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创新生产

2011-12-18刘亚娟

综艺报 2011年16期


  8月23日至24日,由《综艺报》社、北京电视台、美国易思传媒共同主办的“2011海外最新电视节目模式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观摩会邀请电视节目专家,对海外最新电视节目模式进行了分析解读和趋势梳理。并汇集一线热播电视节目制片人,对节目模式创新和节目流程管理做了探讨。
  观摩会分为四大部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分别结合目前海外最新电视节目样片,对节目制作及研发的关键点进行解读,并就目前国内电视节目制作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做了评价;CTR市场研究整合营销部总经理刘会召从数据出发,解析了目前各级电视台的收视走向,分析了不同类型节目在各级电视台的“投入产出比”;上海新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达人秀》总导演金磊,唯众传媒总裁,《波士堂》等栏目出品人杨晖分别就节目创新和制作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体会做了总结;观摩研讨会的最后一部分由论坛组成,苗棣、冷凇、杨晖以及电视策划人喜宏共同就中国电视节目在创新理念、发展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论坛后与与会者进行了互动探讨。
  “全球热播节目观摩研讨会”是《综艺报》组织、主办的常规性活动,全国200余位业界人士参与了本届观摩会。
  
  电视节目四大趋势:
  帮、择、秀、情
  
  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高收视节目有三个特征——目的明确、关系对立、环节简单并且独立。但是目前的电视制作存在四个误区,一是把专业化做成小众节目。事实上,专业化永远等于大众化,需要想办法定位成既专业,又为所有人喜欢的节目。二是定位纯时尚,这与目前看电视的人基本不用电脑的情况相矛盾。三是编导节奏过快。四是构思过度,高收视节目往往是简单纯粹的节目。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海内外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帮忙类节目崛起(包括调节类节目),媒体由工具客体转变为责任主体;二是“择”文化兴起,“非均衡”形态节目(如非诚勿扰的24选1)占领娱乐舞台;三是猎奇性的欣赏持续高温,各类“秀”还会风靡一段时间;四是弱视群体的仰视和强势化体现。需要注意的是弱视群体的才艺只是铺垫,背后的人性、苦难才是收视点。
  电视剧贡献下降
  新闻、综艺收视提升
  刘会召CTR市场研究整合营销部总经理
  2011年上半年中国电视的收视市场在收视总量上呈明显缩减趋势。2009年和2010年全国人均收视时长均为175分钟左右,2010年6月下降到168分钟,下降了7分钟。这7分钟在各级电视台的反应不同。其中中央级频道占4分钟,省级地面频道占2.8分钟,城市频道占2.4分钟,省级卫视则是正向的。在收视时长的下降变化中,晚间黄金时段萎缩明显,尤其是19:00-21:30之间。
  同时,收视缩减的年龄差异也在消失,此前收视缩减主要是由于中青年或高端群体的缩减,而2011年的数据显示,45岁以上群体收视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如果电视媒体最忠诚的观众出现缩减,收视人数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加速下降趋势。
  从受众年龄分布的趋势看,地面频道收视年龄群体较均衡,央视和省级卫视形成了对比,中央级的频道收视人群构成中,越年长的人占比越重;卫视频道收视人群中,越年长的人占比越小,这不仅说明了构成特点,还说明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卫视收视分析,强者收视影响继续扩大,卫视收视份额前十位继续扩大。2010年,卫视收视前三占整个市场的29%,今年没有太大变化。2011年卫视前五名收视份额从2010年的40%上升到42%,前十名从2010年的61%上升到64%。全国收视率份额超过1%的强势卫视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1个,共计11个。
  从不同节目类型的播出效率分析:电视剧播出比重加大、贡献减小。相应的电视台在电视剧投入上增加,但观众并没有投入相对应的精力;新闻类节目效率与播出比率均在提升,2009年播出比重为8.6%,收视比重为12.7%,2010年播出比重为9.8%,收视比重为13.3%,2011年播出比重为9.8%,收视比重为13.2%;综艺节目同样如此,播出比重与收视比重均有提高,且收视比重的上升速度大于播出比重,2009年播出比重为5.3%,收视比重为9.2%;2010年播出比重为6.4%,收视比重为10.1%,2011年播出比重为6.6%,收视比重为11.8%;此外,生活服务类节目效率有待提升;专题类节目入不敷出;财经类节目、音乐类、教学类表现亦然。
  总之,三大节目目前为止都是正向的贡献,但是格局已经产生了微妙变化——综艺节目贡献越来越大,电视剧贡献越来越小,新闻节目基本持平。
  各级电视台对于三大节目的依赖程度也存在不同:省级卫视对电视剧的依赖性更强,中央台对电视剧的依赖最轻。央视的新闻贡献明显,但从数据上看,真正得益于新闻类节目的是城市频道,城市频道投入了10%的资源,却换回了20%以上的收视。综艺节目上,省级卫视投入最多,8%的节目播出资源都放在了娱乐、综艺节目上,取得了15%的收视比重。其次是央视,7.3%的播出比重有11%的收视份额。而对省级地面频道和城市频道而言,娱乐节目是一个弱项。
  
  达人秀秘诀 立足“中国人”
  
  金磊 上海新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达人秀》节目总导演
  何谓达人秀?英国人是用“国民的狂欢”来定义达人秀的,这就是达人秀最核心的部分。我理解选秀是不需要年龄、专业等标准的,而是要激发普通人的“glory(荣耀)”。
  在对国外节目模式的学习中,我认为核心是内在要装着“中国心”。苏珊大妈代表着英国人的坚守和执着。美国达人冠军让身处金融危机的浮躁、焦虑,甚至要跳楼的美国民众获得心灵的宁静。要找到“中国心”,《中国达人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现状是什么?社会转型期中国各界都在想什么?举例而言,选手菜花甜妈是一代人的典型代表:五十多岁,年轻时由于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没能实现梦想,现在把梦想寄托在下一代,她的身份首先是这样一个阶层的代表,再之后才是她卖菜人的身份。她对于梦想的坚守,表达了一代人的心声。节目要关注这群人,要关注积极的东西,要让正面的力量发出声音。
  其次,在流程管理和节目宣传上,我们有几个经验:《中国达人秀》团队中特别重要的两个部分——导演团队和先期宣传组。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同时做正向的、有价值观的社会事件和有文化深度的新闻点。流程上,初选时和所有选秀节目一样,在全国各赛区和当地政府合作。不同的是达人秀更关注选手状态,并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基本判断。二是让媒体从业者、合作方能够真正成为节目粉丝,要把合作当做他们自己的事情来做,所以重要的是节目能够由内到外地影响他们。
  再次,“做节目”的概念,就是要强调现在进行时。现场,我们告诉主持人,不能只在侧幕站着,而要成为节目的一份子。此外,“达人秀”基本不让主持人上台,因为这样很容易被综艺化。但是《中国达人秀》依然在没有设计的情况下,做了几次比较成功的主持人上台,一次是周立波上去打假,一次是伊能静上台写繁体字,一次是她上台呵护乌达木。
  最后,《中国达人秀》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中国人。现在中国人是什么样的?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国人?我们要表达的是当代中国个性绽放的中国人的生命自强和文化自信。
  
  节目创新的五点经验
  
  杨晖唯众传媒总裁,《波士堂》等栏目总策划人、出品人
  我要跟大家分享唯众传播在创新方面的思考。一是要将目光放在整个电视产业。二是,思维上的变化要跟上社会的变化。WEB2.0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其次是体验的、个性的、及时的和精准的。因此,TV2.0最主要是将看电视变为用电视。三是关注三网融合。一档节目,让所有观众喜欢的关键词就是“体验”,让观众成为参与者。四是关于创新的方式。中国电视从业者应该向国外模式学习操作技术,但如果将其当作惟一法宝是很悲哀的。
  创新有几种状态,第一层面是模仿,第二层面是自觉,第三层面也是更好的状态是自然。如果大家不认为创新是很玄妙的事情,而只是工作中某一元素的放大或者将各种元素做不同的搭配组合,创新可能相对容易很多。
  关于节目创新,首先要提升节目的技巧和思路,可以用跨界和混搭方法。比如最近我们想将《波士堂》成功的手法运用到一档脱口秀节目里面;其次是工具箱的灵活运用,每个节目都有若干固定工具箱,大体形态稳定后,会有一到两个变量,整体的节目形态和气质是固定的,为满足观众的口味,要不断替换中间元素,使节目看起来有新鲜感;再次是节目内容的跨媒体呈现(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SNS社区热点推送、炒作热议,户外公交等移动媒体、二次传播。二是主题网站和主题官网的内容采集和信息发布);节目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是第四方面,主要通过意见领袖引导;第五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市场拓展创新节目,以《谁来一起吃午餐》为例,目前在成立投资基金,希望能够对节目当中确实有成长性和潜力的创业型企业做深度介入。
  有关管理创新。我的经验是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远不能带动整个组织运转。创造一个好的体系,比仰仗一个人的头脑会有把握得多。管理创新一是受众管理,要知道为谁服务。二是题材管理,做到条理清晰,多而不乱。三是资源管理,物尽其用。四是文化管理,解决创新的源动力问题,做到将原创变成团队的DNA,将持续创新能力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五是全媒体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