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痴”孙沛文
2011-12-15回光时
文 回光时
楔子
秋天的阳光很纯粹,也很感性,似一支如椽的笔,把这个季节的每个日子,书写得都很有诗意,在光和色彩的抚摸下,你办公室内存列的眼镜藏品,显得格外雅致,使整个房间平添了几分文化意味。你是唐山明可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明可眼镜文化博物馆馆长,我们相识多年,我从不称你孙总,叫你老弟或沛文。
在你办公室,我抽烟,你品茶,同时把玩那些承载着许多文化元素的手持式、链线挂耳式、直腿夹持式、曲腿挂耳无框式明清时代的眼镜。我们也很随意地聊天,聊你的故乡——河北迁安的人文地理;聊你记忆中的童年;聊你经营的眼镜;聊你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事,当然,我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你几十年来收藏眼镜的甘苦及其心路历程……
我们交谈很率真,宛如澄澈的秋水,秋水似镜,真实地照映出你钟爱眼镜的“痴”。
1
迁安很美,很富庶。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24位。
迁安在殷商时期叫“孤竹”,县级建制长达2217年。传说女娲在这里炼五彩石补天;被历代儒家首推有气节的伯夷和叔齐,曾是孤竹的王子;齐桓公误入迷古,老马引路走出旱海,“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典故出于此处,醇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似一块沃土,养育了生息在这里的子子孙孙。
沛文从小喜欢文学艺术,对古典诗词更是钟情,前不久送了我一首藏头诗,显示出了在这方面的功底,对于一个眼镜经营者,有如此雅兴和品位,我不感到惊讶,因为你是生活在这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里。在行业内,沛文开先河成立眼镜文化博物馆,出版眼镜藏品鉴赏专著——《镜里乾坤》,从精神层面上,为世人揭示出了眼镜文化的不朽和永恒,我相信在时间的隧道里,你收集的藏品和专著,将幻化为一个文化符号,熠熠闪光。
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眼镜,乃至“痴迷”,是1982年沛文在迁安夏官营镇开设了一家钟表眼镜修理店后,一步一步达到那个境界的。当时店里的眼镜业务主要是镶个镜框,修理镜腿,偶尔的大生意就是对老眼镜进行改型,因为一般传承下来的眼镜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圆形镜片,而上世纪80年代的镜架普遍是桃形,改型就要把圆形的镜片去掉一部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自动磨边机,一把钳子、一个脸盆、一块磨刀石,就是你把圆形的镜片改造成桃形的工具。首先用钳子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夹掉多余的部分,然后在水没磨石的脸盆内,用手捏住镜片,倾斜成一个角度,轻轻地来回磨,一副镜片需要半天的时间才能磨好。当时改型一副眼镜的加工费是3元钱,但在接触这些老眼镜时,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镜片是水晶还是玻璃?是平光还是老花?晶莹剔透比玻璃硬度高的水晶镜片上至少有4个不到1毫米的圆孔,在古代是用什么工具钻出来的?这些能工巧匠又是怎样将金、银、铜等金属镜架安装在上面的?这些问题,像一个个有趣待解的谜,诱惑着你。沛文与生俱来就喜欢鼓捣机器之类的东西,在15岁那年,母亲买了一台“标准”牌缝纫机,没过几天,趁母亲不在家,你就把缝纫机拆散,琢磨一会儿后,又把缝纫机重新装好,结果把针头下面的梭子装反了,被母亲发现后,受到一顿斥责。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你前后买了13辆摩托车,每辆车都被你拆散过,所以沛文对老眼镜工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要一探究竟,也就毫不奇怪了。在拆卸老眼镜和枯燥的磨片过程中,似乎有一种天籁之音,在隐隐召唤你,或许给你未来的人生重新定位,或许给你勾勒出前行的轨迹……
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你对眼镜的认识,改变了眼镜在你生活中的位置。一位顾客,把一副老眼镜拿到店里让你改型,在改型过程中,你一不小心把镜片弄碎了,顾客按时来取货时知道了,死活不同意你用其他眼镜代替赔偿,并言之凿凿地讲这副眼镜是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至少要赔偿300元,在上世纪80年代,30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额,那个时候沛文给别人修理眼镜或钟表才几毛钱,改型一副眼镜最多也才3元钱,最后你虽然也咬牙赔了,但这件事在你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恰恰是这个切肤之痛的烙印,成了你探索眼镜文化的拐点,在此基础上,成就了你探索眼镜文化,并在其漫漫历程中留下令人敬重的脚印。
牛角框铜梁铜折叠腿平光镜(清代)
2
对老眼镜的收藏,进入了沛文的视线,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个嗜好成了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嬗变。刚开始你收藏眼镜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赔偿而备货。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眼镜行业的发展,老眼镜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不少拥有老眼镜的人,对天然水晶镜片仍有一种情结,认为它可以养眼甚至治疗眼疾,但是老的镜架款式已经过时或损坏,于是就拿来改装成新样式,改装中难免出现破损,为了避免被人讹诈,你就收购一些老眼镜作为顶替或赔偿。
刚开始,你在本地收购老眼镜。有一次你在附近一个镇上收购了几副老眼镜回家,突然天降大雾,又是傍晚时分,能见度非常差,你骑着摩托,不知摔了多少次跟头才回到家里,老婆看见你鼻青脸肿却乐呵呵的样子,百思不得其解。到外地出差的时候,你首先光顾的是古玩市场,把青梅竹马的老婆撂在一边,自己在卖老眼镜的摊位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凡是你钟意的,哪怕价格再贵,你也毫不犹豫地买下。有一次你看中了一个嵌金丝鱼符和篆文印章的镜盒,谈妥价格1200元,可当时你身上只有500元,你便先交了定金,然后急匆匆地到外面用信用卡取出现金又赶回市场,生怕这可遇不可求的镜盒落到别人手里。在收购老眼镜的过程中,沛文已积累了不少相关知识,如什么是蚂蚱腿、门型梁、钱型耳、玳瑁、牛角等,闲暇时,便一副一副地拿出来把玩欣赏,看着那些做工精巧结构雅致的眼镜,你不仅为先人的工艺水平所折服,更是感到自己的手中不是眼镜,而是涵纳了各种文化元素的艺术品,你此时收藏眼镜的境界,已超越了你彼时收藏眼镜的初衷。这个嬗变的过程,在沛文身上应该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沛文聪明,有悟性,更重要的是沛文从骨子里是一个有志向的文化人,而不只是一个靠赚钱养家糊口的商人。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在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上海的城隍庙、西安的八仙庵,南京的夫子庙以及沈阳的怀远门等古玩市场,都留下了沛文寻寻觅觅的脚迹。于是也有了你花7000元“团购”7副玳瑁眼镜,结果到家仔细一看,其中有赝品,去找人家理论,反被人家上了一课,只好自认学艺不精的教训;也有了你曾经看中两个丝绣镜盒,可又觉得对方要价太高,想拖一会儿再说,转身去别处,一个小时后你回来一看已被一个韩国人买走,那种失之交臂的遗憾和让人擂胸顿足的悔恨;也有了因为你整天痴迷在这些元代、明代、清代的眼镜中,在收藏这些眼镜时一掷千金的洒脱,老婆多次说你是一个神精病人的戏语。
2000年,沛文手中已有各种款式老眼镜300多副了,2004年,你在自己的眼镜店里专门腾出两间房,用来存放和展览这些眼镜藏品,取名大明眼镜文化博物馆,成为了河北省首家私人眼镜博物馆,从一个较高的层面诠释了,小小眼镜涵纳乾坤万象,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某个侧面的一部分。你有一句话使我感动而眼睛潮润:“有时候,我就想,让自己的后半生就在这小小的眼镜中慢慢老去,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这句类似中国传统白描手法的语言表述,非常透彻地诠释了沛文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是悟不出来的。
黄杨木抽拉式长方形镜盒
3
在眼镜收藏领域中的艰辛跋涉,中肯地讲是沛文的又一次学习,实乃一件幸事,因为你是站在文化的层面上与历史对话,挖掘一件又一件文明的轶事,每一副老眼镜,代表了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文化、经济、政治动态,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每副眼镜的造型,一个雕刻的图案,镜盒上的刺绣,一根很精致的吊绳,它们代表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寓意?这些眼镜又产生于哪个年代?像一个一个谜,俏皮地在你眼前晃动,在你脑海里萦绕而不肯离去。这些带有学术性的问题,曾使你苦恼,彷徨,甚至茫然,但沛文就凭着自己的一股痴迷劲,去请教专家学者,同时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有时为了一个问题,苦思冥想的你吃不下饭,彻夜不眠,老婆见你这种状态,开玩笑地调侃你,要是上高中的时候有这么用功,一定能考上清华或者北大。上世纪80年代初,你就开始抽烟,烟瘾很大,每天3包,在你考证手中的眼镜时,老婆很认真地说,你如真有恒心想把这事干好,就把烟戒掉,你思忖片刻,也很认真地抽了自己3个耳光,从此就戒掉了烟。我笑着问你20多年的烟龄一下戒掉痛不痛苦,你也笑着回答我,一个人一旦沉缅在一件事中,会忘掉一切的。
有一次你花了1300元购买了一个镜盒,镜盒上有“治绩循良” 四个字,为了弄清楚这四个字的出处及镜盒的年代,你去请教当地的书法家,也在网上查找,足足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清楚了“治绩循良”四字源于清朝大书法家伊丙援的对联“贱才钜丽宗平子,治绩循良祖细侯”之处。事后你亦悲亦喜,悲的是这四个字是印刷品裱糊上去的,而不是真迹;喜的是自己又搞懂了一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沛文基本上对古代眼镜架及眼镜盒上的图案寓意都有所了解,如一副玳瑁眼镜架中间雕刻有一个寿字,两边各一只蝙蝠,表示福寿双全;牛角雕刻出的镜架是如意造型,寓意吉祥如意;镜盒上刺绣蝙蝠,表示福在眼前;黄杨木镜盒上雕刻的僧侣及花鸟,多是佛教故事,教人行善。从中你也摸索出了一些规律,镜架上如有铆钉,就一定是中国造,铆钉是中国元素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根据眼镜的形状、结构特点大致就能判断出生产的年代,如双片手持、链线挂耳眼镜一般产于南宋至明朝时期;双片直腿夹持眼镜产于明、清时期;双片曲腿挂耳眼镜产于清末以后……
说来惭愧,我与沛文相识多年,只知沛文在眼镜经营中有不菲的业绩,只知在视觉训练仪、视距训练仪、超视立视觉训练镜、矫治近视弱视眼镜等方面,你曾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却不知晓在眼镜文化这个领域中,你有如此的学识和造诣。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你爱镜、痴镜,是对眼镜文化的拓展和延伸,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你能做到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于今人、后人,有何其深刻的启迪!
孙沛文专注地考证他收集的老眼镜
刺绣镜盒上的图案,有“连科高中”的寓意
4
我们在交谈中,你有个观点我十分赞同:眼镜是文化的载体,在经营中要把这种文化传递给消费者,从事眼镜工作的人,就应对我国古代眼镜文化有所了解,那一副副精巧雅致,散发出久远年代气息的眼镜,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那是我们曾经辉煌过的历史,从中可以窥视出先人们巧夺天工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基础上传承和发展呢?目前所有高科技眼镜产品,都被国外大公司垄断,100年后,后人又怎样评价这个阶段的中国眼镜文化呢?倘若有断层,我们就是不肖的子孙。沛文的这个感悟,很深刻且尖锐。
你已届知天命之年,两鬓缀有沧桑岁月的痕迹,你指着自己收藏的那1000多副眼镜,很淡定地说这就是留给子女们的财产,留思想、留文化,胜过留房、留车、留钱。话语间,我仿佛这时才真正认识了这位老弟。
30多年,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你不惜时间,不惜财力,耗尽毕生精力,一步一步含辛茹苦走来,每个脚印中,都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这些脚印迭起的平台上,你升华了自己的人生。
你很快乐地倘佯在这些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眼镜里,你和他们血肉相连,伴着它们无悔地前行,去书写一个先行者的心迹……
身后的眼镜藏品是孙沛文的魂
孙沛文(右)在北京展会上为购买《镜里乾坤》的读者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