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的语境优化

2011-12-14宋文月

关键词:人际谈话言语

于 红,宋文月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江苏南京 210098)

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的语境优化

于 红,宋文月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江苏南京 210098)

作为一种演播室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形态,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传播语境存在着非自然性。为了减少镜头前人际传播的非自然因素、优化传播语境,首先要在传播角色上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联;其次要对传播内容进行针对性选择和有效控制;最后要注意传播手段运用的适应性和得体性。

电视谈话节目;人际传播;语境优化

谈话节目是“以两人或多人沟通交流的谈话方式为主,实现信息共享、观点共识、情感共鸣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1]314从信息在传播主体间的流向来看,电视谈话节目主要有两种传播形态:信息在主持人、嘉宾间进行流动的两向传播和信息在主持人、嘉宾、观众之间进行传递的多向传播。尽管这两种传播形态有所差异,但也存在共同之处,即都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注入了人际交流的因素,其本质特征都是在人际传播语境中实现大众传播的效果。不过,由于演播室人际传播语境的非自然性,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之间看似直接自然的人际传播,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相比,存在着某些特殊性。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围绕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实现信息的互换、观点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使人际传播的内容在大众传播的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传播,人际传播语境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从传播角色、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等3个方面探讨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语境优化的实施途径。

一、传播参与者的角色关联和定位

要减少电视谈话节目人际传播语境中的非自然因素、营造轻松自如的交流语境,首先必须明确人际传播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只有明确了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才能更好建构人际传播语境。这里主要谈谈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角色关联。有学者认为主持人承担着建构谈话场的责任,引导和协调参与者谈话,在节目中起着驾驭节目的灵魂作用[1]323。有学者把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看做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认为平等的话语环境可以使主人春风化雨,客人宾至如归[2]。也有人认为主持人是言语交流的主导者,而与之进行言语交流的节目参与者则是言语交流的主体,这层关系有点像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3]。以上不同的看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角色关联,笔者觉得可以从整体的节目流程和具体的言语交流两个层面来把握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角色关系。

1.有效的组织者——积极的参与者

从整个节目的流程来考察主持人和嘉宾的角色关联,两者是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关系。作为电视谈话节目人际传播过程的组织者,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节目进程的主导者。正如导游决定旅游路线和行程一样,主持人主导着整个人际传播的进程、节奏和方向。其次是话题走向的牵引者。在主持人和嘉宾进行话题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从切入话题、串联话题到结束话题,主持人始终是话题走向的牵引者和话题节奏的控制者。再次是嘉宾和观众之间的协调者。主持人在多向人际传播中,为嘉宾和观众等参与者牵线搭桥,实现信息有条不紊的多向传递。从以上诸方面来考察,主持人无疑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元素,其角色职能就是通过对节目进程的组织和节目现场的调度去创建良好的人际传播语境,使嘉宾和观众放松心态、积极参与到传播过程中,从而实现人际传播的两向或多向传播。

我们以《对话》访谈G 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的这期节目为例,分析主持人在人际传播中如何实现组织者角色。这期节目是典型的多向人际传播形态,人际传播活动在主持人陈伟鸿、主嘉宾李开复、4个辅嘉宾及现场观众之间展开。因为参与传播的人数多,很容易出现话题偏离和观点零乱等问题,但在主持人的有效调度和组织下,整期节目紧紧围绕“选择职场的考量标准、协调与原任公司的关系、在新公司寻找生长点”等3个主题展开,向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的视听享受。主持人在节目中设计了题板作答的方式,一来使嘉宾观点一目了然,便于观众把握;二来使嘉宾的回答紧扣节目主题,便于控制话题走向;此外,主持人通过题板上答案的对比,使不同的观点在嘉宾之间实现多向传递。整个过程呈现给受众的是嘉宾间观点的碰撞,而主持人在其中主要起穿针引线的组织作用,通过适时的点评和链接使得信息在嘉宾之间实现有序流动。

2.谦逊的倾听者——真诚的倾诉者

从具体言语交流的互动来考察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角色关联,两者是倾听者和倾诉者的关系。有些人把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言语互动理解为是简单的“我问你答”,主持人按照事先写好的提纲一一提问,嘉宾一一作答;也有人把两者的互动理解为“我说你听”,主持人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和嘉宾抢话说,把嘉宾冷落在旁。以上两种模式都忽略了嘉宾在言语交流中的作用,使交流过程模式化,很难实现真正的互动交流。理想的言语互动模式应该是主持人和嘉宾之间“我听你说”,这是因为电视谈话节目人际传播的目的是引导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受众去探寻嘉宾的情感世界、分享嘉宾的思想和观点。为了实现这样的传播目的,主持人应扮演谦逊的倾听者角色,力求给嘉宾营造一种“我在认真倾听,你可以畅所欲言”的传播语境,从而使嘉宾在宽松自在的传播语境中“愿意说、很想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

国内外很多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都是极具亲和力的倾听者。如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在节目中多以倾听者的姿态出现,而把谈话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嘉宾和观众去表达观点,他总是在倾听的过程中去寻找话题的延伸点,就着对方的谈话内容顺势提问。同样深受观众喜爱的奥普拉·温弗利,也是凭借真诚的亲和力为观众营造了轻松自如的传播语境,使演播室成为人们畅所欲言的平台。国内有些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也扮演着不错的倾听者角色,如《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凭借真诚的倾听魅力打动了很多受众。

二、传播内容的针对性选择和有效控制

为了创设自然流畅的电视谈话节目人际传播语境,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控制非常重要。这里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如何使选取的传播内容让嘉宾想要说和有话说、让观众想要听和有兴趣听;二是注意传播内容的有效控制,如何引导和控制话题在传播过程中的走向。

1.寻找嘉宾“想要说”和观众“想要听”的契合点

根据施拉姆的传播理论,传受双方语义场的重合对实现传播效果至关重要。在电视谈话节目传播内容的选择和确立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嘉宾语义场和现场观众及电视机前受众兴趣场之间的契合点。一方面要选择嘉宾熟悉的话题,另一方面要了解受众迫切关心的、或者心存疑惑的话题有哪些,尽量在嘉宾的言语兴奋点和受众的信息需求点之间寻找到契合点,以增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嘉宾愿意说、有话说,有效调动其在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不至于出现语境冷场;也可以使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这正是我想听的、想说的”的心理共鸣,从而使演播室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通过媒介的传播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比如《半边天》张越访谈李瑞英的那期节目,选取了“新闻联播幕后的故事”和“女主播的个人生活”两个话题,很好地考虑了嘉宾语义场和受众兴趣场之间的契合。一方面,选取的话题紧密结合嘉宾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嘉宾深有体会,当然是有话可说,也很有意愿去说;另一方面,考虑了受众的信息需求点,观众每天都在收看新闻,对新闻播音员存在诸多挑剔,比如播音员的服装总是没有什么变化等等,但对于播音背后的艰辛和规则却知之甚少。节目选取的话题针对了嘉宾的言语场,使得嘉宾有话可说;同时也使受众了解了新闻播音背后的故事,理解了播音员不为人所知的压力和责任,达到了信息沟通的大众传播效果。

2.传播内容的有效引导和控制

能否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传播内容在参与者之间的两向或多向传递,避免出现语境中断,这和传播过程中话题走向的有效控制密不可分。这要求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在嘉宾的谈话内容中寻找话题的转接点和延伸点,实现话题的自然转接,保证话题的有效调控。

首先,主持人要善于突破事先准备好的话题提纲,在倾听中捕捉嘉宾谈话内容中有趣的信息以活跃语境氛围;或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以丰富和拓展话题。

例1:

嘉宾:我觉得我不会对一个人进行恶意的攻击,但是我自己心里怎么想的,我会说出来,就比如说余秋雨,我小时候很喜欢他的文章,当然后来有一些事情,我也不是那么的欣赏……比如说我的确是不喜欢他的那个发型……

主持人:那一代人可能都没有对发型有这么大的关注,不像你,你这个头发,是不是都是设计过的,正好遮住半个眼睛。

嘉宾:我跟你说吧,我的头发可能都,今年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从来就没有梳过一次。

主持人:是吗?你可以做洗发水广告。

(《杨澜访谈录》——杨澜访谈韩寒)

这段对话之前,主持人和嘉宾主要就韩寒语言的叛逆风格和“韩白之争”进行了交流,由于话题内容不够轻松,人际交流的语境稍嫌沉闷。此时,嘉宾在谈话中谈到了对某个人物发型的看法,主持人立即捕捉到这个有趣话题并调侃了一下,活跃了现场的交流氛围,使得传播语境轻松了许多。

其次,主持人要善于对话题“承上启下”。有些嘉宾在交流过程中思维发散,会对话题进行展开,或陈述大量事实,或观点比较零散,这时要求主持人能及时“承上”,对嘉宾的谈话内容进行总结;同时也要善于“启下”,引导话题的走向。

例2:

嘉宾:(观众)关注你的新闻,你播报的内容为主,而你很多很多的细节,别的言谈举止不要影响你的传播的内容。……我就觉得,新闻主播应该是隐退自我的,就是其实你应该躲在幕后给大家解说画面,你出来的时候,你的服饰,你的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你的所有一切,也都是为你的稿件内容服务的,好像个人没有什么可说的,不太愿意跟别人说自己那一点儿家长里短的事,因为占用公用资源,我觉得应该把那些有效的信息给其他的人。我不太希望他因为有你的别的消息去影响你做新闻主播的时候那种权威感和公信力,这也是我们考评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你是觉得在其他的方面,如果开放的太多,个人色彩太强的话,可能会对工作本身反而有不好影响。

嘉宾:对对对……

(《半边天》——张越访谈李瑞英)

例3:

嘉宾:原来我是挺爱看话剧啊,但是后来我就发现,我们自从新闻频道开播以来,我们已经五六年了嘛,24小时滚动……我一到了那个吃饭的地方,或者是看电影的地方,我一看信号不好,我立刻就出门,我根本不敢在这里待,所以保利剧场我进去过两次……我就看了半场,我如坐针毡,我根本静不下去心。我是打振动,我怕影响别人,但是我一看怎么信号就一个格儿,有时候突然就没格儿了,我就怕人家要是领导万一打电话说现在新加一档节目,说这个不在服务区,不行,我说我还是出来吧。就这样,所以现在我就不怎么进剧院。

主持人:我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你们这种长期做直播,而且随时要备班的人的一个状态,实际上你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私人生活。

嘉宾:没有。

(《半边天》——张越访谈李瑞英)

例2中嘉宾的表达重点是为什么在播音工作中要弱化播音员的个人色彩,嘉宾谈的是个人的一些感受,比较零散。主持人简单精到的总结起到了很好的承上作用,同时也赢得嘉宾的共鸣,使得嘉宾连呼“对对对”。例3中嘉宾谈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主持人总结为“随时备班”的工作状态,并“启下”,引出播音员是没有绝对的私生活的这个疑问。以上两个例子中,主持人寥寥数语的总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很好地控制了话题的走向。同时,主持人对嘉宾谈话内容做出的这种积极反应,让嘉宾感到对方在认真地在听她诉说,和她进行交流,这就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嘉宾的表达欲望和交流兴趣。

三、传播手段运用的适应性和得体性

在演播室营造的人际传播环境中,传播主体借助的主要交流手段是言语,其次还有眼神、手势、服饰等非语言的传播手段。我们这里主要来看如何运用言语手段去建构电视谈话节目平等和谐的人际传播语境。正如俗语所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主持人在运用语言进行传播时要注意言语运用的适应性和得体性。

1.言语素材选择的适应性

如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电视谈话节目应该是“做什么样的节目用什么样的素材”,言语素材要贴合节目特定的风格。具体说来,言语素材应注意对栏目定位、谈话对象、目标受众的适应性。首先,主持人要依据节目定位和节目风格选择相适应的言语话题;其次,主持人除了展现自己的个性表达以外,还要考虑言语素材对交流对象个性特点的适应性,力求搭建传播双方的最佳交流平台;最后,要考虑电视机前的目标受众的接受水平和接受心理,选取的言语内容要满足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这才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最终目的。

例如,同样是采访G 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对话》和《鲁豫有约》由于栏目定位的不同,在言语主题和言语素材的选择上完全不同。《对话》定位于一种高端的精英谈话节目,受邀嘉宾多来自世界政要和行业领先、具有强势话语权的标志性人物。节目重在给受众提供高端的知识和新锐的观点。基于这样的节目定位,在对话李开复的这期节目中,言语主题和素材聚焦在职场生涯的诸多问题,旨在让受众通过嘉宾不同观点的碰撞进行理性的思考、获取有用的信息。《鲁豫有约》定位在“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重在通过嘉宾人生经历的分享和情感的交流,给观众以人性的思考。基于这样的节目定位,采访李开复时言语素材集中在顽皮的神童时代、传奇的留学生活、神秘的工作空间、幸福的家庭生活等几个方面。主持人重在通过挖掘李开复人生各阶段的趣闻轶事和生活细节,展现嘉宾的内心情感世界,让受众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

2.言语风格运用的得体性

正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电视谈话节目要做到“面对不同嘉宾采用不同的言语风格”,要注意言语运用对嘉宾身份和特点的适应性。主持人说出的话应依据不同谈话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等各方面的特点而有所差别,力求用最得体的话语为嘉宾与观众构建一个轻松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实现人际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例4:

主持人:在我们人生最精华的日子里,在我们的职场生涯当中,利益、情感、理想常常都会交织在一起,也衍生出形形色色的职场困惑。其实这些职场困惑说到底也就是这样的两个问题,我们究竟渴望得到一些什么?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失去一些什么?在今天的《对话》节目当中我们为大家请到的就是一位,因为选择和舍弃而闻名的职业经理人……

……

(《对话》——陈伟鸿对话李开复)

例5:

主持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为什么手机的耳机线很容易缠绕在一起。你有手机吗?没有是吧。没有正合适,正适合你研究。为什么这个手机线很容易缠绕在一起呢?

观众:因为它很长吧。

主持人:非常好,送她礼品。各种各样的果实,核桃,现在就可以吃。

……

主持人:姬十三是你的网名,是吧。

嘉宾:对,网名。

主持人:本名不愿意跟大家说,是吧。

嘉宾:对。

崔永元:本名是不是都网上通缉呢。

嘉宾:本名比较幼稚。

……(

《小崔说事》——科学松鼠会的故事)

例4是主持人在《对话》节目开始时的一段话,句式工整、表达严谨、用词规范,在言语风格上相对文气,有较多的书面语色彩。这种言语风格的选择与节目特点、嘉宾身份是密切相关的。此次节目的嘉宾李开复是商界名流,文化层次和素养都很高,而且该节目以知识群体为主要目标受众,这就决定了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具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例5是《小崔说事》中的两个话语片段,句式比较松散,多为短句,表达也很随意,多用口语化的词汇,中间还不乏主持人幽默的调侃。这种言语表达方式是适应《小崔说事》的节目特点做出的选择,因为节目的话题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社会事件,嘉宾也往往是生活中的普通民众,这就决定了主持人语言的平民化和口语化色彩相对浓厚一些。

综上所述,为了减少镜头前人际传播中的非自然因素,实现人际传播语境的最优化,一是要明确传播参与者的角色关联,确保传播参与者在传播语境创建中各司其职;二是要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和引导,保证传播过程的自然流畅;三是要注意言语风格运用的得体性,以促进传播语境的平等和谐。

[1]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毕一鸣.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M].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15.

[3]王群.说话节目主持人的言语地位[J].语言文字应用,1997(4):31-35.

C912.1

A

1671-4970(2011)02-0084-04

2011-04-21

于红(1973—),女,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主持传播、儿童媒介素养研究。

猜你喜欢

人际谈话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搞好人际『弱』关系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关于冬天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