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2011-12-21高丽娜
高丽娜,卫 平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高丽娜,卫 平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不可替代的创新主体,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科技中介机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运用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汉的调查数据,探讨各地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积极完善科技中介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科技中介机构;区域创新能力;异质性;影响机制
1 引言
科技中介机构不仅沟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还提供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尤其是在当前非线性创新模式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独立地开展研究与创新比较困难,需要借助科技中介机构才能有机地融入整个创新系统,实现他们的行为和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说,科技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充当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体角色,它的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
目前国内关于科技中介机构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方面分析科技中介机构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科技中介机构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中起到了桥梁的支撑作用[1-5]。但国内研究基本上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问题。由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不同,如规模大小、所有权、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问题,对其他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分析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2009年7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先后调研了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汉四个代表性城市238家科技中介机构 (北京51家,上海53家,深圳75家,武汉49家),为探讨上述问题积累了一手资料。
2 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分析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企业异质性包括企业在规模、建立年份、资本密集度、所有权、人力资本、组织方式、技术选择等方面特征的差异[6]。本文基于SPSS16.0统计软件对各地调研数据的分析,从科技中介机构的基本情况(企业规模、建立年份、所有权、人力资本等)及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两个方面探讨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
2.1 企业规模和创立时间的差异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发展是在2000年后。2002年科技部颁布《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提出在5年内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并确立2003年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自此全国范围内科技中介机构猛增。各地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在2000年后都得到了迅速增加(见表1)。北京科技中介机构起步较早,23.5%的机构成立早于1990年。北京机构以中小企业为主,仅有44.4%的机构注册资本超过100万元;上海、深圳和武汉最近10年发展较快,机构创建年份主要是在2000年之后。其中,深圳机构规模较大,超过一半的机构注册资本达100万元以上;上海机构以中小企业为主,62.7%的机构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武汉小型机构比较多,14.9%的机构注册资本在10万元以下。
2.2 所有权性质的差异
科技中介服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是改革的产物,大部分的机构最初是在政府扶持下发展起来的。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逐渐从机构的主要兴办者转变为引导者,一批人员选择私营方式、股份制或合伙制兴办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北京和武汉机构中属于政府机构的较多,比例分别达33.3%和22.7%。这些机构都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海和深圳机构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行业协会的比例也较高(见表2)。
2.3 人力资源的差异
表1 各地区科技中介机构的规模和创建年份 (单位:%)
表2 各地区科技中介机构的所有权性质 (单位:%)
科技中介机构是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的中介机构,人力资源的差异极大地影响着服务水平。国外的品牌中介机构都是具备丰富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的机构,如世界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美国兰德公司的从业人员达数千人,硕士和博士占80%以上。本文从员工规模和文化程度两方面分析各地机构的人力资源(见表3)。从员工规模看,北京的机构从业人员数较多,58.8%的机构人数在30人以上;上海(64.7%)和深圳(52.2%)的机构从业人员数在20人以下;武汉的机构员工规模较小,41.5%的机构人数在10人以下。从文化程度看,各地机构超过50%的员工都以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为主,但在拥有硕士和博士高素质人才方面,北京的比例达到31.6%,而深圳、武汉和上海的比例分别是8.2%、7.4%和3.8%。综合比较,北京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规模较大,拥有硕士和博士人才最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深圳、上海和武汉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规模相对较小,员工文化素质以本科学历为主。
2.4 自身作用发挥程度的差异
科技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中重点发挥三个方面作用:第一,科技中介机构作为第三方,沟通连结创新主体(见表4)。各地的机构通过不同服务方式对创新主体发挥了较好的沟通连结作用。北京的机构主要通过信息服务和产学研合作来连结创新主体,武汉和上海的机构主要通过信息服务来发挥作用,深圳更多的是通过企业技术合作的方式发挥作用;第二,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各地较多的机构主要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和咨询服务两方面的专业化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和投融资服务等较少;第三,孵化、转移和扩散。这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实现,北京的机构发挥的作用较好,提供该服务的比例最高,深圳次之,上海和武汉提供该服务的机构较少。科技中介机构的沟通连结创新主体、专业化咨询服务和孵化、转移和扩散“三个作用”在创新过程中都不可缺少,欠缺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整体比较,北京科技中介机构的“三个作用”都得到了相对均衡的发挥,其他各地科技中介机构的“三个作用”分布不均匀。如深圳的机构沟通连结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特别是提供信息服务方面。上海和武汉科技中介机构的孵化、转移和扩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3 科技中介机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3.1 科技中介机构与区域创新主体的互动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就是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创新过程,科技中介机构在整个互动关系中担当着主体角色。本文以科技中介机构为切入点,描述科技中介机构与其他区域创新主体的互动机理 (见图1),即在政府法律法规的支撑下,科技中介机构按照有序的市场规则运作参与创新活动,与企业的创新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投入一起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投入模块,形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动力。
表3 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规模和文化程度 (单位:%)
表4 各地科技中介机构主要提供的服务类型(表中数据由多项选择统计得出)
首先,在科技中介机构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是一个传递政府扶持政策、宏观信息的载体。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将政府对科技企业在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传递给技术交易的双方,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还把企业的技术需求、技术市场等信息等传递给政府部门,以便纠正以往支持策略的不足,开发新的支持政策。其次,在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的互动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供给和需求信息的信息流,并利用信息的流动形成信息流循环,加速创新知识转移和转化。由于大多数企业难以凭借自身力量解决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外部渠道获取相关技术信息。科技中介机构凭借其强大的网络渠道,接受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以聚集的专业化人才网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降低企业独自寻找技术来源、技术顾问的交易成本。最后,科技中介机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互动过程是实现创新价值的过程。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技术供给方,自身不具备对外输出技术的能力。科技中介组织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信息汇集到一起,由其构建的网络将信息扩散到技术需求者中,使技术供给双方能够快速完成技术对接,使技术生产与技术消化迅速完成,加速技术成果向市场的转化。
图1 科技中介机构与区域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
3.2 科技中介机构对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
Cooke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所构成的制度创新网络[7]。这种网络化的关系使得系统内技术的扩散和资源的共享至关重要。在区域创新网络内,科技中介机构与其他创新主体始终密切相连,通过积累社会资本和整合区域资源来确保创新主体之间能够融合互补、交流合作,实现系统内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图2表述了科技中介机构对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1)促进区域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科技中介机构以知识和信息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不仅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创新需求信息,使创新主体以低交易成本和低风险实现协同创新,还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公证、监督、规范技术创新过程,帮助创新主体做出正确决策,保证技术创新顺利进行,还提供其他的创新配套服务,如咨询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实现区域创新系统内社会资本的积累使创新主体从多种渠道进行互动合作,并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激发产生新技术和创新思维,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相关实体、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等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包括企业获取并利用这些关系来摄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资源的能力的总和[8]。
(2)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科技中介机构可以从创新主体的需求出发,在较大范围内,通过市场手段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后进行优选,为用户提供优良的创新环境和配置丰富的资源,提高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中介机构作为综合性创新要素市场的主体,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内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的整合和创新主体的互动合作,提高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此外,科技中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和强化政府的监管行为。科技中介行业中的评估机构、资格认定机构、行业协会、商业组织等,承担着对市场监督与调节任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持市场正常的运营秩序,优化完善区域创新环境,使得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大于各个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之和。
4 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与区域创新能力
4.1 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与区域创新能力差距的关系
图2 科技中介机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我国各地科技中介机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北京科技中介机构创办的时间较早,“三个作用”得到了相对均匀的发挥,整体上,北京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程度比较完善;上海和深圳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大部分机构在2000年以后创办,“三个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程度和北京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武汉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三个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综合比较,北京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完善程度最高,上海和深圳其次,武汉最低。
我国各地的区域创新能力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7—2009)》,计算三年各地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值的平均值,得出北京和上海的均值最高,达到54,深圳所在的广东省次之,达到52,武汉所在的湖北省最低,仅为30[9-11]。各地的区域创新能力呈现由高到低梯次分布,地区之间差距明显。这种差距与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表现基本上一致。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较完善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强,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相对不完善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也相应的较弱。在区域创新系统内,科技中介机构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与区域创新能力差距两者关系密切。
4.2 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我国各地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程度各异,机构的异质性影响了科技中介机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的运行效果,造成了显著的区域创新能力差距。在促进区域社会资本积累方面,各地科技中介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差距很大,除了北京以外,其他城市的机构没有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如上海和武汉的机构提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比较少(见表4)。科技中介机构在这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域创新系统内社会资本的积累程度不一致,相应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支撑力度也各不相同,造成较大差距;在优化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方面,各地科技中介机构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导致较低的区域创新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北京部分科技中介机构还未完全和政府机构分离,阻碍了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运行,降低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运作效率;武汉作为培育众多高素质人才的地区却缺乏高素质人才,科技中介机构需求与当地的人力资源相脱节,反应出人力资源存在闲置、浪费、流失和内耗等问题,这些必然会降低区域创新系统的运作效率。各地科技中介机构的异质性,阻碍了优化整合资源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区域创新整体能力。
5 结论和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取决于区域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这些都与科技中介机构(连结创新主体的纽带)密切相关。目前各地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不平衡、异质性导致各地科技中介机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运行效果各异,影响到区域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造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鉴于此,本文提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缩小区域差距的两点建议:第一,明确区域创新主体的协作互动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点,各地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机构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整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各地应尽快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
[1]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09-113.
[2]邹婧玮,陈晶.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作用机制及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与上海市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8):163-168.
[3]颜慧超.科技中介组织住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统计与决策,2007,(17):124-126.
[4]曾小彬,包叶群.试论区域创新主体及其能力体系[J].国际经贸探索,2008,(6):12-16.
[5]赵喜仓等.创新主体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8-72.
[6]黄静波.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率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8-176.
[7]Philip Cooke.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lusters,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0):945-974.
[8]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2007[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1.
[10]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1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The Heterogeneity of Sci-tech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Gao Lina,Wei Ping
(School of Econom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The sci-tech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In the paper,we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how sci-tech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enhanc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Then,we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heterogeneity of sci-tech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to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based on the survey of sci-tech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of Shanghai,Beijing,Shenzhen,and Wuhan.Finally,we propose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tudies show that improving the sci-tech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of promoting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narrowing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sci-tech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heterogeneity,influencing mechanism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研究”课题(2009ZCYJ24-A)。
2010-11-06
高丽娜(1985-),女,安徽蚌埠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
F061.5
A
(责任编辑 刘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