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一部农事翻译小说
——《穑者传》

2011-12-08强,孟

关键词:农学里斯农场

张 强,孟 丽

(西南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系, 云南 昆明650224)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国外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使得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业生产日趋衰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推广西学,宣传变法,并仿照西方对我国的工、农、商、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1890年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中指出:“今天下农桑不振”,为害“亦已甚矣”。“亟宜谋求改良之策”。[1]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译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人力薄,国家助之。比较则弃木苦而从良,鼓舞则用新而去旧,农业自盛。”[2]以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为手段,推进我国传统农业进行近代化变更,从而振兴农业,成为当时国人以求中国自强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1896年罗振玉和徐树兰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农业学术团体——农学会,并创办会刊《农学报》,主要致力于翻译了国外近代农学著作和近代农业论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农学中关于农业原理、土壤肥料、农具、水利、蚕桑、畜牧、农经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在清末中国引进西方农学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这份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传统农业变革的农学报刊上,出现了一部以农事为主的翻译小说《穑者传》。原著法国麦尔香,译者朱树人。于《农学报》第5期始载,至第143期止,共十卷。鉴于清末小说翻译界所流行“豪杰译”,即译者关注作品内容和社会意义,对于原作内容多加删改和转译,致使今天研究者无法寻觅其原作真实面貌。故而本文以译本出发,挖掘并阐释该书独特的文本内涵和社会作用。《穑者传》以伯尔和麻里斯父子两代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伯尔家族阿藏格农场从始创到逐步兴旺发达的整个过程。除敷衍情节、塑造人物外,译者还直接将西方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理念融会其中,进而为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服务。具体表现讲求科学种植、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和推行健康生活方式三个方面。

一、讲求科学种植

(一)强调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大作用

西方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随着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使用,极大促进了西方农业的发展。对此,当时国人也开始有所了解。如孙中山曾指出,从事农业生产必须“考土性之所宜,别土质之美劣”,“倘若明其理法,则能反硗土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此农家之地学、化学也”。[3]改良派官僚张之洞也指出“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他分析说“昔之农患惰,今之农患拙。惰则人有遗力,所遗者一二,拙则地有遗利,所遗者七八。欲尽地利,必自讲化学始。……养土膏,辨谷种,储肥料,留水泽,引阳光,无一不需化学。”[4]张之洞通过“惰”与“拙”两种不同的务农态度,剖析了中国传统农业之弊不在于农人之“惰”,而在于缺乏科技知识的“拙”,不能地尽其利,从而造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缓慢。《穑者传》中,伯尔家族阿藏格农场之所以能够繁荣兴旺,其基本原因就在于农场主伯尔善于运用科学知识,改良农场土质和种植方法,才使农场焕发勃勃生机。

阿藏格农场原本是一个兼有土石堆砌、荆棘杂生的“磽确地”和芦荻丛生的沼泽之地(原文称“沮洳”,即水停蓄不溜之地也。笔者注)。初来乍到,伯尔首先采用:“深耕而厚粪”之法,在农场中种下“番薯和白菜籽,其余则且锄之数过,使土松散,令得吸空气中生物之料也”。对于硗确地,“将畜数头,而徐俟其后”[5]并垦殖种杂树。而对于沮洳:“设管于地,令水流出……于草场最洼处,凿一池。”[5]此池下“有活塞,水溢则起之,使入大河。是时,于草坡高处,获一泉源,水停蓄不得出,伯尔则导之使流,更多为引水沟,俾得径入蓄水池。遇夏干旱时,又可引以灌溉。工既竣,伯尔命米赛尔收聚道旁及沟中之泥,和以木灰与石灰,搅令匀细,撒于草地上,自是芦苇不生而美草苗矣。伯尔又种水草于引水沟中,而纳鱼数头于蓄水池,如鳝鱼、鲤鱼、大头鱼之类,数年后,孳生繁衍,除供膳外,尚可售以获利……蓄水池得泉水引灌,清冽异常。每当夏日炎嚣,农功粗毕。伯尔教两儿以泅水术,两儿甚乐之”。[6]

引起肺部感染而造成肺炎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肺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也有部分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也有增多趋势。

作为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农民而言,其文化程度和思想都较为落后与保守。若要推行农业技术化改造,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对此,译者重点介绍了农业学堂和农业学会两种途径。

由于污泥取自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活性污泥刚开始需要对制浆造纸废水有一定的适应期,所以刚启动时,在培养好的污泥中加入混凝-加核絮凝组合工艺处理后废水,将其配成浓度为20%的水样。条件不变继续培养污泥,然后隔天加入废水,依次配制成40%、60%、80%、100%,使污泥逐渐适应该麦草浆废水,依GB/T 11914—1989中的方法测定废水CODCr,计算其去除率。

麻里斯考虑到:“我等散处乡间,即有所需,为数量多,大抵委托经纪转向商家订购。而商家不尽可恃,往往以质薄力弱之肥料,混售图利。我等知其伪也,欲加试验,又苦烦费,辄废然而返。此无它,势孤力散之故耳。”故与邻人商议,欲筹建农业公司。“设农业公司,与会者岁输佛朗一枚,以助公费。会中共需肥料若干,并请公司代向信义商家订购,为数既多,其价自廉,又省经纪之费,又得化学师查验优劣,其利不已多乎?且不独肥料也,即一切种子器具,亦从此例。”此项倡议得到农人支持,后成立巴尔维尔之农业公司,伯尔任会长,采办之物,皆“省百之十五”;同时对于那些肥田要品,如氮气、磷钾等物,其使用更得到专业人士的直接指导和帮助[15]。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的土地较为分散,以及农民的资金、技术等方面匮乏,这些因素都会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麻里斯筹建农业公司具有一定农村合作社的性质,加强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意识,既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又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直至今天,在很多国家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仍十分注意发挥农村各类合作社的作用。

译者朱树人在书中尽其可能地对法国境内南北各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生长习性,以及法国养蚕史、制酒(包括葡萄酒、果酒、啤酒)、榨油和制糖等农作物加工工艺进行介绍描述,读者可以将此书看作一部详细的法国农业百科全书。表现了译者专意向国人引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藉此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提升和农业发展。

(二)重视农学教育

与此同时,伯尔利用化学知识改造农场土质:“一日伯尔入城售麦,购泥土数罐,载而归。罐上用字为号。……伯尔从车房中取出白色之物,携入田中,撒成数堆。”伯尔曾使人考验土性,“后知我地黏土太多,欲有以善之,非补其缺不可。我所撒之各堆,其名曰马而纳(泥土不外三质:黏土、灰、砂是也。土之兼具此三质者,即名马而纳,亦有偏胜之一质焉)。水冻时,此物即成细粉,春季则锄而纳于地中,来岁之收获必丰矣”[7]。经过一番整治,三月后,阿藏格“耳目一新。庭院清洁无粪秽,垣壁皆重圬,气象可爱。”[8]其田,“粪壅肥美,修治精洁,故收获倍丰。其所养牲畜,选种既精,喂饲亦合法,故乳多而肉美”[9],俨然一富饶兴旺之地。

译者朱树人借书中人物及尔满强调:“今日者,艺学大进之世也。农人无学问,何以释疑难而去故见?何以尽天时地利之宜?村夫一知半解,便沾沾自喜,亦知物理之繁变,无有过于农业。”[10]强调进行农业生产,除了个人的勤劳努力外,讲究科学种植才是更重要的丰收之道。而注重学习科学知识,正是伯尔父子的共同特点。“(伯尔)入农学堂……于农学早得门径,又在塾中研究一切,所学益进。凡分畦播种割刈,收获诸术,悉精之。而农器一项,尤所注意,不独谙其用法,且能抉其弊而变通之。课余之暇,一意读书,凡书楼中所有之书,无一不再三读。及三年大考,伯尔之学,超同学数倍。”[11]同时,伯尔更加重视对其子麻尔斯的培养。麻里斯自小学毕业后,跟随恩师诺爱耳先生处肄习格致、化学及动植物学。十五岁,就读于农业试验学校:“此等学校乃一千八百七十五年所创,专取中等农户子弟入学肄业,其中课程平分工作、读书两节,均匀合度,使心与身无偏劳之病。”[10]麻里斯“深明学问无穷之理,听塾师讲解,必虚心领受,无怠容。”学习“如史记、地理、算学、绘图、寻常律例、财理学以及种植、畜牧、气候、物理、格致、化学、经理田务学,皆分日肄业。颇称精密。”[10]

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加入农学会也是学习交流农业经验的重要途径。1895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即公车上书中,就曾提及西方农学会的巨大作用:“外国讲求树艺,城邑聚落皆有农学会。察土质、辨物宜,入会则自百谷、花木、果蔬、牛羊牧畜,皆比其优劣,而旌其异等。”[12]伯尔在朋友的劝说下参加了农业学会,在会中,“凡农务中新获一物,新创一法,会中必讨论而详究之”,农学会加强了农人间经验交流与学习,故伯尔每遇会期,未尝不往。“会中人皆知伯尔精于农者,遇有疑难,辄就商榷。伯尔自此遂得遍阅各种书籍报章,苟有新法,无不知者”[13]。麻里斯就读农学实验学校时,时至五月,邑中举行农业赛会,校长挈麻里斯同往,“麻里斯终日在会场流览,听考验官及牧人之评论,默识于心,引为己益”[10]。伯尔父子在农会中增长见识,学习知识,同时也将自己的经验传播出去,更好地实现农场经营的科学化和技术化。

ITO/HAT-CN(5 nm)/TAPC(45 nm)/TCTA:FIrpic(15%,15 nm)/B3PyPPM(X nm)/B3PyPPM:Cs(15%,10 nm)/Al;

二、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一)经营方式多样化

译者不单着意于农场经营的新法实践,同时还极力渲染务农之乐,即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主人公伯尔本是铁匠之子,其父意欲以己业授予伯尔,然伯尔年少身体衰弱,于是寄居乡间,在那里恢复健康并热爱上务农,后留在大田主及尔满家做了农务农管。及壮“体壮气充,美须髯,善诙谐。鼻巨齿莹,目奕奕有神”[11],身体状况和精神气质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上学归来的麻里斯不顾课业辛苦,回到农场,便立刻参与家中劳作:“儿近日读书,颇劳神。今得舒畅筋骨,呼吸清气,正可怡养天机,且儿在田中见菜花豆荚等物,心目俱爽。若令我一日袖手而坐,必病矣”[14]。麻里斯虽然年少,但绝无懒惰之心,呈现出一派健康的生命活力。

(二)风险意识加强

(3)Glenn Selig was in Kabul on business related to his Florida public relations firm when he became one of at least 22 people killed during a 14-hour attack that began Saturday night and stretched into Sunday,his company reported in a statement.

《穑者传》中还强调农业生产中保险业的重要性。伯尔开辟阿藏格农场不久,即向保险行为其房屋保火险,为蔬菜保雹险。这一举动遭到邑人不解和嘲笑:“而钱得毋太多与?”[7]此后不久,忽遭暴雨,致使麦田受灾,颗粒无收。全镇仅伯尔和及尔满两家为麦田入了保险,由保险行补偿其损失。对此,以前对伯尔参加保险表示不解的农人也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中同样存在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故“凡人以有识为要,君能防患于未然,则善矣。”这样的经历也使伯尔更加坚定入保险的信心:“我则明年仍须续保,不敢蹈无恒之弊也。”[6]

(三)创立农业公司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涉及到西方农业生产中的机械作业:小麦收割季节,伯尔旋雇打麦者,用机器打之(西俗收获时,有拖机器游行各处专为人打麦者,原文注),节省较大人力。用科学方法进行反季节蔬菜水果种植:“查尔士习于速成果蔬之术,故及尔满家于复活节内已得蛇果、青豆、豌豆等物。麻里斯戏效之,蔬果皆怒生。”“麻里斯取牛羊猪鸡等粪,分别收存,随宜培壅。其所用玻璃幔,必察验寒暑表热度,以时开闭。或遇骤寒骤雨,恒中夜而起,细意防护”[9],培育出的反季节蔬果获得农业赛会银牌。

三、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阿藏格农场的经营方式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其农业生常不但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商业目的。如卷八麻里斯洞悉商业利润远大于农业收入:“农人能自将动植物产,制造成货,而后售之,较之未经制造者,获利可三倍”。于是借用农场中石矿窟穴凉爽通风,“可窖藏乳饼,令益纯良。遂以试制乳饼”。然而最初制作的乳饼味道虽然不错,但口感不纯正。经过长达半年的不断实验,“一日麻里斯忽得一法,取牛乳和山羊乳百分之五以制作乳饼”,受到全家及乡人交口称赞。麻里斯携之前往县城各食品行与食品商处推销品尝,几日后,即有商人前来定购乳饼,每枚价五十生丁。乳饼制作的主要原料为农场自产牛乳,在此之前,牛乳除自家食用外,皆由伯尔之妻马里脱加工为乳油。然“一里脱耳牛乳,所制乳饼,除乳浆不计外,可得二十五生丁,若制乳油,仅得十二生丁。”获利如此悬殊,伯尔全家遂放弃乳油生产,扩大厂房,增加乳饼制作产量。后一巴黎食品客商,在旅店食用阿藏格乳饼,甚称赞之,于是亲自来到阿藏格。要求垄断阿藏格乳饼在巴黎的专卖权,并将价格升至七十五生丁,且运费由客商自理。如此一来,利润翻长一倍。农场产品有了销路,麻里斯请“如儿为草定商标,中绘阿藏格田庄图,风景宛然。边书巴尔维尔伯尔氏阿藏格田庄字样。”请巴黎食品商携至巴黎,“付之石印,随用随印”,起到“既绝假冒,又饰外观”的作用[14]。从此事中可以看到农场第二代经营人麻里斯不仅有着极高的加工改良农副产品的能力,同时也极其注重产品的营销观念,对农场产业多样化经营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作者还以伯尔与其兄长爱颠一家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爱颠在巴黎为人襄理商务,“每日八句钟进肆,七句钟回家。进肆之前,尚须襄理家务,薪水之役,事事躬亲。日间如照料儿女伴送进馆,及吹爨等事,皆内子一人任之。入夜则为儿女清理衣服,恒至中夜而睡……兄念儿女渐长,培植之费,日以浩繁,草草劳人,不知何时得了。”[9]城市生活艰辛无比,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困窘和日常劳作的繁忙,更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自朝至暮,衍闭室中,光气不足。一日不得休息,因之体气不佳,极羡马尔脱居乡之美。”[16]故爱颠感慨道“往往使世人恒情,都愿入大城市谋生。即先父在时,亦颇以兄之在巴黎为是,弟之业农为非。及今思之,弟实有先见之明,曷胜艳羡!使兄今日为农夫,虽所入之款,仅得其半,尽可支持门户,而气体当益健旺矣。窃念兄在肆中,薪水颇丰,然尚自悔其失计。彼世之劳而鲜获者,不知当作何等想耶”。[17]

城市生活更使爱颠痛失爱子如儿。如儿自小身体极弱,常患眼花,遇寒即咳。“医者谓须加意调养,不可用功。宜在乡间居住”[9]。暑假即由其母携至阿藏格生活。二月后,“居乡日久,饱受日光空气,且多运动,故体气遂佳,神采焕发。阿藏格之游,胜千百服补身剂矣。其幼子(即如儿)尤觉改观。初至时,饥不能食,倦不能睡。至是,则食量如老餮,渴睡如醉汉,深以归家为苦,恐病势复至也”[16]。然“如儿自归(巴黎)后,病体尩羸,百药不效,医者谓非得乡间清气,恐不能瘳。伯尔知之,遂招致阿藏格”[10],协助麻里斯经营农场会计之事,六年后如儿病逝。其父曰:“此子生长城市,遂促天年,可悲也。凡肺弱之人,当习劳动,游清旷,食品宜精约如田舍翁。今乃闭之于嚣尘湫隘之中,虽壮健之人,尤不免血气衰竭之症,况气体素弱者乎?……幸居是乡,已延六年之寿。脱令生长田间,何至遽夭耶。”[10]故译者在前言中写道:“天下至劳苦之事,莫如农。然唯农可无求于人,而得人世所不能得之乐。”[11]农村中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强身健体的劳作方式和温暖朴实的家庭关系,自然成就了一种符合现代养生观念的生活方式。

由于长江来水夹江、河口回流影响以及引河河口下游凸嘴促淤作用而造成的严重淤积,引进江水中的夹江沿内河河道逐渐沉淤,河床受水流的冲刷等,都对水流有影响。因此,要定期测流校验流量公式,确保引流量的准确无误。闸门开高频繁调节易造成启闭机刹车加速磨损,运值人员应加强巡查,确保启闭机安全运行。水位计能否准确测量水位关系自动控制系统能否安全可靠的运用,应定期检校水位计工作情况、数据传输情况,保证测量准确、传输可靠。

四、集丰富性、科学性、宣传性与文学性于一体

译者朱树人为呼应晚清改良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背景,于一部文学作品中,几乎囊括了晚清科教兴农思想的全部内容。举凡农业技术知识、机械化生产、农副产品经营、农学教育以及农会制度等等农业发展思想和路径均在小说中得以体现,构成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农业改革方案。书中很多具体措施均具备科学性的特点,在今天看来,同样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规律。伯尔妻子马尔脱生产乳饼过程中,十分讲求乳饼成分配比,厂房通风干燥等苛刻条件即是一例。这样一部立足现实、关注农业的翻译小说,在当时农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穑者传》在《农学报》连载结束后,很快即由文明书局出版单行本,《无锡白话报》和《北直农话报》连载了改名为《阿藏格》的白话改编本,1909年广州出版的半月刊《砭群丛刊》上出现了《穑者传》的仿作《中国穑者传》。无论是当时的译者还是读者而言,都将这部小说看作是农学教育之器,如作为中国第一所高等农业专门学校的校办刊物《北直农话报》,刊载此部小说,乃是看中了其作为“振兴农业的一个方法。”[18]文明书局出版的单行本《穑者传》,封面上标有“教育小说”字样,《中国穑者传》的广告词中写着“中国穑者传,则诱掖农业之进步。”[19]由此可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推广农业知识的小说,《穑者传》在晚清农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与此同时,译者朱树人借助小说的方式传达农业知识,这在小说翻译史和西学传播史上均属首例。朱树人曾是南洋公学师范班学生,并担任学长。其间曾参与南洋公学《蒙学课本》的编辑写作。朱树人声明《蒙学课本》乃:“师西人用稗说体编小学书之例”[20],各种知识多以父子间自然生发的对话叙述,生动活泼地予以介绍,这种写作方式被朱树人称为“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传达知识,不仅使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小说《穑者传》主要以伯尔与麻里斯父子为中心,以伯尔一家与兄长爱颠家族以及好友及尔满家族之间的日常交往和生活琐事为主要情节,文中尤以麻里斯与及尔满之女须若纳青梅竹马,互相爱慕之情、爱颠丧子之悲、女仆若奈脱与子分散十数年后再次重逢之喜等丰富的情节展示了法国农村生活的喜怒哀乐,在丰富的故事情节中羼入业改革思路,这样的传播方式给中国读者较强的阅读兴趣和体验,增强了文本可读性和宣传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

[2]陈绍闻.中国近代经济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62.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

[4]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489.

[5]朱树人.穑者传(卷一)[J].农学报,1897,(7).

[6]朱树人.穑者传(卷三)[J].农学报,1898,(38).

[7]朱树人.穑者传(卷二)[J].农学报,1897,(9).

[8]朱树人.穑者传(卷二)[J].农学报,1897,(8).

[9]朱树人.穑者传(卷五)[J].农学报,1900,(104).

[10]朱树人.穑者传(卷七)[J].农学报,1901,(142).

[11]朱树人.穑者传(卷一)[J].农学报,1897,(5).

[12]陈绍闻.中国近代经济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62.

[13]朱树人.穑者传(卷四)[J].农学报,1900,(103).

[14]朱树人.穑者传(卷八)[J].农学报,1901,(142).

[15]朱树人.穑者传(卷十)[J].农学报,1901,(143).

[16]朱树人.穑者传(卷六)[J].农学报,1900,(124).

[17]朱树人.穑者传(卷五)[J].农学报,1900,(113).

[18]屏西演绎,铭九点评.阿藏格引言[J].北直农话报,1905,(2).

[19]砭群丛刊广告,1909,(1).

[20]夏晓虹.《蒙学课本》中的旧学新知[J].清华大学学报,2009,24(4):39-54.

猜你喜欢

农学里斯农场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农场假期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农场
一号农场
假如有一天,编辑把外星人“绑架”了
丰收的农场
一条流浪狗的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