呼唤。不“忠”,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师:同学们从文字中读出的是诸葛亮对蜀汉的赤胆忠心、殚精竭虑、知恩图报和哭诉衷肠。(板书这四个词语)正因为这伟大的思想境界而使人喜欢《出师表》,也才使人读《出师表》而落泪。看来,同学们已走进了诸葛亮的内心,已触摸到了文字背后作者的心跳,非常了不起。此时,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
三、探究“忠”
【投影】(一)诸葛亮北伐的时机成熟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
生:时机已经成熟。文中不是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生:时机不成熟。文章开头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师:你们都有理有据,到底时机成熟还是不成熟?
生:我想,以诸葛亮的聪明,如果时机不成熟,那他凭什么北伐呢?
师:你的话很有道理哟!同学们认为呢?
生:我认为时机不成熟。“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诸葛亮想表达的意思是南方已无人骚扰,武器装备已经足够了。其实,很多条件是不具备的:一是整个蜀汉之国“疲惫”;二是天下三分,其它两国强大;三是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一旦诸葛亮离开朝中,蜀汉政权会怎样;四是诸葛亮之所以要提出这三条建议,说明刘禅在这三个方面做得不好,甚至很差。试想,如果刘禅做得非常不错,诸葛亮还提这些干什么?五是从北伐的结果来看,五次都失败了,也证明时机是不成熟的。
师:请赞成时机不成熟的同学举手。(几乎都举了手)
师:这位同学的五点很有说服力,就连他的反对派都被说服了。老师又要问:
【投影】(二)既然时机不成熟,为什么诸葛亮要五次北伐?
生:“欲报先帝而忠陛下”。是想努力完成先帝的使命,不负先帝的期望。可以说,是因为对先帝的“忠”才有此举。
生: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成就霸业,兴复汉室,而在刘备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因此,诸葛亮实际上是想完成先帝未竟之业,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成了诸葛亮最大的心事,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他就会努力去做。
师:这位同学认为仍然表现的是诸葛亮的“忠”,条件不成熟而努力创造条件去做,更能体现他的“忠”。同学们赞成吗?
生齐:赞成。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投影】(三)凭诸葛亮的智慧,他应该能预料到北伐的结果,可他为何要多次北伐?
(小组讨论)
生:老师,我以为诸葛亮是无法预知此战必败的,否则,他不会出师北伐。哪有明知会打败仗而还要出兵的。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能够预知的,不论从哪个方面去分析,蜀国的实力是无法与北方的“奸凶”抗衡的。再加上刘禅这位“扶不起的阿斗”,朝中忠臣想效力而不可得。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以后再继续探讨。老师想问的是,假如诸葛亮能预知失败,为何要北伐?请你们联系诸葛亮的生平思考,并联系此文写作时诸葛亮的处境。
生: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师北伐,此时他将近50岁,是他人生中如日中天的中年时期,也是他实现自己抱负——完成先帝使命的最后岁月。因此,诸葛亮想抓住这个最佳年龄,趁自己身体和精力不错的时候努力实现自己对先帝的承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因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先帝的遗愿,诸葛亮视此为最大的“忠”。
生:知败而战,迫不得已。报答先帝,恩情所系。如果不北伐,诸葛亮就会感到于心不安,感到愧对先帝,所以,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会满怀信心去做,是因“忠”先帝而北伐。
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且最后死在北伐途中。临死之时,诸葛亮点燃49盏长明灯想延长生命而不可得时,他泪流满面,为不能完成先帝遗愿而肝肠欲断。可见他对先帝的“忠”是何其感人!
师:说一千道一万,看来,都是因为诸葛亮的“忠”,贯穿全文的是其对先帝无限的“忠”。诸葛亮做的所有事情,可为的,不可为的,全都是他的“忠”啊!
四、演绎“忠”
师:至此,我们已经明白,《出师表》之所以能获得陆游的至高评价,之所以千年以来没有哪篇文章能与其称兄道弟,是缘于文中那气贯长虹、情深意切的“忠”。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诸葛亮写《出师表》的一片苦心,他对先帝的赤胆忠心,为报先帝知遇之恩的诚心,对刘禅的担心……可见诸葛亮写《出师表》是百感交集。我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读出诸葛亮复杂的内心世界,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请大家讨论一下,该怎样读这篇表文呢?
生:心情沉重。诸葛亮此时的内心是无比沉重的,既要考虑北伐大事,又非常担忧朝中之事,更是对刘禅这个陛下忧心忡忡。
生:语气要诚恳而委婉一些,不应该高亢激昂。因为此表是写给后主刘禅的,是写给自己主人的,在说话时一定要诚恳,要委婉,假如读得高亢激昂,刘禅是不高兴的。
生:应该稍带忧郁的哭腔,缓慢而深情地朗读。诸葛亮在表文中哭诉衷肠,多次提到“先帝”以表自己无限的沉重之心,因此,带哭腔更能传达出表文的情感。
师:几位同学完全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先请同学根据刚才大家讨论的感情基调,自己深情的读一遍课文。
(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深情地朗读?
(生读。但语调、语速、升降调、都有问题)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二段。
(老师读。舒缓、低沉、伤感的朗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教室里很安静)
师:同学们以为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好在哪里?
生:老师用声音表达出了诸葛亮这位赤胆忠心、知恩图报的忠良之臣的内心。
师:我想请同学再读。
(学生独诵。感情的抒发比以前好多了)
师:看来同学们已初步明白了诸葛亮的内心,能用自己的声音诠释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请你们下课后好好品读。(下课)
教学后记:
这篇表文能流传千古,能得到陆游和许多大家的高度称赞,到底靠什么?如果学生不明白这点,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完成。这篇文章最打动人的是“情”,可什么是“情”,也必须要引导学生分析清楚。我以为“忠”是打开此文的钥匙,把“忠”分析透了,则文本的“情”理至易明了。故才有本课堂实录中的感知“忠”——品味“忠”——探究“忠”——演绎“忠”四个环节的设计。从教学效果来看,特别是学生最后的声音演绎,真有催人泪下的情感。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