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2011-12-23王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712100
□王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712100]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王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712100]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陕西省榆林、渭南、安康三地市的农村乡镇初中抽取25个自然班,采用MHT量表,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初中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这种家庭非完整性以及亲子关系的非连续性,使儿童所能享受的关爱度和指导力下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三个维度上差异极为显著;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母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差异;而母外留守儿童与父母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留守男童。最后,从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引言
完整的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最重要的环境,父母的见识、观念、行为方式、知识技能等对下一代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予孩子价值观念、规范与感知方式,基于此,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外出务工,不仅在空间上拉大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家庭结构发生断层,亲子间社会纽带作用弱化或断裂,“心灵沟通的陌生化”倾向不容忽视。初中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阶段,也是情感、性格、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了来自家庭的关爱、支持和指导,再加上儿童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易模仿性,他们往往比小学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困惑和难题。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2010年9月在陕西省榆林、渭南、安康三市的农村乡镇初中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初一至初三年级25个自然班,共发放问卷907份,回收份899,回收率为99.14%,有效问卷840份,有效率93.43%。
(二)研究工具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步成等人编制的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该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把内容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一个中学生的一般焦虑程度;而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共计100道题,用时40分钟,效度系数为0.81。
二、研究结果
(一)基本状况
根据统计要求,剔除无效答卷之后共得到840份初中生心理健康测试检验(MHT)答卷,其中非留守儿童368份,留守儿童472份,其中,母外留守儿童43份,父外留守儿童327份,双亲外出留守儿童102份,见表1。
表1 初中儿童人数统计
(二)心理健康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组(标准分≤55分)有73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7.1%,其中心理健康的留守儿童38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1.4%,非留守儿童348人,占非留守儿童总数的94.6%;轻度心理问题组(56分≤标准分≤64分)共6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86%,其中留守儿童5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1.8%,非留守儿童10人,占非留守儿童总数的2.7%;心理问题严重组(标准分≥65分)共4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其中留守儿童32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8%,非留守儿童10人,占非留守儿童总数的2.7%,见表2。
表2 初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t检验表明,留守儿童(M=41.67)与非留守儿童(M=34.56)在MHT总量表总分上差异极为显著,t=-4.788,p<0.001,见表3,也就是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差于非留守儿童。具体考量心理健康各因子,除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恐惧倾向之外,留守儿童在其他五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在过敏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以及身体症状这五个维度上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三个维度上差异极为显著,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续表)
(四)不同状态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考量不同状态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具体对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进行方差分析表明,他们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差异显著:F=4.457,p<0.05。t检验表明,母外留守儿童、父母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显著;父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差异;而母外留守儿童与父母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状态下留守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统计结果
(五)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考量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t检验表明,对于全体儿童来说,女童平均值(M)为38.12,男童平均值(M)为36.54,t=2.574,p<0.01,也就是说,女童与男童差异显著。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女童与男童差异显著;而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女童与男童差异却并不显著,见表5。
表5 不同性别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统计结果
三、讨论
第一,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结合调查走访,“18—40岁”和“40—60岁”年龄段的农民大都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约占94%),外出务工已成为其生活常态。由于社区内农民外出的普遍性,使得外出家庭并不具有个别意义,每个家庭的周围都有相似的外出家庭,这些儿童形成了一类群体,甚至在一些农村成为主流的儿童群体,因此也就没有“相对剥夺感”。这实质上已经减轻了父母外出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压力与紧张感。有心理问题的是少数,而且多为轻度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及时、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朝着良性方向转化。
第二,从MHT总量表与分量表结果来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三个维度上差异极为显著。由于父母的远离,留守儿童又与其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这也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心事内化,情感诉求受挫,更易形成孤僻内向、自卑脆弱、自私冷漠、自艾自怨或者焦虑、极端、暴躁、叛逆等性格。简言之,初中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这种家庭非完整性以及亲子关系的非连续性,使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和指导,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从留守状态差异检验结果来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母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从实际情况来看,半留守型家庭的儿童至少在生活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对于儿童在心理上也能够给予一定的安慰和支持,因此,家长尽量要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顾儿童,这也是目前针对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父外型,即由于母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的角色意义,需要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
第四,通常,母为“亲”,父为“师”;“父亲”、“母亲”尽管都是“亲”,确实有着“角色区别”。日本学者望月蒿认为,前者被称为“慈祥教育”,后者被称为“锻炼训导”[1]。调查发现,半留守型家庭,如果出现母亲或父亲的替代者,慈祥教育或锻练训导教育缺失性的问题就得到了有效缓解,如祖母或者姑姑常常成为外出母亲的替代者,给予儿童日常的抚育与关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父亲在日常家务中的困境,减轻了父亲由于妻子外出造成角色对立引发的紧张与压力,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也进一步验证了Herry B.Biller的结论,对于父亲在外的儿童,祖父、叔叔、哥哥或者男教师等都能够给予儿童需要的与成年男性的接触,有效的接触可以保证儿童的心理安全感[2]。
第五,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留守女童相对敏感,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留守男童。但有学者认为,留守女童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留守男童[3],因而同样面临留守,女童比男童更能承受。到底性别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怎样的关系,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即有关性别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研究。
四、对策
(一)逐步归位型的家庭教育措施
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亲子隔离、家庭结构不完整、监护职责不到位等问题已然发生,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亟需进行调整归位。
1.完全留守型尽可能向半留守型家庭调整
从走访情况来看,半留守型家庭的儿童至少在生活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对于儿童在心理上也能够给予一定的安慰和支持,因此,家长尽量要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顾儿童。对于半留守型家庭的监护人(母亲为佳)需要调整家务时间与工作量,多与孩子(尤其女童)谈心聊天,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如发现问题及时与外出的家长商量沟通,运用二人的智慧与力量解决孩子的问题。
2.留守儿童监护人尽可能调整家庭教育方法
做好监护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调整心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平时注意倾听孩子对学校发生事情的描述,并注重对孩子品行的良性引导;其次,平时注意对新事物加强了解,有意识地了解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提高自己的沟通与教育能力;再次,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思想动态,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最后,有效照管,还要注重为孩子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3.外出父母尽可能调整与孩子的互动沟通方式
外出父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甩手不管,相反,更要做到缺位不缺职。首先,如有可能定期回家看望子女,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情感等状况;其次,除了电话,主要通过写信方式加强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鼓励孩子写回信,表达出愿意与孩子倾心交流的意愿;再次,父母经常将外面的有趣事情讲给孩子听,因为这种“见多识广”,有助于增加个人魅力与权威性;最后,保持宽容平衡的心态,充满爱心,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
(二)素质教育目标下更具针对性的学校教育措施
1.逐步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需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分类区别加强其针对性教育,对于单亲留守儿童应予以特别关注。校长负责,全员行动,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即:全体教师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渗透在教学工作中,以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为目标的一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以防范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为目标的二级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年级组长督管;以纠正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以及品行不良为目标的三级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心理咨询室教师担负矫正性任务。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机制
邀请儿童心理学专家为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处理一般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选派骨干教师,接受专业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处理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与矫正技能,并取得资格证明;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做到有专职教师队伍、有教学计划、有教材、有教学设施、有学生名单、有咨询场地、有心理档案、有管理制度、有评估标准;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兼职,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和高校合作,实施相关课题研究,专家与一线教师相结合,优势互补,建立起一支专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3.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共生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以培养儿童健全人格、提高其心理素质为目标,学校必须寻求心理教育与德育有效结合的途径。对儿童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4]。学校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功能互补,也是一个新的探索与尝试。可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身心特点,开展班集体、社团、学生会之间的合作,采取故事引导、根据实际案例或想要渗透的心理健康和德育的内容编写剧本,让学生参加心理剧的排练与演出、心理游戏等方式,既充实了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又避免了单纯灌输式的说教,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提高留守儿童心理训练的能力。
4.初中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
初中是学生的生理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性器官和性功能逐渐发育的同时,性心理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生容易困惑、矛盾、烦躁和苦恼。因此,针对初中留守儿童主要以生理卫生知识宣传与同伴教育为手段。知识宣传重点在于性健康教育。要让学生感到性知识和其他知识一样并不神秘,切忌谈“性”色变[5]。传授的知识源于教材但要广于教材,联系实际,可以开设相关“青春期卫生”、“性知识常识(避孕、性病防治等)”专题,从生理、心理、伦理方面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学生可以从正面途径获得必要的、科学的性知识,培养其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及正常高洁的性伦理,自尊自爱地同异性正常交往。还可以开设“悄悄话信箱”,对于学生不好意思当面提问,但又渴望知道的生理或性知识,通过信箱笔谈的形式予以正面解答。
此外,还应该重视“缺席替代者”的作用,提供及时到位的照顾以及必要的情感支持,因势利导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可以选择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单亲、母外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人,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其做好留守儿童关爱与引导工作。
(三)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多元化社会教育的措施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使留守儿童获取更多的资源。以社区为依托,重心主要在于为留守儿童建立相关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社会计划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措施
有计划地了解掌握社区范围内留守儿童相关情况,行政介入对留守儿童面临的社区环境问题,诸如游戏厅、违规经营的网吧等,采取措施予以净化;制定相应的社区文化活动计划,重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完善村规民约,不断规范村民教育的态度与理念;顺应国际参与式发展思潮,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尊重留守儿童的心声与表达,成立留守儿童的社团组织,开展同伴群体互助学习[6];给予留守儿童拥有权力以及使用权力的力量和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维权中心[7],通过与政府、NGO组织、其他社会团体配合,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2.地区发展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措施
逐步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项专项服务网络,动员社区公众广泛参与其中,通过帮扶、结对等形式将留守儿童家庭引入农村社区互助工作中,建立农户邻里管护网,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常态生活;倡导邻里互助服务,缓解社区内留守儿童家庭(尤其是祖辈监护的完全留守型家庭)的困难,一定程度上改善弱势社群的生活质量。
3.社会行为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措施
针对农村社区普遍缺乏关心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和社区教育不足的现状,社区采取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与村委会、妇代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派出所、学校、大众媒体等紧密联系,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借鉴瑞典学童看护制度,将12岁以下在法律上尚处于特别保护年龄阶段的完全、单亲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建立诸如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家教指导中心等机构[8]。一方面有专人担任辅导员,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管护及学习辅导服务,积极主动“占领”他们的课余空间,注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向农村留守妇女或“代理家长”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提高家长及监护人的家教素质。对于那些初中留守儿童监护人,着重在于转变他们落后的性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科学性教育的认识,帮助家长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 共同做好初中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
[1]望月蒿.家庭关系学[M]. 牛黎涛,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35-47.
[2]BILLER H B. Father Absence, Divorce,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M][S.L.]. 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1981:499.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 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4]鲍淼芳,李翼.当代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4):62-65.
[5]徐爱萍.农村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农村,2010,(10):50-51.
[6]刘冬梅,何苗.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同伴互助学习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2009,(11):58-60.
[7]卜卫.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支持行动模式的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6):25-30.
[8]庞超.关照学生课后教育:瑞典学童看护制度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76-79.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Rural Left-at-Home Childr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WANG Yi
(Northwest A&F Sci-tech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MHT scale i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between the rural left-at-home children and the non-left-at-home childr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Shaanxi Province. Results indicat that: outdoor-workers parents produce unfavorable effects on the left-at-home children mental health; the MHT total scores of the left-at-home children are prominently higher than the score of the non-left-at-home children; specifically,tendencies of loneliness, self-blame tendencies and allergic tendencies of the left-at-home childre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ifferent left-at-home stat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the mental health levels of the female left-at-home children are prominently lower than the level of the male left-at-home children.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rural area; left-at-home childr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non-left-at-home children; mental health;comparative research
G444
A
1008-8105(2011)03-0097-05
2011 − 02 − 28
陕西省林业厅项目(k336021002)
王谊(1972− )女,博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编辑 张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