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革命遗址 难忘“红色之旅”
2011-12-23蔡春丽陈艺军郑和明刘汪洋
□文/本刊首席记者 蔡春丽 记者 陈艺军 郑和明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寻访革命遗址 难忘“红色之旅”
□文/本刊首席记者 蔡春丽 记者 陈艺军 郑和明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A Visit to Revolutionary Sites, An Unforgettable “Red Trip”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 周年之际,今日重庆杂志社组织了一次意义深远的“红色之旅”活动。10 天时间里,杂志社一行远赴山东,寻访了济南战役旧址,感受了枣庄铁道游击队的机智勇猛,直击了孟良崮战役发生地的全貌,重温了沂蒙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这些革命遗址,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彰显着灿烂的革命精神,它让我们感受到今天祖国的强盛崛起,今天和平、和谐的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10 天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却是巨大的:革命先辈坚守信念,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一往无前的精神,让我们受到了灵魂的洗礼,它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深信铸造灵魂、锤炼信念,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多么重要。
“红色之旅”结束了,新旅程却刚刚开始!
6月24日至7月3日,今日重庆杂志社一行14人沿着革命先辈走过的足迹,踏上“红色之旅”,重访革命故地。从济南战役纪念馆到枣庄铁道游击队驻地,再到陈粟大军鏖战过的孟良崮……我们真实地领略了革命先辈当年的风采和沂蒙老区人民淳朴的情感。难忘的“红色之旅”,我们虽然舟车劳顿,但达到了“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目的。
济南:“解放阁”缅怀革命烈士
6月24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迎着朝霞,来到济南战役胜利的标志性建筑—解放阁参观。
▲参观济南解放阁修建碑记
▲济南战役纪念馆前合影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外的弹孔墙
如今的解放阁,早已没有战斗的痕迹,它静静地矗立在黑虎泉旁,聆听着汩汩的泉水声……据记载,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后,“山东兵团指挥所”从泰安移驻济南,谭震林、许世友、王建安等兵团首长在此度过了7个不眠之夜,指挥了解放济南的攻城战役。当年济南战役打响后,“山东兵团”一直到突破东南城墙角(解放阁)后,指挥所才搬到遥墙机场附近。
拾级而上,《解放阁修建碑记》首先映入眼帘,它清晰地记录了当年鏖战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先烈的无限缅怀。站在城楼上,放眼望去,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如果不是“解放”的字眼提醒,你很难想像六十多年前这里是解放军攻打济南的主攻方向。旧貌换新颜,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让大家备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济南战役纪念馆。背倚青山,松柏掩映。济南战役纪念馆坐落在因毛主席登临而闻名的英雄山脚下,6800平方米的巨大展馆面积让这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显得庄严肃穆。该馆建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建筑群规划轴线的中心,以青山为依托,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烈士公墓分处南北,其建筑规模宏大,设计造型庄严雄伟。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已经成为济南一处重要的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外地游客外,平时本地许多游客也会带着孩子来这里感受红色教育。今年是建党90周年,旅游者比以往增加了很多。
纪念馆外,肃穆的气氛,宣传片里传出的解说词,让在场的人感受到一股爱国主义情感在蔓延,没有人高声喧哗,也没有人矫情,只有默默地拍照、献花、缅怀,此刻,大家都已经被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
枣庄:再现铁道游击队英姿
▲参观枣庄铁道游击队影视拍摄基地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耳熟能详的歌曲,唤起我们对那个年代的深深回忆,抗日战争的影片总是让人心潮澎湃。一部电影《铁道游击队》,让山东枣庄声名远播。我们的第二站红色旅游点也来到了这座英雄之城,一个兼具北方的豪情和江南韵致的城市。
铁道游击队纪念园,位于薛城区临山上。这里原本叫作临山公园,1995年,山上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建成,为了缅怀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成立了以纪念铁道游击队为主题的公园。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碑体正面镶嵌着杨尚昆题写的碑名“铁道游击队纪念碑”,8个镏金大字雄浑大气。
▲孟良崮战役纪念雕塑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内景
▲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纪念碑底座的碑文中记录了铁道游击队历任领导的名字,大队长洪振海、继任刘金山,小说、电影中的队长“刘洪”正是取了他二人的姓;游击队员们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但这只是他们6年对敌斗争的一个缩影,如同纪念园中的铁道游击队影视城,是时空压缩后的产物。即便如此,置身其中也能体会到几分当年的气息。
穿过纪念碑后的碑廊,向前走不到100米,便是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影视城里一律的青砖瓦房,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民国时期,酒馆门前的旗帜招牌、街墙上斑驳的“双美人牌雪花膏”广告,还有“鸽子楼”东山墙上的寻人启事,这些历史的碎片似乎还留存着往日的气息。
横贯影视城东西的“老洋街”两侧聚集了枣庄古镇的代表性建筑:掩护枣庄矿区工委书记郭子化的德顺兴药店,日军设在枣庄的酒楼“三星楼”,当时枣庄最大的旅社“大东旅社”,日伪保长崔绍俊的“太史第”大宅,还有镇上的酒馆、戏台,日本侵略者的炮楼、兵营……这些跨越了时代的建筑,拉近了人们与历史的距离。神勇的铁道游击队,让我们的思绪再一次振奋、激动……
孟良崮:重温入党誓言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以前,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过孟良崮,有幸的是,这次“红色之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孟良崮的全貌。其实,孟良崮并非险峻,海拔只有500多米,看上去就像重庆的一座丘陵,但绿树成荫,风景优美。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坐落在山脚下,门前是陈毅和粟裕同志的塑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走进大门,“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如巨人般巍峨耸立,颇有气势。“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前,今日重庆杂志社“红色之旅”的党员们右手握拳,重温了入党誓词。
纪念馆里,一幅幅图片配上声光电沙盘模型,真实地还原了孟良崮战役的惨烈场面。它仿佛把我们带回到战火弥漫、血乳交融的战争年代。当年,英勇的陈粟大军在孟良崮浴血奋战,让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在这里全军覆没。更让人动容的,还有沂蒙老区人民的支前工作。“口粮当军粮,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当年老区人民的生动写照。当年的沂蒙老区人民一面战斗,一面生产,用小车推动了历史,用乳汁养育了革命,用血肉之躯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功绩足以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离开纪念馆,我们向孟良崮进发。车在山路上奔驰,翻过一道道山梁,把我们带到了陈粟大军当年鏖战的地方……这里有英雄战斗过的足迹,这里更有孟良崮今天的好风光。
站在孟良崮的顶峰,远眺西方的落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变幻无常的晚霞,时而似强弓硬弩,穿云破雾,时而似惊穹鸟兽,无影无踪。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如今一片苍茫,孟良崮,让人久久伫立,思绪万千。
……
难忘的“红色之旅”,我们穿越时空,与革命先烈相逢,与红色经典相逢,受益匪浅,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