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区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1-12-21黄正文艾南山
余 波,黄正文,艾南山
(1.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川西地区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余 波1,黄正文2,艾南山1
(1.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川西地区留下了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完整独特的地震遗迹资源。这些遗迹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通过野外考察,对主要重灾区的地震遗址、遗迹景观进行分类,分析了该地震旅游资源的特征。根据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特点和区域特征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并就整个川西地区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开发的协调互补与整合提出了建议。
汶川大地震;地震遗迹景观;开发;川西地区
0 引言
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川西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灾害遗迹是一种地学资源,具有旅游资源的普通属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旅游则是人类一种游憩与康乐的地域活动(刘嘉言,1989)。然而,就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来说,它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一方面,可以将灾害遗迹作为新的旅游资源来开发,使曾经的伤心之地成为今天的学习课堂。另一方面,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时常要防止灾害事件的发生。对灾害遗迹的资源加以保存和研究,目的是为了趋利避害,变害为宝,这对于研究社会历史、观赏和科学考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汶川大地震前,以唐山为代表的诸多城市遭受地震灾害考验,都已经成功在灾后崛起。唐山抗震纪念馆、兰州地震博物馆等地震纪念馆在旅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窦贤,2006)。如何有效地利用地震灾害遗址、遗迹,为旅游开发所用。国内外学者在地震遗迹的概念、分类及实证研究上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刘嘉言,1989;卢云亭等,1989;傅广海,2008;张加庆等,2004;周绪纶,2003;杜海忠等,2006)。
四川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在其灾后重建中无疑将是一个重头戏。如何发挥旅游业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与建设中的作用,对于实现借助旅游之势,带动四川的灾后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开发是川西地震灾区旅游恢复重建的特殊旅游资源和旅游亮点。因此,有必要从积极方面,对地震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以便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独特经济和社会效益。
1 研究区概况
川西即指四川西部,是四川的一个地区。行政区划上是中国1950年—1952年存在的一个省级行政区,称川西人民行政公署,驻地为成都市,辖茂县、绵阳、温江、眉山4个专区和成都市。现在主要是指成都平原上的成都、绵阳、德阳、眉山4个地级市,也包括通常被称“川西北”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川西地貌区包括川西坝子(成都平原);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川西山地)两部分。后者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西部都属于川西高原。川西属于地震多发区。中国有四大地震区,川西位于最大的青藏高原地震区的金沙江—可可西里地震带,部分在阿尔金山—祁连山地震带内(徐茂其,1981)。
2 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概况
2.1 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分类
2.1.1 分类方法 将地震旅游资源分为震迹和震记两类,是目前研究地震旅游资源的分类主流(卢云亭等,1989)。傅广海(2008)同意震迹和震记两类的划分。震迹是由破坏性地震,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遗存景观,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即陷落型、古建筑遗址型、现代建筑遗址型、山地构造断裂型和河流堰塞型,其旅游意义在于观赏性和科考性;震记是为记载、纪念地震而保存下来的人文类碑记、石刻、纪念建筑物及展览实物等,可分为4种类型,即碑刻型、纪念型、展览型、文献型(傅广海,2008)(表1),其旅游价值在于地学观览和灾史研究,某些碑刻还是书法研究的实物资料(任葆德,1993)。
表1 地震旅游资源分类
2.1.2 地震旅游资源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参阅了郭建强等(2009)地质考察队的野外调查,IT调查主要参阅万方网、CNKI库,根据卢云亭的震迹和震记两类分类法,将汶川“5·12”地震极大重灾区主要地震灾害遗址遗迹资源按区域名称列于表2。
2.2 地震旅游资源的特点
2.2.1 规模与形态特征 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具有旅游景观构景意义上独特的规模和形态特征,可以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这次地震的成因为构造地震,3个因素造就了其宏大的规模与形态: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km~20km,因此破坏性巨大,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km2。形成了长300km、宽达50km~60km的巨大地震断裂带,其上分布着坍陷、滑坡、堰塞湖、建筑废墟等各种形态的灾后遗迹。
2.2.2 独特的旅游观赏性 旅游观赏性是旅游资源的科学性、文化艺术性和娱乐性等的总和,是指旅游资源经开发利用之后,可成为旅游者综合感受旅游美感的对象的特性(蔡书良,2010)。与一般旅游资源相比,特大地震灾后遗迹旅游资源更具有独特的旅游观赏性。
(1)独特的外表地貌特征。从观光旅游来看,地震灾害遗址、遗迹往往更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和景观空间特征,从而带给观光者独特的空间形态美感。
(2)惊心动魄的灾害史。作为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地震伴随了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发生过程(灾害史),从对人文景观的旅游感受来说,同样对旅游者心理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从而构成了地震灾害遗址遗迹的旅游吸引力(邹盛贵等,2003)。一种由好奇到关注、由关注到产生希望前往的愿望便是旅游行为发生的最基本动因。
(3)生动的地震灾害科学教育内容。地震灾害的发生是自然演进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地壳运动的必然结果。地震灾害的发生、发展都蕴含着复杂的科学成因原理,对地震灾害的认识、研究、预防以及灾后重建等,无不蕴涵着奇妙的科学原理与方法。通过地震灾害遗址遗迹旅游,宣传地震灾害科学知识,不仅增加了旅游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而且也是进行灾害科普教育,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的社会举措之一。
2.2.3 易于空间组合的旅游资源 (1)汶川“5·12”特大地震后,留下了很多已发现和待发现的遗址遗迹,便于转化成为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反映了地震重要参数,也反映了受灾、救灾重要典型情况的事物,还有反映地震、抗灾等基础科学知识的各类事物。广泛分布的遗迹旅游资源为空间上的合理规划组织旅游线路提供了多种可能。
(2)空间组合特点。第一,地震旅游资源空间组合。地震遗址遗迹旅游资源与地震同震关系,空间分布沿地震破裂带展布。汶川地震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以龙门山地震破裂带分布,内部利于组织旅游环线。第二,地震旅游资源分布在四川西部生态旅游区,有利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区设施和市场。第三,地震旅游资源与巴蜀古文化遗产、三国文化遗产、宗教文化遗产区共生,有利于整合开发。
2.2.4 灾后非物质文化景观丰富 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抽象的观感,是构成物质文化景观的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这便是非物质文化景观。“5·12”特大地震给灾区乃至整个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但灾后的救灾过程却彰显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大爱精神。在灾后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些“非物质”的“中华魂”进行“物化”,让这些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蔡书良,2010)。
3 开发对策
3.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坚持规划优先
要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保护优先。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地震灾后旅游开发把脉,对旅游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中国地震局、国家文物局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的《“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博物馆规划建设方案》,拟规划4处重点建设项目:北川县城——规划建设地震遗址博物馆;汶川映秀镇——规划建设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绵竹东方汽轮机厂汉旺厂区——规划建设工业遗址纪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沟——规划建设地震遗迹纪念地。10个地震遗迹保护点是:北川县城、汶川映秀镇、汶川萝卜寨、都江堰腾达体育俱乐部、绵竹东方汽轮机厂(简称东汽)汉旺厂区、什邡穿心店厂区、什邡青牛沱、青川木鱼镇、青川红光乡。具体在都江堰市建立能够综合反应龙门山断裂带大地震的世界级地震博物馆;在彭州建立地震遗址公园,并与已有的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整合;在汶川映秀镇建立震中标志性纪念碑;在绵竹汉旺建立工业城镇地震遗址纪念园;在什邡市穿心店建立工业遗址纪念园;在北川县城遗址建立城市地震遗址纪念园。
3.2 整合资源,协调开发
在整个范围内,地震旅游资源比比皆是,不乏世界级的珍贵资源。在地震旅游产品开发时,应遵循典烈性和差异性原则,线路设计应体现互补性与协调性。分别按照不同主题向旅游市场推出地震旅游产品。既有1日游产品,又有2日游产品;既有以见证地震灾难、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又有以科普教育为主的旅游产品。在项目建设上,要整合力量,打捆各类资金,加快重建步伐。大型的综合性国家地震博物馆只建1个,其他博物馆或纪念园应按不同主题建设,以体现其差异性和互补性。应将综合性的国家地震博物馆建成能使全世界人民了解“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窗口,努力使其成为成都市吸引旅游者的旅游精品。
3.3 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可进入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拓展川西地区公路建设内涵,提高旅游公路通达深度和成网水平。一是要加快都汶高速映秀段至汶川县城的建设速度,确保在2012年建成通车,使其可以在原有的国道213线上分流,加快交通速度,改善交通环境;二是加快三江—崇州公路隧道的建设,及早规划建设水磨—青城后山旅游公路,与成都形成旅游环线,带动汶川乡村旅游发展;三是进一步改造和整治现有的支线交通公路和干线公路通行能力,提高公路抗自然灾害能力,提升通过可靠度。
3.4 加强震区旅游营销推广力度
(1)把汶川地震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为:中国综合性的地震教育博物馆及爱国教育中心。(2)以成都、重庆为重点,覆盖全省推广,分阶段、分主题、集中宣传。通过网络、户外、硬广、软文辅助、路旗、报纸、电视、短信、海报等,采用高效性、整合式广告宣传。(3)形成汶川重建后旅游营销推广周期,主要划分为形象建立期、强力展示期、持续宣传期、后续提高期4个阶段。
3.5 提升以满足游客“三感”为使命的游客满意度
(1)实现游客新鲜感。通过实物及影像让游客由好奇到关注、由关注到产生共鸣。这是旅游行为发生的最基本动因。在汶川羌文化旅游圈形成以羌文化体验区的方式还能让游客够感受到羌族特有的文化。综合以上形成独特的震中奇观、地震文化和自然风光,让游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展现游客亲切感。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档次和水平,在分工中提高汶川旅游整条线路中的价值和主导权。让游客在景区流连忘返,有来了就不想离开的想法。
(3)体现游客自豪感。应建一个模拟汶川大地震的实验场馆,采用声、光、电高科技真实再现地震时山崩地裂的惊人一幕,组织参观者演练在地震环境中如何避难,学习掌握逃生的技巧和本领。通过图片影像,展示救灾过程彰显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大爱精神。使其感到来到地震灾区旅游是一种责任和荣誉,自然地产生一种自豪、不虚此行的感觉。
4 结语
地震灾害遗迹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地学旅游资源,其实质为破坏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造成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遗存景观。对地震旅游资源的分类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认识地震遗迹资源,是规划、开发地震遗迹资源的依据,是开发利用这些特殊资源、发展地震旅游的基础。结果表明,川西地震灾后遗址遗迹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分布广泛,具有独特的旅游观赏性。因此,有必要从积极方面,对地震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以便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独特经济和社会效益。旅游开发的核心就是分析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确定旅游开发的主题形象。要坚持科学重建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开发的原则,把川西地区地震灾害遗迹统一调查、统一遴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实现趋利避害,变害为宝的目标,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以地震旅游为特色的、新的川西旅游胜地。
蔡书良.2010.“5·12”地震灾旅游资源开发之(一):主要地震遗址遗迹调查[EB/OL].2010-03 -11.http://blog.163.com/cais146@126/blog/static/988468520102115627405/?latestBlog.
蔡书良.“5·12”地震灾变旅游资源开发之川西地震旅游资源特点 [EB/OL].2010 -03 -11.http://blog.163.com/cais146@126/blog/static/98846852010211595392/?latestBlog.
窦贤.2006.收藏地震[J].国土资源,(4):58 -60.
杜海忠,刘坤梅,丰志美.2006.灾变景观旅游地开发研究——以小南海地震遗址景区开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7(4):430-434.
郭建强.2009.汶川Ms8.0地震遗迹景观初析[J].四川地质学报,29(z1):256 -260.
傅广海.2008.四川地震资源与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36(36):16057 -16059.
刘嘉言.1989.地震的旅游评价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3):183 -189.
卢云亭,侯爱兰.1989.震迹、震记游旅资源的研究[J].资源开发与保护,5(3):51 -53.
任葆德.1993.对我国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灾害学,8(4):86 -91.
徐茂其.1981.对川西南北向地震带构造地貌的初步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10 -127.
张加庆,常振广,王赞军.2004.昆仑山8.1级地震遗迹的开发[J].柴达木开发研究,(2):35-37.
周绪纶.2003.叠溪地震的今昔——为建立叠溪地质公园进言[J].四川地质学报,23(3):188-192.
邹盛贵,蔡书良.2003.关于西南地区灾变遗迹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6(3):77-80.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remains in Western Sichuan region
YU Bo1,HUANG Zheng-wen2,AI Nan-shan1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2.College of Municipal and Rural Construction,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China)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May 12,2008 resulted in extremely serious destructions in Western Sichuan region.The earthquake remain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provided with scientific,unique and tourism values.The authors mad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remains landscape resources,and analyzed their characteristics.On the basis,the main development ideas of earthquake travel product were put forward.The structural suggestions on the coordination and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in the whole zone were provided and protected effectively.
Wenchuan Earthquake;Earthquake remains landscape:Development;Western Sichuan region
K921
A
1674-3636(2011)03-0332-05
10.3969/j.issn.1674-3636.2011.03.332
2011-05-17;编辑:蒋艳
余波(198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E-mail:yb814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