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粲若经传 继乎六籍——论《史记·五帝本纪》采纳《孟子》的学术史意义

2011-12-08李华

关键词:五帝尧舜司马迁

李华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粲若经传 继乎六籍
——论《史记·五帝本纪》采纳《孟子》的学术史意义

李华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五帝本纪》是《史记》首篇,也是司马迁极用力之文。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的史料选择中除了采用儒家的经典《尚书》,对《孟子》也尤其关注。在《孟子》尚未成为经书而处于辅经地位的汉初,司马迁对《孟子》中有关尧舜题材的采纳,具有不同寻常的学术意义,这不仅表达了司马迁对史料选择的审慎态度,也传达出司马迁对《孟子》的儒家学术经典地位的最早肯定。

《史记》;尧舜;《孟子》;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史记》的学术宗旨概括为“厥写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1](2504)。陈桐生的理解对我们了解《史记》颇有启发,即“从学术渊源对这两句话进行解读,就可以理解为《史记》有两大学术源头:一是王官学六经异传;二是诸子百家之学”[2](160)。尽管自班固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3](2070)之后,论文者多断章取义地认为司马迁对儒学和儒家学者不够重视,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司马迁不仅不排斥儒家文献,而且对在汉代尚处于辅经地位的《孟子》尤为重视。《史记》不仅多次提及孟子,在言语中也常体现出对孟子的推尊。最重要的是,作为《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对《孟子》也多有采纳。

《五帝本纪》是《史记》中最为司马迁重视的部分,同时也是被后世称誉最多的一章。明代学者陈仁锡评价说:“《五帝本纪》乃太史公所极用意之文,其叙次征诛、揖让、朝觑、会同、圣人经世大典,严整慎重,一切齐谐怪语之书,不能轻入,所以为史中之经。”[4]周先民也说:“细读该纪,通观全书,深感陈氏之评并非过誉,《五帝本纪》当之无愧。”[5](3)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迁最为重视、用力最勤的一章中,《孟子》与儒家的经典《尚书》一起,成为撰写五帝历史的主要取材来源。清人赵翼最先窥破此点,他在《陔余丛考》中指出:“《史记》多采《尚书》、《孟子》……等书,或全书其文,或摘叙其事。”[6](885)徐复观先生也认为司马迁的《五帝本纪》“除以《五帝德》《帝系姓》及《尚书》之《尧典》《舜典》《皋陶漠》等为骨干外,更采用《左传》者六。采用《国语》者三,采用《孟子》者七……”[5](207)在对距离当朝年代较为久远的史料选择中,司马迁审慎地选择各种较为确凿的史料。徐复观先生肯定了司马迁撰写历史的审慎态度,并认为这是了解史公、研读《史记》的第一要点。

对于司马迁为何在诸子之书中独选《孟子》,以及在《五帝本纪》中大量采用《孟子》的意义,前贤时修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然而,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对《孟子》相关史料的采纳,却有不容忽视的学术史意义和价值,这不仅表明了司马迁在选择史料上的审慎,同时也传达出其对《孟子》的儒家经典地位的肯定。

一、《史记·五帝本纪》对《孟子》尧舜题材的承袭

通过比较《史记·五帝本纪》与《孟子·万章》能够发现,司马迁关于尧、舜事迹的叙述,与《孟子》存在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表1 《史记》、《孟子》尧、舜事迹对照表

通过此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在叙述尧舜事迹上存在着对《孟子》的大量吸收和借鉴,不仅在遣词造句上二者几乎毫无差别,同时在结构安排、以及传达出的思想观点上,也与孟子一致。

《孟子》中记载了有关尧、舜的两个重大事件:其中之一,是对尧传位于舜过程的记录,这其中又包含了三个层次:孟子首先指出,尧传位于舜,是顺应天命的行为,舜取代尧而治天下,得到了天命的认可;其次,孟子记录了尧对舜的观察与培养,包括令自己的子女去辅助服侍舜、令舜耕作于田野之中,最终使得舜具备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再次,孟子记录了尧去世之后,舜准备让位于尧的儿子,然而朝觐者却始终追随舜而不追随尧的儿子,由此说明由舜接替尧已是人心所向。在这一传位的过程中,孟子的记载颇具系统性,孟子通过三层叙述一步步指出舜受位于尧,是顺应天命、圣意、民心的行为。另外孟子还着力宣扬了舜的个人品格,孟子提到舜的父亲、兄弟对待舜非常冷酷苛刻,几次欲置舜于死地,然而舜却重视父子之情和兄弟之义,并不因此而忌恨自己的亲人,依然孝顺父亲,亲近手足。孟子通过对舜受命于天和善待手足的记载,传达了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也塑造了一个政治、伦理层面的圣人。

再看《史记》中有关尧、舜,尤其是关于舜的记载,我们能发现两者在结构设置、层次安排上惊人的一致。司马迁也是分两件大事、五个层次来描写舜的受命过程并塑造舜在道德层面上的圣人形象。唯一与孟子有所出入的地方,是《史记》在叙述相关历史时,描写更加周详。例如在描述尧对舜的培养、舜渐渐成为民心所向的过程中,孟子仅言“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司马迁则详细描述了舜渐渐得到人们认可和归顺的整个过程:“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再如孟子并未提及尧之子的名字,司马迁则明确指出,尧之子为丹朱。在对舜的弟弟企图加害舜的描写中,司马迁更是增添了不少笔墨。可见,《史记》几乎完全照搬了《孟子》中的内容,而在细节上存在着某些增益。正如清人吴见思评价的那样:“《尧》、《舜》二纪,纯用《尚书》、《孟子》,略改字面,便是太史公之文。”[8](11)

然而,在《五帝本纪》中,司马迁体现出的并不仅仅是史料运用上的高度一致,他还对《孟子》通过尧舜所传达出的儒家思想有着完整的采纳。例如孟子指出,舜的受命是顺应了天命和民心的行为:“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这一叙述传达出的是儒家的天命思想。而《五帝本纪》也把“天与之”的观点忠实地继承了下来,称“(尧)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1](21)。另外,对于舜重视骨肉亲情的道德伦理意义,司马迁也毫无改动地承传了下来。

二、司马迁袭用《孟子》尧舜题材的学术根源

司马迁在尧、舜事迹的描述上,完全取材于《孟子》的做法,甚至引起了后世学者的非议。洪迈即在《容斋随笔》中指出:“孟子之书……唯记舜事多误……若司马迁《史记》、刘向《列女传》所载,盖相承而不察耳。”[9](366)

记载历史却不辨真伪的做法,的确应为史家所禁绝。而司马迁对史料的选择尤为苛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面对《孟子》中言之凿凿的内容,司马迁依然抱持怀疑态度。《孟子》中记载有“齐人伐燕”一事,孟子本人曾否认自己有过劝齐伐燕的行为,然而司马迁却把孟子“劝齐伐燕”一事载入了《史记·燕召公世家》:“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1](1251)从司马迁对尧舜题材的采纳来看,其对《孟子》不可谓不熟,然而,对于孟子本人极力否认的事情,司马迁并未偏信《孟子》,而是根据其掌握的资料和证据,进行了与孟子所言相反的记载。由此,司马迁对史料选取的审慎态度也可见一斑。

司马迁对待《孟子》中不同史料的不同处理方式值得关注:对于儒家传说时代中的人物的事迹,《史记》几乎完全照搬了孟子的观点;而对于孟子亲身经历的史实,司马迁却采取了怀疑的态度。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行为似乎很难解释。然而如果考虑到司马迁对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判定,这一疑惑便能迎刃而解。

司马迁是汉代最早推尊孟子的学者。赵翼认为“尊孟子亦自史迁始”[6](84)。赵恒也指出司马迁“推尊孟子之意至矣”[10](1430)。宋代黄震亦对司马迁推尊孟子给予极高评价:“形孟子之守道不变,与仲尼菜色陈蔡者同科。奇哉迁之文,卓哉迁之识欤!”[11](255)那么司马迁推尊孟子的原因何在呢?其实《史记》已给出了答案。《史记》将孟子与孔子并称,把孟子提升到仅次于孔子的地位,其原因在于孟子是绍继孔子的第一人:“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1](1803)赵恒解释说,太史公将孔孟并称,在于孟子的“师友渊源之出于孔子”、“立身行道之出于孔子”、“著书立言之出于孔子”、“困厄不遇之不异于孔子”[10](1430),尤其是孟子与孔子在学术渊源上的承传关系,即“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可见,在司马迁看来,孟子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孔子以来儒家正统思想的忠实继承。

孟子被视为接续孔子正传的儒家学者,而尧、舜又是儒家学说圣人谱系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身上承载了儒家最根本的政教观点和道德理想。因此,司马迁在记载尧舜事迹的时候,对《孟子》“相承而不察”式的完全采纳,不仅反映了司马迁对《孟子》中关于尧舜记载的认可,更重要的,这也是司马迁肯定孟子儒家学术正统地位的必然做法。因此,《五帝本纪》有关尧舜题材的描述独选《尚书》和《孟子》中尧舜题材的做法,有力地证明了司马迁对《孟子》在儒家经典传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最先正视,以及对《孟子》的儒家正统学术经典地位的肯定。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司马迁对孟子中所记载的上古历史会几乎不改一字的继承,而对孟子言之凿凿的“劝齐伐燕”一事反而持怀疑态度:在司马迁看来,《孟子》为儒家的学术经典,而非诸子典籍。孟子忠诚地记录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其所记载的尧舜事迹也自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具有与《尚书》同等程度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所以,司马迁能承载孟子对尧舜的记载而不改一词;而当孟子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时,孟子本身所具有的承传儒学的学术身份便因此而淡化,因而在《史记》中,孟子本人的亲身经历反而似乎没有孟子对儒家上古传说的记载更具可信性。

三、《五帝本纪》中尧舜题材绍继《孟子》的学术意义

由此可见,司马迁的《五帝本纪》采纳《孟子》中的尧舜题材,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评价的那样,是忽视历史真实性的不负责任之举,而是源于司马迁对《孟子》儒家学术正统地位的高度肯定。

《史记》中涉及孟子的部分不仅全为正面描写,而且还最早将孔孟并称,提升了孟子的地位。这些已引起了历代文人的重视,宋代黄震对司马迁推崇孟子的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太史公之传孟子,首举不言利之对,叹息以先之,然后为之传,而传自受业子思之外复无他语,惟详述一时富国强兵之流,与驺衍迂怪不可究诘以取重当时之说,形孟子之守道不变,与仲尼菜色陈蔡者同科。奇哉迁之文,卓哉迁之识欤!盖传申韩于老、庄之后者,所以讥老庄;而传淳于越于孟、荀之间者,所以长孟、荀也。”[11](255)明代柯维骐也说:“太史公《序传》虽举并论,然其传中所叙,推尊孟子与孔子同,而断其异于谈说之阿世取荣者。”[10](1436)

通过对《五帝本纪》中尧舜题材传承《孟子》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司马迁对孟子地位的推尊,不仅存在行之于语言的部分。其对《孟子》地位的更早认可,恰恰存在于其史料的选择和利用的过程中。作为一部史书,对史料的选择最能体现著者的用心,而《五帝本纪》又恰恰是司马迁用力最深的一个部分。在这一最能体现作者著述意图的篇章里,司马迁在尧、舜题材的选用上完全采纳《孟子》的材料和观点,把《孟子》与儒家的经典《尚书》置于同样的地位。司马迁的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他的对孟子其人其书学术地位的极高认可,在孟子学史上也是一次巨大的升格。

《孟子》的儒家经典地位之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是其在宋代升格为十三经之后。而在汉代,《孟子》只是被当做普通子书来看待,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但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已能发现,对孟子经学地位的最早肯定,实际上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史记·五帝本纪》对《孟子》的重视与应用。司马迁凿破鸿蒙,不仅最早将孟子与孔子并称,道出了二者之间的血脉关联,并且在其最为重视的《五帝本纪》中践行了这一观点,在其用力最深的尧舜事迹记载中,几乎全部采用了《孟子》。这一做法体现了司马迁对孟子接续孔学之学术价值的最高肯定。在孟子的经学地位尚未得到认可的汉代,司马迁通过《史记·五帝本纪》的取材,最早赋予了《孟子》比肩于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

司马迁的这一卓见之被学者认同,已是唐代。皮日休对《孟子》的评价即深得太史公之旨:“《孟子》之文粲若经传,继乎六籍,光乎百氏,真圣人之微旨也。”[12](111)这也再次证明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率先视《孟子》为经书的学术前瞻性。

[1] [汉]司马迁.史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 陈桐生.《史记》与诸子百家之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2005.

[4] [日]有井范平.补标史记评林(卷一)[M].台湾兰台书局影印本.

[5] 周先民.尽善尽美的理想帝王:读《史记·五帝本纪》[J].文学遗产.1995,(3).

[6] [清]赵翼.陔余从考[M].商务印书馆,1957.

[7] [清]焦循.孟子正义[M].中华书局,1987.

[8] [清]吴见思,李景星.史记论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 [宋]洪迈撰,夏祖尧,周洪武点校.容斋随笔[M].岳麓书社,2006.

[10] [日]泷州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 [宋]黄震.慈溪黄氏日钞·古今纪要[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2] [清]朱彝尊著,许维萍等点教.(点校补正)经义考[M].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Mencius’Contribution to Shih Chi

Li Hua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The history of Yao and Shun is the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Shih Chi.Si Maqian drew its materials from Confucian Classics and Mencius.While in Han Dynasty Mencius was unrelated to Confucian Classics.Si Maqian was the first people who upgraded Mencius to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Shih Chi;Yao and Shun;Mencius;Si Maqian

I206.2

A

1673-0429(2011)03-0054-05

2011-01-15

李华(198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

猜你喜欢

五帝尧舜司马迁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尧舜牡丹经销商借鸡生蛋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论五帝时代:中国特色之起源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