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品牌世界化:这个问题可以想了——本刊总编贺庆丹阳、上海调研纪行

2011-12-15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海昌镜架丹阳

文 本刊记者 傅 维

作为本刊“年度深度调研“之行,最近,总编贺庆率队走访了丹阳、上海等地一批眼镜企业。特别是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公司所呈现出来的兴旺景象以及发展潜力,让贺总大为感叹:本土品牌世界化,这个问题可以想了!

以往大家都说丹阳镜架、老花镜等与镜片产业相比,都比较弱,但是,如今这个格局正在被打破。丹阳正在涌现一批在销售、品牌、管理、服务等方面都相当优秀的镜架、老花镜、隐形眼镜企业。特别是镜架领域,一批品牌运营公司的成长规模和速度,令人惊讶。就在两三年前,镜架公司年销售额能达到2000万左右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现在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有关人士预测,今年丹阳会出现年销售额达8000万左右的镜架企业,而且销售额过亿元的镜架公司,在明后年内就会出现。

在丹阳,贺总很惊奇地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丹阳的镜架产业并不强势,但是镜架品牌营运公司的销售却很强势,很多质量工艺款式较好的产品都在深圳下单生产;太阳镜品牌运营公司的产品分别在厦门、温州、杜桥下单;老花镜分别在温州、厦门下单。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他眼镜生产集中地为丹阳“打工”的格局,隐然正在形成。这是因为丹阳眼镜公司一直以来注重销售能力培养和销售团队建设,而且打造品牌意愿强烈,服务意识浓厚,多年积累下来,才有今日的这种格局。变局往往就是这样,突变总是由大量渐变作为基础,现在其他眼镜生产集中地的工厂想走丹阳路线的时候,才发现有点来不及了。对丹阳眼镜的发展形势,贺总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丹阳眼镜就像丹阳火车站,以前通过的是普快,现在是动车,今后可能是高铁。但同时他也强调,发展速度快起来是好事,但快还要平稳安全,因此,如何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提高美誉度,培养消费者忠诚度,进而提升丹阳眼镜的声誉,是丹阳眼镜人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在万新公司,贺总拜会了万新集团董事长汤龙保,得知万新公司镜片内销业务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是万新公司进入内销市场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也消除了行业不少同仁的担忧和疑虑。不少同仁原来担心万新公司和依视路公司股份合作以后,万新会被湮没其中,还可能导致业绩下降,现在事实证明了这种想法是无谓的担心。贺总认为,一件事情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万新卖给了依视路”,但是为什么就不能认为是万新用自己的股份购买了依视路的产业——为万新置办了一份“洋产业”呢?随着合作的深入,万新一定能在具体的领域或者具体的项目中,分享到依视路公司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品牌的力量。

在这次调研中,贺总就民族品牌的发展问题与很多老板进行了探讨。有些老板对于洋品牌大举进入国内的现状感到很忧虑。他们认为,本土公司和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正在受到严重挤压。从表面上看,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全球最大的眼镜公司陆逊迪卡已经在中国市场发力,其旗下品牌雷朋作为从前的高档品牌镜架,现在已经呈平民化的趋势,在上海一些眼镜店中,零售单价已经低至600元。这确实让部分本土品牌运营商感到了恐惧。有些老板甚至说:《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是民族眼镜业的杂志,不应当刊登世界品牌的内容。对此,贺总说:“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在加入WTO后必须遵守相关规则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闭关自守,消极对抗,显然不合时宜,也不现实。本土品牌当然需要培育呵护,但大家一定要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只有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才是健康的,有生命力的。所以,对国际品牌,我们不仅不能排斥,反而应学习借鉴其培育品牌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丹阳——在某些方面,正在形成国际格局。在镜片领域,产能、规模越来越向少数10来家镜片公司集中,规模效应正在丹阳镜片领域凸现。据调查,丹阳现在具备较大规模产能的镜片工厂在10家左右,丹阳司徒镇一带的中小镜片厂约在30家以内,这就是丹阳镜片行业的大致版图了,但是产值已经是几年前的几倍。未来5年内,还有一个大的变局:并购仍然是未来5年的主题词。而镜架则呈现出另外一种业态:丹阳镜架生产水平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提升了不少,主要体现在设备更新换代加快、工厂数量稳步增长、产品质量和工艺持续提升。而镜架贸易公司则有很强的品牌营运的特点。贺总在与新族公司孙光义、缇亚公司李卫富、快信光学王定亚、米顿公司陈立文、超越公司刘教新、天罡公司吴广旭等镜架品牌营运公司老板沟通时,大家普遍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对于镜架功能性部分,当然是要持续关注的,不管镜架企业发展到任何阶段,这都是一个恒久的主题,但是时尚潮流部分却是必须与时俱进的。欧洲镜片生产企业只有几家,但是镜架公司却密如天上繁星。在巴黎、米兰展会上,年年看到的都是这个格局。原因何在?对于镜架而言,因为其具有太多的个性化元素,所以造成镜架公司数量多,生存空间大。纵观目前丹阳的镜架领域,大部分镜架公司都还很弱小,在设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贺总表示:“与以前相比,镜架企业普遍有变化、有进步,有的公司聘请了欧洲设计师,有的聘请了香港设计师,有的公司采取和深圳工厂的设计工作室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但是还不够强势,设计能力还远远不足以支撑我们走到国外市场去。”他说,必须要认清这样一个形势:那些国际一线品牌,比如Ferragamo、Gucci、Dior、Ray-Ban等等,都有大众化的趋势。所谓大众化不是因为他们价格更加便宜,而是他们同样是大工业化的标准产品,与个性化的定制眼镜比起来,就是大众化产品。成都精益眼镜公司200万元一副的眼镜已经上柜了,这是全球目前最贵的一副眼镜,其他像3万、5万、6万、10万的眼镜种类很多,而且销售状况不错。现在的市场行情,我们暂且描述为“设计师品牌时代”,也就是品牌眼镜和个性化定制眼镜并存的时代。所以,不管是品牌眼镜,还是定制化眼镜,都离不开强大的设计力量。但是,目前我们的镜架行业还没有进入到自主设计的时代,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连一位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设计师都没有,这是眼镜行业巨大的软肋和深深的疼痛。所以,今天的本土镜架公司已经到了拼创新、拼设计的阶段,我们不缺市场,不缺有品位的消费者,也不缺优秀的零售商,缺的就是创新设计。

调研中,针对行业中一部分人“眼镜是小行业,饿不死也吃不饱”的说法,贺总表示:“行业到处都在流传说某某眼镜老板搞房地产发财了,某某搞矿山发财了,搞得很多老板人心惶惶。确实有不少老板心不在眼镜行业了,有的交给老婆打理,有的交给下一代打理,自己跟风从事别的产业。我曾经也很困惑,后来专门发动本刊记者和行业部分人士搞了个调查,看看离开眼镜行业真正发了财的老板都是哪些人,结果令人吃惊:真正赚到大钱的并没有找到,在别的行业资金被套死的倒是发现不少。这些老板在人前都是绷着面子说好得很,其实满肚子苦水说不出来;现在从其他行业转回眼镜行业、认真做眼镜的倒发现有好几位,比如EFE品牌老板温州人金建新、深圳柏琪的陈炳谦、福州明视的陈雄伟等。还有很多零售商老板,在全国各地一二线市场拥有七八家、十来家眼镜店,年营业额达到1000多万或两千万不等,生活过得非常开心。因此,眼镜行业其实应该是幸福指数很高的行业。”

在上海,贺总与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蔡国源进行了深度沟通,并参加了海昌公司半年度晚宴。蔡国源总经理在祝酒辞中问员工:“我们能不能实现年增长40%的任务?”下面是雷声一样的回答:“能!”据了解,海昌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大关。几经波折的上市计划也有望尘埃落定。公司搬迁松江行政总部大楼的计划也可望在今年内完成。今年海昌品牌宣传投入接近2亿元,其中,重点打造的品牌“海俪恩”推广费用可能突破亿元大关。对于未来发展,蔡国源说,海昌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城镇化正在飞速发展中,有大量中小型眼镜店在这个层面,其产品消化能力惊人,海昌公司将在这个领域加大开拓力度。

调研中,贺总反复向行业人士表示:“我们坚持开门办刊的原则,充分倾听行业的声音,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与行业进行深度沟通。只有准确、清晰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才能真正体现本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海昌镜架丹阳
孔门十二时辰
李丹阳雕塑作品
李丹阳
凝望
丹阳眼镜,改变世界的“目光”
镜架材料:国外ECP怎么看
我是中国娃
从北方来到北方去,一个北方老板的虾苗情怀
你真的适合戴“无鼻托镜架” 吗?
眼镜与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