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比较有钱
2011-12-18金宏
文史月刊 2011年9期
稿酬是文人们养家糊口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标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笔杆子们的生活质量。民国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乱世,但谁曾想到,这却是文人们的“黄金期”。
当时的物价指数并不高,一个成年人,每月20元就可维持基本生活,一个学生每月的生活费10块钱左右就够了。这个时期的文人,除了第一职业的收入外,靠写稿也能过上优裕的小资生活。
民国时期名气最大的文人当属鲁迅。
鲁迅是个勤奋的作家,作品发表得多,稿费自然不菲。看看他为《自由谈》写稿的收入:1933年1月,发表《逃的辩护》和《观斗》两篇千字文,收到稿费12元。
不仅是鲁迅,这个时期一些有号召力的作家,收入都很可观。
胡适在20世纪20年代的著作都交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从中拿到版税和稿酬29万元;
徐铸成担任《大公报》特派记者时,每年稿酬收入有1000余元,觉“生活颇为富裕”;
夏衍有一段时期为开明书店译稿,每月有120元的收入;
钱歌川在中华书局担任编辑时,第一个月就拿到了120元的薪水,是本单位普通职员的5倍;
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润笔费,每月也达到40元左右;
当时的主流报纸《大公报》曾专门为名流学者丁文江、翁文灏、陈振先、梁漱溟、傅斯年、杨振声、蒋廷黻等开设《星期评论》专栏,并且采用的是“高薪政策”,在该栏刊发文章,每篇40元。即使每月发表一篇,也可衣食无忧。
这些都是当时的正常稿酬标准,实际上,还有天价稿酬。
1936年,胡适为湖南省主席何键作演讲,一次就赚了5000大洋;
梁启超在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该馆开出的是千字20元的天价稿费;
有“民国翻译怪才”之称的林纾,为商务印书馆翻译外国名著,商务给林纾开的稿费为千字6元,为一般作者的3倍;
陈独秀也领到过一笔商务开出的 “特殊稿费”1000元。
一些发稿量不大的文人,收入也相当可观。
如郁达夫每个月的稿费收入有100到200元,是当时一个熟练工人月收入的5倍之多,这足以过上滋润的生活了;
左翼青年作家柔石每月收入在100元左右,此外每年另有版税800元;
女作家丁玲月收入也有70元。
国家不幸诗家幸。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文人比较有钱,他们靠一支秃笔就可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这也许是身处乱世的他们,不幸之中一点物质上的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