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语言二元性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探究
2011-12-09曹人龙
曹人龙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1.引言
1.1 性别歧视的理解
西方国家的社交原则中有一条“女士优先(Ladies First)原则”,男士要为女士开门,让女士优先进入;男士要为女士搬好座位,让女士优先入座等。笔者认为这条原则只是西方国家中一种流于表面的社交礼貌原则而已,实质上由于历史、宗教、经济基础、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中西方国家都普遍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因此性别歧视性语言就在所难免的存在于社会语言中。
首先我们来看性别歧视(sexism)的定义。1)根据《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其定义是: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basedonsex;esp.:discriminationagainst women。(基于性别的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妇女的歧视。)2)“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the belief that women are weaker,less intelligent and less important than man。(对女性的性别偏见或歧视)”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性别歧视通常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是基于性别的偏见和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反映。这正如邓炎昌,刘润清所言“女性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属品。”[1]
1.2 二元性与性别歧视
二元性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为代表的的一种哲学学说,该学说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有两种相互独立、性质不一的物质和精神。广义的二元性指任何将宇宙万物一分为二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学说,如柏拉图区分“概念与事物”理论和康德区分“事物与现象”理论。这些理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将事物放在一分为二的对立性中来研究问题。
法国女作家西苏认为男女性别之间也存在着与以上理论中相一致的二元对立性。在男性社会中,男人与女人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性为主体,女性则是在这个主体以外突显男性价值的“他者”。
2.性别歧视语言二元性在范畴中的体现
2.1 范畴的概念
传统的范畴观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我们应该区分一个范畴的本质特征(essence)和它的偶然性(accidents),前者是指使一个个体成为某范畴的一员的基本属性,后者的存在与否则不能影响某实体是否为某范畴的成员。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的范畴观认为:范畴成员的所有特性具有二元性,也就是说一个特性在定义某范畴时与其他成员的特性存在相对性别或非对称性;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也就是说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地位的差别,不存在某种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好的现象。[2]
2.1 称呼范畴中的二元非对称性
称呼只是个人姓名的标记而已,每一个称呼都是相对独立而且平等的,不存在范畴学中的大小之分,但众所周知,西方女性婚前都是跟随父亲的姓,而婚后的称呼基本都是跟随着丈夫,换句话说:未婚女性用Miss冠以父姓,已婚的用Mrs.或Lady冠以丈夫的姓氏。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是没有地位的象征,称呼一般都是根据男性而来,出生前随父亲称为“氏”,嫁人后随丈夫称为“×氏”,后期有些地方女性被称为“×嫂子”、“×家的”等等。这种以丈夫的姓冠之于前的称呼形式,表明妇女在男性社会中的劣势地位,是一种典型的性别歧视。历史上却并没有哪位男人在结婚后跟随妻子的姓,这就反映出男女性别歧视语言在称呼中存在着二元非对称性。
下表中所示的称呼二元性则更加具体直观:
从这张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当称呼者为男性时,女性都有相应的称呼与之对应,这种对应的称呼都为中国人所接受,而当称呼者为女性时,却没有相应的称呼来称呼男性。例如:老师为男性时,我们可以称呼老师的爱人为师母,但当老师为女性时,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来称呼女性教师的爱人。这种称呼中的对立就是性别歧视语言二元非对称性的体现。
2.2 词序范畴的二元性。
H.Weil(1887)指出“思想彼此间的关系会明显影响句中词语顺序的安排”。分布标记指的是有无标记项词汇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带有性别标记的词语出现排序时也能体现出男女不公正待遇的情况。
按照亚里士多德范畴观的理解,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地位的差别,也就意味着成员之间无所谓称呼先后顺序之分。因此在词语的排列顺序上,不存在谁先谁后的差别,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排列顺序是可以变化的。但在众多词序排列上除了“ladies and gentleman”中是女性词汇排在前外,其余的绝大部分词语都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如:father and mother,husband and wife,Adam and Eve,man and woman等。中文中出现的“爷爷奶奶、郎才女貌、男左女右、兄弟姐妹”等也是带有男性标记性的词语出现在女性标记性词语之前。
以上词序如果顺序发生变化,实质意义表不会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人的理解,但让人觉得别扭,不符合人们正常的语言习惯,这就是人们内心强烈的男女二元对立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3 词汇范畴的二元性
中西方国家中在使用词汇时,都会体现出男性词语泛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在使用男性词语时会扩大该词语本身的范围,扩大到甚至包括女性意义的词汇范围,这就是男性词语的泛化使用。英语词汇往往以男性为中心,表示男性的词汇可表示男性或男女两性,而表示女性的词汇则只表示女性或女性的某一特征。典型的词汇有man和he,他们一般用代表男性的man和he(him,his)来泛指包括男女两性的“人”或“人类”。在表示第三人称单数时,用he表示,she自然隐退。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
Man is mortal.(以上见《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简化本)690)
If a person breaks the law,he will be punished.(王福祯等《英语惯用法词典》[M].北京。1995.287)
Nobody thought he would have to pay for his own ticket.(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2A.41)
相对应的,有些特指女性的词语逐渐被大众化了,女性词语的地位发生了转换而男性词却没有改变。(Schulz 1990:134)以“lady”为例。根据《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列举的词义解释:单词的第一个释义是:(corresponding to gentleman)woman belonging to the upper class who has good manners and claim to social position.[3]但在现代英语中“lady”作“woman”的委婉词使用可以泛指一切女性。这种泛化现象使“lady”一词在使用上可以成为“man”的对应词。这样使“lady”失去了原有的风采,从传统意义上的“贵妇、淑女”发展为普通女性,而“lady”的对应词“gentleman”却保持了原来的高贵和尊严。
3.性别歧视语言二元性在隐喻中的体现
3.1 隐喻的理解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的非正常现象;(2)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如果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2]
Lakoff等语言学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整体上是隐喻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们所形成的隐喻概念系统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影响人类的行为和语言。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或经验理解或经历。”[4]也就是说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概念间的联系是通过某种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人类的理解和经验中的某一概念来对应另一概念这一方式而建立的。
3.2 动物性概念隐喻的二元性
动物概念隐喻属于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所谓实体隐喻就是用实体的词语来表示抽象的概念。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方法、心理趋向、感情状态甚至活动或事件等都可以隐喻为实体,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域相叠加,将属于此概念的词语从各个角度来谈论彼概念,使之立体化、多维化、质感化。[4]
动物概念的隐喻性常常见于性别歧视性语言当中。形容男性的动物性词语一般含有褒义,目的是突出男性的强壮和伟岸等一切优秀的品质特征;而形容女性的动物性词语确含有贬义,说明女性的懦弱、胆怯、口罗嗦等劣质的品质特征。比如:
(1)she is a real dragon.(泼妇)
(2)Mary is a fish woman.(八婆、当众骂街的女人)
以上几个例子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动物性词语比喻暗示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例(1)当中,dragon在西方国家杯视为魔鬼的化身,它因为长翅膀、会喷火、吃人畜而受到人们的仇恨,尤其是当地英雄为了铲除龙而同归于尽时,人们更是将龙看做恶魔。用dragon来形容一个女性,其隐含意义为说明女性的蛮狠与泼辣;例(2)中,在西方,尤其是英美国家,由于河流、渔场众多,fish变得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人们对fish的态度不像东方人这么崇尚,而是厌恶,有众多短语可以说明鱼在西方国家并不受欢迎,比如: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 loose fish(道德败坏)等,这里用fish来形容Mary,其实就是将Mary比喻成遭人们厌恶,不受欢迎的女性。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动物概念用来比喻女性的弱点,如:as coward as chicken.(胆小如鼠);bat(贱妇,丑妇,妓女);mutton(放荡的女人,做少女打扮的老妇女,妓女),dog常用来形容丑妇,贱妇;cat则表示恶妇,可卑的女人等。
3.3 bachelor和spinster
我们先来看朗文词典对bachelor/spinster的解释。
Bachelor:an unmarried man(eligible bachelor=who is regarded as very suitable to chosen as a husband)
Spinster:(sometimes derogatory)an unmarried woman usually one who is no longer young and/or seems unlikely to marry。从这个解释中可以明显看出bachelor和spinster均指到了结婚年龄而未结婚的人,但是其所隐喻的内涵却不同。前者暗示着正派,独立和性自由,而后者却意味着丑陋,性冷淡和无能。当提及男士为bachelor时,听话者大都会觉得羡慕,因为在西方国家,未婚男士意味着魅力和自由,有更多性对象的选择,而提及女士为spinster时,听话者接受到的信号则为指人老珠黄、性格古怪、嫁不出去的老处女,带有明显的贬义情感。比如:
(1)Mary's husband is a real bachelor.
玛丽的丈夫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2)Mary is s real spinster.
玛丽是个老处女。
例1折射的深层次含义是Mary's husband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例2则说明Mary观念保守,性格古怪。
3.4 Professional
膨胀的男权意识来自整个人类社会对妇女义务的强行规范。西蒙·波娃(Beawvior Simone De)指出:人类社会通过强加给妇女两种义务来规范女人是女人,第一女人必须为男人生育子女;第二满足男人的性欲并照顾他的生活。[5]妇女的社会义务规范女人的人生轨迹,定义女人的自身价值,可是女人并不是天生,西蒙·波娃曾说过:“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是经济上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中所谓的‘女性’。”(西蒙·波娃1998)。Professional一词对理解所产生的二元不对称性正是以上观点的很好印证。
Professional一词本身是没有褒贬义之分的,牛津高阶英汉词典中解释的是:having or showing the skills or qualities of a professional person(具有专门知识或技能的)。而在在He is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中,两者的理解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的内涵意义指具有褒义的“从事医生、律师等受人尊敬的、经验丰富的职业”的男性,而后者则隐含贬义的“从事最为传统的娼妓行当或在性方面专业的”的女性。这种理解显然是社会重男轻女思想偏见所致。
4.结语
社会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语言反映的是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这种非对称的语言反映的是男女性别非对称的社会待遇,因此要从源头上真正消除这种性别歧视语言,就应该真正消除社会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通过社会观念等的改变使语言使用发生变化,从而真正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语言的角度解决或消除性别歧视现象。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80.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6.
[3]张西岭.论男尊女卑价值观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9):57.
[4]唐燕萍.试论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5]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