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2011-12-07李世宏
王 岗,李世宏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王 岗1,李世宏2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在对学校武术教育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是:正处于“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的尴尬境遇。然而,造成如此现状与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的学校武术发展始终是“捆绑”和“寄生”在西方体育的状态之下。基于此,笔者提出应当从在“文化自觉”理论指导下给予学校武术教育以新的使命,在“文化自信”的理念引领下找回学校武术教育的新立场,以此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发展问题的切入点,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现状;问题;思考
“自近代以来,西方学问和知识体系以不可遏止之势取代中国的学问和知识体系,国学式微,只留下痕迹于中国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之中”[1],这是一位哲学研究者对于“国学”生存状态的论述。其实,对今天的“体育”而言,西方体育的学问和知识体系又何尝不是以不可遏止之势在取代中国武术的学问和知识体系。中国武术教育的式微,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它的事实存在。但是,当我们面对我们自己对中国武术所进行的“体育化概念”表达时,当我们把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挂起钩来编写“中国武术教材”时,当我们将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在我们国家教育体系中所占“份额”和所处“地位”进行比较时,近代以来的中国武术教育式微,就成为铁的事实。
面对中国武术教育当下如此的局面,再论武术教育的复兴和发展,岂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并无实际之意义吗?所以,正确剖析和研究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应该成为学校武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甚至是核心命题。
1 现状与问题:学校武术教育在“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教化社会成员的重要手段,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无论是作为强壮身体保家卫国的手段,还是作为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的方式,中国武术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始终在我们华夏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术与教育的“联姻”,不论是在私塾教育占主要教育形态的明清时期,还是在民国的教会学校、新学堂发端之初,教育的武术始终存在,没有被割断。
从 20世纪初开始的“土洋体育论争”,到徐一冰等人上书民国政府将中国武术设列为“学校体育课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校武术发展,学校的武术教育形态始终都存在并发展着。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存在,相对于其它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言,始终处于一种“表面繁华”的生存状态。究其原因有三点:
其一,“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都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广和提倡,不论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作为民族体育代表的武术,在我国教育体制的各个不同学段都严格地规定着授课的内容、时数,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
其二,武术教育已经全面地进入了学校教育的高层次培养人才的路径中。我们已经有了近 40所高校招收攻读学士学位的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专门培养研究武术技术与理论的高层次人才。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研究生授权点。”[3]143
其三,自“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通过论证投票,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了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于 1997年正式将学科确定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使武术的学术地位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至此,武术学科与其他一般性学科一样能够全程培养最高学历人才。”[3]145
总之,今天的学校武术教育抑或是武术学校教育,如果我们用其在学校教育体制中所占到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层次来考量它的教育地位时;如果我们用其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的“普及”、“提高”来评判它的受众范围时;如果我们用人才培养层次的“学士”、“硕士”、“博士”来判断它的成就时,不容置疑的结论是:学校武术教育的当下成就无疑是显赫的。
然而,当我们从学校武术教育的质量、效果等方面来全面地考察它的成就时,学校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在体育学科中的地位,无法遮蔽的事实就会告诉我们:当下的学校武术教育问题重重。
一份历时 2-3年遍及全国的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4]17: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尽管武术早在 1916年就开始进入学校,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入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时至今日却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武术课基本上是徒有虚名,甚至一些学校的负责人明确表态武术课可以取消。”[3]120“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目前在中小学的开展情况很不乐观。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在一些开设有武术课的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4]17“学校不开设武术课”、“领导不重视”、“师资严重缺乏”、“学生武术认知水平低下”、“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喜欢武术,但不愿意上武术课”等等,成了这份科学调研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名存实亡”。
与中小学武术教育相比,当下的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也问题重重。近几年关于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现状的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武术教材过于陈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缺乏创新,不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培养兴趣点的空间……武术教学课程设置仍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理论和实践往往相脱节。这样无法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武术教师师资水平不高,武术专业老师更是凤毛麟角、零星点缀。”[5]
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在体育学的引领下,走进了“体育武术”的时代。
“从我国体育领域引进苏联的体育教育体系后,作为具有身体教育特性的中国武术教育就一刻也没有摆脱西方体育教育的牵引和主宰,中国武术教育一直处于‘体育教育’的下位概念。”[6]从最早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教育,到如今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体育”的概念一直夹裹在“武术教育”的躯体上,导致了我们的武术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的按照武术本身的内在规律,成为一门具有显著民族特性的独立学科体系。进而导致了“体育学”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存在都受到“体育人”的质疑。武术学科始终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定位,只能战战兢兢地存活在“体育学”下“苟且偷生”。“以竞技运动、技能教学为主,课程设置较窄,缺乏人文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强、灵活性差、知识面窄、文化基础薄弱。”“现代武术”、“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的武术专业教育,导致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百校统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无形中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欠缺”[7],“文化为核”、“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在我们的教育产品中,也只剩下“肢体运动”、“操化表演”,进而成就了它的“薄小俗浅”。
2 思考与对策: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种种问题的出现,很大的诱因来自于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6]所以,解决好学校武术教育的问题,对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和评判,甚至是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们再也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修补补”的方法来对学校武术教育实施“改良”和“医治”,而应该下定决心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建构新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要有一切“归零”的决心和意识。
因为,“从 20世纪初开始的‘土洋体育论争’,到徐一冰等人上书国民政府将中国武术设列为‘学校体育课程开始’,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始终捆绑在西方体育教育的巨轮上,长期作为一个特殊的‘怪胎’处于‘寄生于西方体育’状态下生存”[6]。这样的“捆绑”和“寄生”,应该是导致中国武术教育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所以,要解决好中国武术的教育问题,我们不能再单纯思考它的“学校体育工作意识”、“体育课意识”、“体育学科意识”,而应该备加关注中国武术教育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意义。
2.1 在“文化自觉”的理论指导下,给予学校武术教育以新的使命
面对今天学校武术教育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其核心的影响因素则来自于我们长期以来对“中国武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众所周知,“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义相吻合,张扬着‘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践行着‘道德至上’的行为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简单的实用技艺,而内化和提升为一种教化之学。”[8]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武术教育状况,我们却一直在走一条西化体育的中国武术改良之路。
尽管 20世纪 80年代,国家体委负责人荣高堂就对当时的武术境况提出过自己的看法,“现在是一家独霸,走舞台化,不是搞武术,而是把武术给毁了”;尽管 1987年 4月李梦华主任就明确提出,“我们目前开展着四五十个体育项目的活动,其中包括武术,可以这样统计体育项目数字,但这并不标志着武术位置是 1/40或 1/50。可不可以说它在体育中应占一半的位置。”尽管李铁映在 20世纪 80年代,也曾力推“武术全面地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尽管我们也有过“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的科学论断;尽管,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我们仍然没有感到中国武术在中国体育中的地位攀升,也没有体验到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地位中的变化。武术等同于西方体育的认知仍然根深蒂固,武术教育归属体育教育的范畴至今都没有改变。
所以,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教育,我们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文化自觉”基础上,来全面认识中国武术的历史、内涵、意义和价值。惟其如此,我们所制定的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才会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可持续发展。才可使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地位上的提升,才可把握学校武术教育的真正规律,才可履行学校武术教育真正的使命。因为,“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因为,“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的主动担当”。[9]
2.2 在“文化自信”的理念引领下,找回学校武术教育的新立场
面对中国武术发展现状和学校武术教育尴尬的境遇而言,导致学校武术教育长期以来存活在“体育课”、“体育教育”、“体育学”的藩篱中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我们对中国武术文化缺少“文化自信”。
“回眸一个世纪的武术体育化的历程,我们能够明晰地发现,武术体育化的根本因素来自于我们极端的功利行为。‘土洋体育争论’时,我们在选择一种身体文化与舶来的西方体育抗衡时,我们选择了武术作为中国独特的身体文化;‘新中国成立’时,在体育事业刚刚开始起步阶段,我们选择了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 (苏联模式),当我们需要在‘体育’大概念下找到中国人身体文化时,我们仍旧选择了‘作为身体文化的中国武术’;在改革开放时,我们选择一个民族体育项目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名片时,我们仍旧选择了中国武术;等等这些选择,使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始终没有走进自己真正的生存空间,没有走进一个应存在于‘艺术的’、‘文化的’、‘身体的’甚至是‘哲学的’的多元空间,而仅仅存活在一个狭小的‘体育空间 ’”。[6]
正是中国武术这样的“体育化”发展路径的追逐,才使得我们对武术的发展越来越缺少自信。抗争、榜样、模仿,舍己从人,削足适履,“成就”了中国武术发展坐标选择的西方体育标准的单一化,进而也“成就”了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的丧失。
所以,对于实现中国武术教育的重新振兴,开创学校武术教育的新局面而言,对中国武术文化充满自信的立场确立,则是我们必须树立的意识。因为,我们的中国武术文化较之西方体育的文化内涵而言,它的历史更久远,它的文化更厚重,它的精神更深邃。武术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路径,有自己的优劣评价标准,它与哲学、兵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契合,与中国人的内心素养与精神境界相联系,实际上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早已完全脱离了单纯的技术而成为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是不同于西方体育文化的,是不同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因为,“武术就是武术,它不需要西方体育化,也不需要体育学科化,它本身就应该是一门学科,就应该成为一门课程。”[10]
在“文化自信”指导下的学校武术教育,就是要我们肯定“体育课”与“武术课”、“体育教育”与“武术教育”、“体育学”与“武术学”是并行不悖的。惟其如此,我们的中国武术教育才可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的“不忘本”,才可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的“开放性”,才可实现武术文化传承的生机勃勃。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地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9]
3 结语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校武术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面对学校武术教育整体发展“不尽人意”的事实,面对中国武术教育内容的异化,振兴中国武术教育必须坚持文化第一的理念,只有对中国武术在更广泛的领域形成“文化自觉”,并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才可为中国武术教育的复兴、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德峰.依中国文化精神建设当代国学[J].复旦学报,2006(5).
[2]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78.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4.
[4]武术研究院组编.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
[5]郑勤.关于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
[6]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
[7]张云崖,王震.“三艺通备”理念下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
[8]王岗.武术教育应注重人文之美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3:第 12版.
[9]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J].新华文摘,2010(20):1.
[10]王岗,邱丕相,朱佳斌.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J].体育学科,2009(1).
The Current Status,Problem 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W ushu Education
W ang Gang1,Li Shi-hong2
(1.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Suzhou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021;
2.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the study made the schoolWushu education as the subjects,reflected and discussed on the schoolWushu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e author analysised objectivel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and indicated that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had so many problems,which was in the surface covered in tatters embarrassing prosperous situation.However,the paradox is:the development of our schoolWushu education was bounded and parasitized the western sport.So,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atwe should give the schoolWushu education a new mission under the guide of"cultural consciousness"and retrieve theWushu school education a new position under the idea of"cultural self-confidence"to solve the problem on our schoolWushu education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viving our schoolWushu education and revive
schoolWushu education;current Status;problems;reflections
G807.0
A
1001-9154(2011)05-0084-04
G807.0
A
1001-9154(2011)05-0084-04
2010年苏州大学“东吴学者计划”资助项目 (编号:14317356)。
王岗 (1965—),男,山西临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201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