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香蕉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1-12-08俞艳春黄家雄陈于福王美存张金云何晓莹
俞艳春,黄家雄,陈于福,王美存,张金云,何晓莹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 保山 678025)
香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水果之一,在水果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香蕉以其营养丰富、芳香美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全球鲜果消费量最多和贸易量最大的水果。在非洲、中美洲、大洋洲部分贫穷国家,香蕉具有替代粮食作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之后的第4大粮食作物。在中国,香蕉是排在苹果、梨和柑桔之后的第4大水果,香蕉产业已成为中国南亚热带地区的农业支柱性产业,在热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云南是香蕉的原产地之一,香蕉栽培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栽培经验和技术。云南省规模性香蕉商品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云南香蕉产业经历了8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期、80年代末的徘徊期、90年代末的全面持续发展期。2000年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云南香蕉产业进入了面积趋于稳定、产量持续增长、品质逐渐提高、效益不断增加的发展新阶段。目前,香蕉已成为云南省最主要的果种,在全省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统计的数据,2009年全国香蕉栽培面积34.9万hm2,产量 901.04万t,单产25817.8 kg/hm2,产值164.61亿元;云南香蕉栽培面积5.8万hm2,产量115.60万t,单产19931.0 kg/hm2,产值21.36亿元。
1 云南香蕉产业现状
1.1 产业概况
云南香蕉种植历史悠久,全省14个地、州(市)的67个县都有香蕉种植,香蕉主产区集中分布在红河流域的河口、新平、元江、金平、屏边;怒江流域的隆阳区、盈江、梁河、潞西、瑞丽、陇川以及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地区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香蕉在云南热带水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第1位。云南香蕉不仅畅销省内,还远销北京、上海、陕西、四川、重庆等省(区)。
1.2 产业化程度
云南香蕉生产多以“一家一户”的种植形式为主,种植规模小且分散,平均面积多为0.5~1.2 hm2,很少有超过6.6 hm2的种植规模;再加上地形地貌以及经营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香蕉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导致云南香蕉总体产量低,外观及内在品质差,多数产品只能在低端市场上销售,难以体现出云南香蕉的品质优势。
1.3 主要栽培品种
云南香蕉业已基本上实现了良种化,生产上使用的种苗90%都是组培苗,品种主要有从国外引进的巴西蕉、威廉姆斯、泰蕉、韩蕉等,其中巴西蕉、威廉姆斯2个品种占种植品种的80%以上。由于香蕉苗从试管移植到苗圃假植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规范和操作不当等问题,导致一些出圃的香蕉组培苗往往带有叶斑病、束顶病等危险性病害,降低了种苗的质量。
1.4 品质特征
云南具有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香蕉优良品质的形成,所生产的香蕉具有芳香味浓郁、内含物丰富、口感更细腻爽滑等特点,在高端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由于一些地区香蕉种植产业化程度低,无法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栽培,没有发挥出云南香蕉品质优良的潜力。
1.5 区位及气候
云南省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可以种植香蕉的省份,香蕉产品可直接与西部相对接,相比国内其他产蕉区,占有区位优势。此外,云南植蕉区远离城市,人口较少,空气清新,无污染源,加上特殊地形形成的避风、无寒害的小立地环境,为生产无公害香蕉和有机香蕉以及进行“周年种植”都创造了优良、安全的环境条件,是华南等产蕉区所无法比拟的。
1.6 劳动力成本
香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云南香蕉产区大多分布在边疆及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农民人均年收入低于广东等沿海产蕉区,一般劳动力日工资在35元左右,远远低于广东、海南等香蕉产区,发展香蕉生产具有劳力成本低的优势。
1.7 先进技术的使用
云南香蕉植区先进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在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景洪、河口、勐腊、元江、耿马等地区基本实现了香蕉组培苗的应用、套袋栽培、喷灌、合理疏果、无损伤采收等先进技术,在产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很少采用套袋、喷灌及无损伤采收等先进技术。但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云南省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栽培技术,如在降雨量丰富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采用高畦深沟的种植方式,在元江及怒江流域等降雨量少的干热区则采用开沟种植的方式;根据当地的作物结构,怒江流域的香蕉植区还创造了香蕉+咖啡、香蕉+玉米、香蕉+豆类、香蕉+金福菇、香蕉+花生、香蕉+辣椒、香蕉+咖啡+黄豆、香蕉+咖啡+绿肥等间套种的立体农业模式。
1.8 主要病虫害
云南香蕉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有束顶病、花叶心腐病、叶斑病、香蕉象甲等,目前这些病虫害未对生产造成大的影响,生产上主要以预防为主。
1.9 茎杆等废弃物的利的情况
目前,香蕉是农民种植香蕉收获的唯一果实,大量的香蕉茎杆资源作为废弃物,全部被丢弃于田间地头,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并且全部依赖人工清理,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
1.10 市场销售
大多数云南香蕉产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没有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并且市场没有配备信息收集与传递设施,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落后,导致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滞后,流通渠道不顺畅。香蕉生产始终存在盲目性和卖蕉难的问题。
1.11 采收贮运
云南省是山区农业大省,其中山区占94%,坝区仅占6%。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长期以来香蕉采收大都靠肩背马驮,虽然背篼和驮架上有用海绵或毡子垫护包裹,但仍难免造成香蕉果实机械损伤,降低品质,影响色泽,降低商品价值。此外,果品贮藏冷库和气调贮藏库较少,香蕉贮藏和远销困难。
2 云南香蕉产业的发展趋势
2.1 产业发展规模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香蕉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销售价格稳中有升。云南香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和产量逐年提高,在全省14个地、州(市)的67个县都有香蕉种植。主产区集中分布在红河流域的河口、新平、元江、金平、屏边;怒江流域的隆阳区、盈江、梁河、潞西、瑞丽、陇川以及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地区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逐步形成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另外,在滇北金沙江河谷的永仁、元谋、华坪也有种植。香蕉产业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生产技术标准化
过去云南香蕉生产存在重种植轻管理、重产量轻品质等问题。通过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有效促进了云南香蕉生产技术的标准化。目前,云南香蕉产业基本实现了种植品种的良种化(主栽威廉斯和巴西蕉)和工厂化育苗与组培苗种植,推广应用香蕉标准化水肥共施、保护性耕作、抗寒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无伤采收与采后贮运加工等高产、优质关键技术,提高了香蕉的单产和总产,提升了云南香蕉的品质和信誉。
2.3 经营模式化
云南香蕉生产从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开始向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的亲戚朋友合伙、职工集资、股份制合作经营等多种模式转变。组织成立香蕉协会,形成产销集团,吸收一批加工、流通企业和种植、购销大户到协会中来,并通过协会协助政府搞好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协调会员间的关系。同时强化协会的功能,协调好学术交流、信息服务、科研协作、生产服务、产后处理、运输加工、产品销售等各方面的关系,在会员之间组建多个香蕉产销集团,增强香蕉的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政府支持大力发展香蕉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云南香蕉生产产业化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化蕉园,把成千上万分散生产与经营的蕉园联结成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基地。
2.4 销售市场化、制度化
受香蕉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产业链长、周年生产上市等优势的带动和促进,在香蕉生产较为集中的市(县)、乡(镇),香蕉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充足,并涌现出了一批在其它农业领域很难见到的香蕉经销专业户和与其紧密联系配合的专业营销队伍。目前云南省正在建立健全这些产业组织,主要包括行业协会、营销组织、农民合作社、企业产销合作联盟等,其主要工作是收集与反馈国内外香蕉生产及市场信息,指导香蕉生产,开拓市场,提高云南省香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流通与营销是香蕉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脉络,是变产品为经济的必经环节。香蕉不耐贮藏,应由有关部门和专业协会牵头继续保持畅通的流通渠道,建立和完善运输销售、加工贮藏体系和网络,组织有序营销,使产出的香蕉尽快运往市场和售出,从而转化成人们的生活物资和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应在香蕉产区建立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另一方面,建立销地市场,实行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的互认,不合格产品召回、理赔制度;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销售到生产各环节的追踪,层层把好质量关。
3 云南香蕉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提高规模化、产业化的程度
云南热区具有分散化、山区化的特点,地形多种多样,特别是热区飞地较多,具有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这些特点导致了云南香蕉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是制约云南香蕉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如在德宏、保山、临沧、普洱等地区由于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导致香蕉种植水平低、品质差、商品率不高,影响了蕉农效益,严重制约了香蕉产业的发展。根据云南香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营特点,确立“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升级模式,即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以项目为依托,重点支持,全面示范,逐步推进香蕉产业均衡发展。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香蕉专业协会、香蕉产销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香蕉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香蕉生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与蕉农建立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香蕉合作社参加的香蕉生产联盟,引导生产企业的进一步联合,提高香蕉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香蕉生产优势区域内,选择一些生产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辐射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产业升级示范点进行支持,逐步扩大辐射面,积极推动经营方式创新,大力培育各类协会组织,逐步打破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经营格局,一些新的经营模式,如专业户、合作社、股份公司等陆续出现,专业化生产开始形成。制定行业标准、发展规划,在规范行业管理、协调产销关系、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云南香蕉合作组织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促进香蕉产业组织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3.2 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先进技术,实现集约化生产
要集中力量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一是继续加强品种的自主培育和引进吸收工作,引进、选育、繁殖和推广优良香蕉种苗,促进种质创新。二是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促进形成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一整套操作技术。三是加强对香蕉主要病虫害发生和防治规律的研究,做好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控工作,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香蕉非疫区建设。四是加强采后处理及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推广,提高产品的商品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标准化生产是香蕉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方向,推广和落实香蕉的标准化生产就是将香蕉园的基础建设、组培苗应用、引进使用香蕉新品种、开展香蕉专用肥研究与应用、实施蕉园薄壁软管灌溉技术、实现香蕉无伤采收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及技术应用于生产,使香蕉产量提高、品质改善,竞争力加强。香蕉标准化生产及机械化采收示范项目的实施,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增效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已成为促进香蕉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今后,应继续支持在香蕉优势区域内建设生产示范项目,不断扩大香蕉标准化生产和采后处理技术的辐射面,“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升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示范项目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尽快提升香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3 把握市场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
要加大国内香蕉生产、销售信息发布的力度,及时预测分析香蕉市场发展趋势;加强对香蕉主产国的产业发展动态和产业政策的研究,提出有利的竞争对策;加强对进口国市场需求、贸易壁垒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工作,做好贸易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对产品的国内外宣传和促销工作,提高云南香蕉的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
3.4 发挥区域优势,选择最佳上市期
目前全国的香蕉主要集中在7~9月上市,市场供大于求,生产过剩,蕉多难卖,价格低廉。为了避开生产旺季,应合理安排熟期,选择最佳的上市时间。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地形形成的避风、无寒害的小立地环境使得云南具有其他香蕉产区无法实现的生产冬季香蕉的地域优势。通过对云南香蕉植区的考察发现,凡是效益好的生产者都是选择10月至次年6月这段时间香蕉上市,特别是在春节前后上市的香蕉价格都较正造蕉高出1~2倍,而且供不应求。选择最佳上市期的香蕉一般青蕉售价在2.5元/kg左右,每公顷纯利润在7.5万元左右,蕉农具有很高的效益,种植香蕉的热情高涨,同时这也是提高云南香蕉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的核心所在。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个优势做大做强云南的香蕉产业。
[1]李玉萍,方佳,董定超,等.世界香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2):115~119.
[2]赵秀娟,区胜祥.广东果业发展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广西园艺,2005(3):11~12.
[3]牟海飞,林贵美,邹瑜,等.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香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4):1206~1210.
[5]林明光,刘福秀,彭正强,等.海南省香蕉作物害虫调查与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6):1619~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