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功臣刘铭传
2011-12-18张宏周安庆
文史月刊 2011年9期
链接>>
刘铭传,字省三,出生于安徽合肥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农家。因居家排行老六、患过天花,故人称“刘六麻子”。
刘铭传作战勇猛,足智多谋,功绩显著,所率军队以皖系“铭军”独树一帜,威名远近皆知。同治四年(1865年),刘铭传升为直隶提督,并获清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及一等男爵封赏。
同治七年(1868年),刘铭传奉旨督办陕西军务,以病辞官回乡。
一、亲点淮军名将,赴宝岛击退法军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侵略越南,中法战争爆发。
中越边境战火一直燃烧到粤、闽沿海,法军决定进攻台湾。宝岛隔海孤立无援,命运危在旦夕。
台湾位居祖国东南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清廷对台湾的命运颇为关心。解职归里多年的刘铭传,临危受命,督办台湾事务。
他亲点淮军名将,率领部下四营共计6000余名清军官兵,扬帆渡海赶赴台湾。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四日,法国军舰耀武扬威,直逼基隆,守军将士沉着应对,毫不畏惧。
刘铭传诱敌上岸、深入设局伏击,傲慢的法军登陆基隆,很快就遭到清军从多个方向的奋勇反击。经过几小时的围堵激战,法军伤亡百余人后狼狈逃回兵舰。
法军此后虽然多次进攻基隆、台北等地,刘铭传均穿短衣麻鞋,躬冒夭石,将士皆奋不顾身。他带领岛上军民苦战数月,以法军失败。
二、全力建设宝岛,功绩载入史册
刘铭传不仅是一位智勇兼备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近代西风东渐之际,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维新思想。
任台湾巡抚的六年中,刘铭传为了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在全岛行政、财经、生产、交通、教育等方面大胆改革,成为自清代统治台湾20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作为近代中国首位兴建铁路的倡导者,刘铭传请求朝廷在岛内修筑铁路。这一建议被允准后,他积极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聘请德国人墨尔溪为监督、英国人马礼逊为工程长,先后建成台北至基隆、新竹两条铁路,同时购置“腾云”、“御风”、“起尘”、“制电”四台机车往复行驶,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他积极鼓励各地衙署建路架桥,发展电讯事业;派遣张鸿禄、李彤赴南洋考察商务,在新加坡建招商局,并购置“驾时”、“斯美”轮船来往于上海和东南亚,促进相互间的贸易与往来;特设置矿局、脑务局,负责开矿和提炼樟脑事务。
他对人才十分重视,开办西学堂,亲任校长。
在抵御外侵的战争中,清廷开始认识到台湾作为“南洋之枢纽”、“七省之藩篱”的重要地位,光绪十三年(1887年),朝廷根据刘铭传的建议,将宝岛台湾正式建省,辖三府一州五厅十一县。
短短几年,刘铭传在台成就斐然,促进了台湾经济、交通、贸易和军事防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整个岛内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看来,刘铭传确实功不可没。
三、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刘铭传如遭雷击,于家中故世
太平天国运动平息后,若论战功,刘铭传在淮将中为至,但他自知出身低微,看到中国国力衰微,内外政局动荡,朝廷重文轻武、腐败无能,多次托病请辞还乡。
不过,每逢危机关头,朝廷皆钦点刘铭传出任要职,尽管刘铭传每次都全力以赴,然而官场派系林立、时常举步艰难。尤其是任台湾巡抚后期,改革进程屡遭多方阻力。
刘铭传力主发展海军,视察台北沪尾炮台,遥见日舰踪影时曾欷歔而叹:“如不从速变法自强,我为彼虏矣!”
所有这些,每每让他黯然神伤,不得不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告病辞官,忧郁而归。
后任台湾巡抚邵友濂眼光短浅、思想僵化,尽废刘铭传在时所推新政,如强制解散岛内铁路总办,将二十营防军缩减为八营等等,清代所实行的惟一有计划、有成效的岛内改革,就此夭折了。
刘铭传闻知,十分气愤,曾经大声疾呼:“台湾海疆危险矣!”
中日甲午(1894年)之战时,清廷希望刘铭传再次出任领兵大臣,他先是卧病不肯,后来又书面郑重禀报朝廷:“朝廷果使铭传督师,则请练兵40万,以20万分屯沿海,而以20万扼鸭绿江,不使日人越江一步。兵法所谓先发制人也。”但这一大胆果敢的用兵设想却未被朝廷采纳。
第二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刘铭传眼睁睁地看见自己一年抗法、六年建设,付出极大心血的宝岛台湾就要割让给日本时,如遭雷击,万分痛苦。李鸿章得知后,来信竭力安慰这位昔日的皖军猛将。
从此,刘铭传终日郁闷不乐,抱病于家中故世,清廷追谥“壮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