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瓶颈

2011-12-23赵良峰张义学

西部大开发 2011年9期
关键词:贵州工业经济

◎ 文/本刊特派贵州记者 赵良峰 张义学

发展瓶颈

◎ 文/本刊特派贵州记者 赵良峰 张义学

贵州的优势很多,很多,但这些优势并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除过茅台酒、遵义城、黄果树瀑布以外,公众头脑中对于贵州的印象,有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象,但更多的是贫困、落后的画面。

拥有4000万人口的贵州,今年前半年的GDP总量排在全国的第26位,本刊查阅往年GDP排名情况,贵州也一直靠后。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在西部大开发的10年里,同为资源大省区的内蒙古GDP能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同为山区丘陵地形的重庆市也得到长足发展,为什么拥有多种优势的贵州却踯躅不前?全省88个县域,竟然有50多个贫困县!

瓶颈之一:基础条件差

“由于山地多、平地少,耕作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原始模式,粮食产量低,再加上人口增长的因素,农业远远不能解决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于是,农民只有多开垦土地来满足吃饭需要,乱开垦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非但不能增加粮食产量,而且不少地方土壤退化,出现石漠化现象。由此不少地方陷入了‘越垦越贫’的恶性怪圈。” 宋明所长向本刊记者分析道。

据了解,贵州全省范围内上万亩的平整土地仅有40多块,零碎的土地田块无法进行机械化耕作。牛犁镢刨等原始的耕作方式一直是贵州农业的主导方式,粮食长期不能自给。农业基础差,生产力低下,大量的农业人口被“捆绑”在贫瘠的农村田地上。

除此之外,贵州的工业基础也是相当薄弱。贵州现任省长赵克志在分析全省经济状况时认为:“贵州经济发展慢,慢就慢在工业上。”从1990年到2009年,贵州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4%下降到1.1%,这一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2%下降到0.9%,工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8%下降到30.8%。“即使与新疆、甘肃这样的西部省区相比,我省工业发展也有很大差距。”赵克志省长为此忧心忡忡,“2010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分别比新疆和甘肃低5.8和5.9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发展滞后,我省经济实力弱,社会事业发展也处于较低水平。”

谢一认为,贵州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是“工业基础差,工业产值总量少,工业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不合理!”最典型的现象是“贵州铝矾土矿藏丰富,当地矿业开发公司开采后,拉到重庆等周边省区冶炼成铝锭,再被加工成各种型号的铝型材,再运回贵州,卖给处在贵州的国防工业企业,生产飞机配件。贵州的工业企业处在产业链条的最末梢,由于生产方式粗放,利润率也最低。虽然拥有丰富的矿藏,却没有发挥出相应的经济优势。这些现象造成现有的工业企业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多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贵州学者认为,贵州已经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和紧要关口,要加快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工业产品从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配套加工转变、工业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

瓶颈之二:观念守旧

“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主政者的思想解放程度。贵州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人的观念问题,是地方领导决策群体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思想观念是否真正地解放的问题。”谢一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不少县市的领导人,由于思想不够解放,没有抓住发展机遇,造成一方地域的贫困面貌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贵州人思想保守!”宋明对此亦有同感。他说,“贵州是典型的‘醒得早,走得慢’。由于思想保守,坐失了很多发展的机遇。比如,贵州的汽车产业,在全国起步比较早,上世纪80年代部分军工企业转变经营方向生产民用产品,贵州的汽车工业一度很不错,‘航天牌’汽车旺销于全国各地。后来,由于地方与央企的利益博弈中,管理松懈下来,发展日趋缓慢,最终大量丢失市场份额。”

胡锦涛同志在贵州工作时就曾指出,“如果不搞工业,地方财力得不到增加,财政困难的局面就得不到改善;要想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不把加工业搞上去,商品生产发展也会受到制约。无论是从壮大我们的财力考虑,无论是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考虑,无论是从解决待业青年就业考虑,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考虑,都必须发展工业。”

这一思路并没有被贵州的决策群体充分认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领导同志都担心贵州的绿水青山比较多,加快发展会破坏了环境,带来了污染,在戴上富裕帽子的同时,也戴上一个污染的帽子。领导干部的这一普遍思想长期得不到解放,老百姓只能守着青山碧水过穷日子。

正如前文宋明所说,在生产力低下、工业不发达、物质财富匮乏的情况下,大量农业人口为了生存而过度垦殖,也会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反之,看一看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都保护的非常好,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比如,我国的福建、江西两省,和贵州一样都是多山省份,工业发达,森林覆盖率也高,均为63.1%。而西部某些省份工业发展滞后,森林覆盖率却极其低。

“贵州经济发展缓慢的历史根源导致了贵州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发育不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谢一认为这是贵州经济的最大劣势。

与我国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进程、水平相比较,贵州省的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大大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还没有完善起来,催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土壤、气候、环境还没有很好形成,民营经济自身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在经济夹缝中生存,地位不高门槛高,空间不大风险大,创业艰难。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在贵州国有经济仍然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70%,市场怎么能活起来呢?”谢一告诉本刊记者,“贵州经济活力不强,开放程度不高。只有各种经济成分百舸争流,创造财富的活力才会涌动。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实质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文化思想观念落后的综合反映。”

市场主体最重要的是企业。贵州要重视增强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在这一点上,贵州也曾做过努力。当部分三线企业划归地方,地方政府在“保大弃小”过程中把财政拖累后,便失去了信心,由此放置一边。此时,贵州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活”为核心催生壮大各类市场主体。致使大的没保住,小的没留下。

教训尤为深刻。“贵州省为此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纠正对不同经济成分畸轻畸重的认识,真正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让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大型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引领我省民营经济大发展”。 谢一说,“还要引导企业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

瓶颈之三:城镇化率低

“我们贵州有88个县,其中有50多个长期是贫困县……”宋明在谈到贵州贫困地区基数大时指出,“长期以来,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投入贫困的地区去扶贫,但却很少使这些地区完全脱贫致富,还给不少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养成了依赖性心理。”

贫困人口多,贫困县域广。故而,扶贫工作在贵州一直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数十年里,贵州出现不少“年年扶贫仍然穷”的现象,甚至出现扶贫工作者把粮食运到贫困村,在卸车分粮时村民要求扶贫工作者支付“卸车费”、“搬运费”的现象,让扶贫工作者感到工作难做的尴尬。

“这种输血式的扶贫方式,让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扶贫的力度却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致富问题。”宋明认为“长期把农业人口捆绑在恶劣的地理环境中,只能使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扶贫工作应该结合农业人口转移进行,政府要引导农民离土,离开落后的农业生产环境,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扶持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为贫困人口离土创造条件。”

再有,由于民族传统习惯,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很少,长期参与流通的商品主要有两种——食盐和银器,食盐是日常生活消费品,银器则是人们身上的装饰品。有的人家里,除过简陋的房子,不多的粮食外,能值钱的东西就是穿戴在女人身上的银饰了。“因此,贵州省工商业经济发展更加缓慢。”宋明告诉本刊记者,“许多少数民族朋友身上的银饰品可能价值万元,但却不会想到生产投入。这种消费观念和方式,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或许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但是贵州工商业总量不高却是事实。

“贵州全省4000多万人口,就有800多万青壮年劳动力在外省打工。这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贵州没有力量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谢一说,“是因为贵州工商业发展缓慢,城镇化率太低!我省工业占比和城镇化率低,是经济发展慢、群众收入低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群众能够就地、就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不断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贵州省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就是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形成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走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区城镇化道路。

在本刊记者看来,在农业人口比重大、经济总量偏低的现实背景下,贵州的城镇化之路,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贵州工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贵州,有多美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贵州古驿道
经济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