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2011-12-09王金屏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8期
关键词:胃部肠系膜平滑肌

王金屏

(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具有恶性的潜能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的肿瘤,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受病理学发展的限制,一度被误诊呈神经源性或平滑肌肿瘤[1]。近几年来,随着免疫学相关研究的开展,判定该病可能发于中胚层中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是有较少的结构蛋白表达的一些肿瘤,肌动蛋白呈局灶阳性或阴性,电镜中存在很少见的肌丝,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平滑肌肿瘤[2]。最常在胃部出现,占50%~60%,然后是小肠。我们抽取了我院过去一年间在我院就诊的GIST病例47例,分析其CT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病例中,男25例,女22例;患者年龄在25~79岁之间,平均48.3岁;具体表现为胃部肿瘤24例,小肠肿瘤14例,肠系膜肿瘤7例,大肠肿瘤2例;患者病程在2个月至4年不等,经CT平扫所有病例,经手术后做常规免疫及病理检查。

1.2 设备

CT扫描设备、相关数据处理设备。

2 结果

2.1 肿瘤形态和部位

本组47例病例均为单发性病例,其中,胃部肿瘤24例,小肠肿瘤14例,肠系膜肿瘤7例,大肠肿瘤2例;恶性GIST病例28例,CT表现为:肿瘤的直径5cm以上19例,瘤体内坏死5例,肿块边缘分叶状4例;良性19例,肿瘤直径在5cm以下,边界十分明显且清晰,密度相当均匀。

2.2 CT表现

扫描密度均匀者16例,中心呈低密度大小不等的坏死区者31例。在增强扫描强度后,肿瘤的不均匀性发生明显强化,具体表现为:实性部分出现明显强化现象,坏死区轻度强化,甚至有些不强化;动脉实质病灶部为出现明显强化现象,静脉期病灶出现持续性明显强化现象,但其中心坏死区没有强化。47例病例中有3例出现了肝转移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肝内病灶多发边缘强化。有2例出现脾转移现象,病灶部位有轻度强化。

2.3 免疫和病理学化验

镜检细胞主要呈现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其中,呈梭形有33例,呈上皮样9例,呈现混合性的细胞5例。免疫学检查结果为,肿瘤免疫检验显示,CD117均表现为阳性(+++)28例,CD34表现为阳性19例。病理学检测证实恶性31例,良性11例,交界性5例。

3 讨论

3.1 病理结果分析

有学者认为该病指具有恶性的潜能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的肿瘤,可基本分成神经分化型、平滑肌分化型、缺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为:免疫表达CD117,镜检细胞主要呈现上皮样和梭形细胞或混合型。该病最常发生于胃部,其次是小肠、结肠及肠系膜、食管。本组中有胃部肿瘤24例,小肠肿瘤14例,肠系膜肿瘤7例,大肠肿瘤2例;恶性GIST病例28例,CT表现为:肿瘤的直径5cm以上19例,瘤体内坏死5例,肿块边缘分叶状4例;良性19例,肿瘤直径在5cm以下,边界十分明显且清晰,密度相当均匀。

3.2 MSCT表现

MSCT可清晰检出病灶密度、部位、是否转移,并可对肿块的良恶性进行准确判断。肿瘤CT特征为:膨胀性生长;体积小时密度比较均匀,肿瘤较大时密度不是很均匀,并可见液化和坏死,可作为诊断恶性病例的依据[3]。

3.3 良恶性判断

从GIST被医学界提出后,关于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依据便成为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应该以细胞的异形性为基准,肿瘤的体积(肿瘤直径在5cm以上)、肿瘤内部出血、与周围组织的连接、肿瘤的转移和肿瘤内部出现坏死往往是CT判断肿瘤良、恶性的理论依据[4]。该组中有28例肿瘤,其直径在5cm以上的有14例,10例肿瘤内有坏死。边界不清有毛刺状者2例,肿瘤出现破裂出血现象2例。肿瘤分叶大多数为恶性,该组肿瘤中呈该状的病例有7例,病例检测显示其均为恶性肿瘤。另据报道称有些肿瘤很小,但却有转移趋势,故GIST用良恶性来加以区分并不恰当。

3.4 影像及鉴别诊断

在小肠和胃上发生的间质瘤大多数表现比较典型,易于临床诊断和确诊。CT是检查间质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且在临床上最为常用,既能确定肿瘤的部位、体积的大小、瘤内的具体情况,又可以对肿瘤的恶性程度作出有准确的判断。但是在诊断时必须与以下几种肿瘤进行有效区别: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上皮恶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等。上皮恶性肿瘤的CT检测结果多数呈不规则菜花样,胃肠壁增厚使其显现结节状或凸凹不平状,GI显示蠕动消失,胃肠壁僵硬,粘膜被破坏,进行直接内镜检查,随病理结果做认真分析。类癌的影像学表现虽然与其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其发病率较GIST要低很多。淋巴肉瘤的病灶部位明显且其症状表现较轻,常有侵润性,胃肠壁继续增厚,其粘膜出现粗大现象,GI检查存在胃肠的蠕动现象,临床研究发现的其他证据,对淋巴肉瘤或淋巴瘤的诊断有支持性。病灶部位处于直肠、食管、肠系膜、结肠的GIST在诊断上比较难。虽然GIST上述影像表现,且CT检查对GIST的检出率很高和手术之前定位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准确的定性诊断还必须要依赖病理和免疫学检验以及镜检。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能准确而且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大小、来源、结构、形态、供血情况,还可以初步对肿瘤良、恶性进行判断,尤其是某些恶性肿瘤,可显示病变范围,对其鉴别诊断、定性、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

[1]高伟民,胡连源.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7):575.

[2]王占宇,张燕群,李晓娟.16排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6):102-104.

[3]许守利,林祥涛.胃间质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149-502.

[4]张鑫,瞿丽萍,朱斌.胃肠道间质瘤的CT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9):621-623.

[5]张信华,何裕隆.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治和讨论[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08,2(4):317-319.

猜你喜欢

胃部肠系膜平滑肌
为什么坐过山车时胃部会发痒
胃部爱情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胸苷激酶1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