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学本先生1934年所摄四川叠溪震区照片的考证与解读

2011-12-06洪时中刘盛利徐吉廷庄文骏

地震地质 2011年1期
关键词:震区茂县水灾

洪时中 刘盛利 徐吉廷 庄文骏

1)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成都 610042

2)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

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防震减灾局,马尔康 624000

4)北京市政工程局,北京 100045

庄学本先生1934年所摄四川叠溪震区照片的考证与解读

洪时中1)刘盛利2)徐吉廷3)庄文骏4)

1)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成都 610042

2)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

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防震减灾局,马尔康 624000

4)北京市政工程局,北京 100045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了7½ 级地震,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与崩塌,叠溪镇全城被毁,伤亡惨重。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1934年11月,著名摄影家庄学本先生考察了叠溪地震灾区,拍摄了大量的地震现场照片,其中一部分留存至今。这批照片是中国最早的地震现场照片之一,留下了比文字记载更为生动直观的珍贵信息。文中首次披露其中22张尚未发表的叠溪地震震害照片,其中包括被地震破坏的房屋、城墙、地裂缝、滑坡、崩塌、堰塞湖、地震次生水灾等,简要介绍了这些珍贵历史照片的有关背景,并对这些照片作了初步的注释和解读。

叠溪地震 地震考察 地震灾害 四川

0 引言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½级地震,山崩城陷,岷江断流,死亡6800人以上;地震后45天,叠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之一——“叠溪海子”溃决,又夺去了数千人的生命,惨重的灾难震惊中外。著名摄影家庄学本先生曾经在1934年考察过叠溪震区,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

庄学本(1909—1984),男,上海市浦东人,中国著名的摄影家和民族学家(李媚等主编,2009)。1934年,年仅25岁的庄学本先生带着自己做小职员攒下来的300元钱和2个相机来到四川,以《中华》画报、《申报》、《良友》画报特约记者的身份,拟赴西藏采访未成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以“开发西北协会调查西北专员”的名义,改赴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和川青交界的果洛草原等地考察。他于1934年5月从成都动身,由向导、马夫等随行,步行或骑马,先赴汶川、茂县,在茂县县城一带短暂停留后,又折返至汶川威州,经杂古脑、米亚罗到马尔康,其间就曾拍摄过在叠溪地震时金顶被震掉的杂古脑寺大佛塔等震害照片。然后,他从马尔康北上,经阿坝进入川青两省交界的果洛草原,对这片当时人们极为陌生的“白地”进行了考察,再经阿坝、松潘、茂县、灌县返回成都。在返程途中,他专门考察了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大地震的现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马鼎辉等,2005;李媚等主编,2009;洪时中等,2009),其中一部分留存至今。

1 已经发表的庄学本所摄叠溪震区的照片

庄学本先生所摄的有关叠溪地震的照片中,有一部分已经公开发表,其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已经发表的庄学本所摄叠溪震区的照片Table 1 Published photographs shoot by ZHUANG Xue-ben about Diexi earthquake

在这16幅照片中,除杂谷脑寺的2幅(表1中第1,2号照片)是庄学本先生1934年夏季在茂县至马尔康途经杂谷脑(什古脑)所摄的以外,其余都是他1934年11月由松潘至茂县返程途中所摄。根据在《庄学本全集》(李媚等主编,2009)中首次发表的《庄学本旅行日记》的记载,表1中序号为3~16号的照片应是1934年11月6—9日拍摄的。从内容看,这16张照片中,有9张(第1~3号、7~12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叠溪地震及其次生水灾的灾害,7张(第4~6号、13~16号)反映了震后修复重建情况和沿途的风土人情。

2 尚未发表的庄学本所摄叠溪震区照片的基本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16张照片以外,庄学本先生还拍摄了许多直接反映叠溪地震震害及次生水灾的照片,这些照片一直没有全部公开发表过。庄学本先生去世后,他的女婿陆增泉先生在清理其遗物时,发现了22张残存的叠溪地震照片,随即主动与四川省地震局联系,并于1987年将这批照片提供给了四川省地震局。1996年,刘盛利等曾在中国地震学会第6次学术大会上对这些照片作过简要介绍(刘盛利等,1996)。此后,还一直没有人对这些照片作过进一步的研究。

这22张照片都是黑白照片,原件大小与当时的“4英寸”规格的照片大体相当,虽然年代久远,但画面仍然比较清晰。尤为可贵之处在于,每一张照片的背面都有庄学本先生亲笔写下的编号和说明。编号的最小序号为4,最大序号为130,由编号推测,这22张照片只是庄学本先生当年在叠溪地区所拍摄的大量照片中的很小一部分。遗憾的是,剩余的照片和尚存的这22张照片的底片均未能找到。

庄学本先生虽然不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但他以一个摄影家和记者的高度敬业精神,在每一张照片的背面都写下了简短而又非常准确的说明,包括拍摄的地点、位置、对震害现象的描述等,至今仍然可以一一查对。同时,他还每天写下了旅行日记(李媚等主编,2009),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考察途中的大小事项,甚至还收集整理了当地的历史地震文献、地震灾害及其次生水灾的损失伤亡情况等。这些照片和记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将这22张照片拍摄的地点与《庄学本旅行日记》(李媚等主编,2009)比对,可以判定这些照片的拍摄日期为1934年11月6—22日,这正是1933年8月25日叠溪地震的1年零2个多月之后,亦即1933年10月9日叠溪地震次生水灾的1年之后。那时,叠溪地震及其次生水灾所造成的许多破坏遗迹仍然保留完好,在他的照片上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信息。

在未曾公开发表的这22张照片中,其拍摄的地点北起松潘县的镇平,依次穿过了极震区北侧的Ⅷ度区、Ⅸ度区,重点考察拍摄了叠溪较场一带的Ⅹ度极震区(极震区的照片占了22幅照片中的11幅),然后又依次穿过了极震区南侧的Ⅸ区、Ⅷ度区、Ⅶ度区,直至接近茂县与汶川县交界处的茂县文镇,实际上已经进入了Ⅵ度区。拍摄地区的南北直线距离约80km,考察里程至少在120km以上,包括了16个以上的具体地点,构成了一条近SN向的、穿越震中区的比较完整的剖面。

从这22张照片拍摄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叠溪地震的建筑物破坏。至少有8张照片(照片数有重复,下同)反映了城镇和农村各类建筑的多种破坏现象,其建筑物类型包括穿斗结构的木架瓦顶房、穿斗结构的木架泥顶房、片石墙房屋、土墙房屋、羌寨碉楼、城墙、城楼、围墙等;其破坏情况则包括倒塌、严重破坏、中等破坏和轻微破坏等不同的等级。这些建筑物的破坏遗迹现今绝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

(2)叠溪地震的地面破坏。至少有13张照片反映了地震引起的大规模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裂缝、地震堰塞湖、叠溪古城的塌陷和被掩埋等地面破坏现象,甚至还有正在崩塌滚石瞬间的图像。其中,老龙湾泥石流和较场坝地裂缝等当年的景象,都早已无法重现。

(3)叠溪地震的次生水灾。有3张照片反映了地震次生水灾的破坏和灾情,这些遗迹也早已不复存在。它们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反映地震次生水灾的照片。

与已经公开发表的16张照片(表1)相比,这22张照片所提供的地震及其次生水灾的科学信息更为丰富。在整理解读这些照片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照片所记录到的各种震害现象,与常隆庆先生当年考察报告(常隆庆,1938)的描述惊人地一致,也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四川省地震局及阿坝州地震局等单位对叠溪地震历次考察研究的结果(四川省地震局,1983)惊人地一致,更足以证明庄学本先生所摄照片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在对震害现象的描述上,这些照片提供了比文字材料更直观、更形象、更详细的信息,在叠溪地震的烈度分布、地震地质、地震次生灾害、建筑物地震破坏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3 对庄学本所摄叠溪震区照片的解读

3.1 极震区的震害照片

叠溪地震的震中在四川省茂县的叠溪古城附近(常隆庆,1938;顾功叙主编,1983;四川省地震局,1983),震中烈度达到Ⅹ度(顾功叙主编,1983;四川省地震局,1983)。叠溪周围的较场坝、点将台、鱼儿寨、龙池、上下木石坝、白腊寨、大小和尚寨、沙湾等地,地震烈度也达到Ⅹ度,构成了一个长轴方向约为N 60°W,长轴约24km、短轴约15km的Ⅹ度区(极震区)(四川省地震局,1983)。庄学本先生所摄的照片中,以反映极震区破坏的最为丰富。

3.1.1 叠溪古城

叠溪古城位于今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政府所在地(较场)东南约1.5km处,有完整的斜方形城墙,“城中有房屋二百七十八所,居民五百余人”,虽然规模不大,但因其军事商旅位置重要,“故历代以来,皆为重镇”,“属茂县南北两路之惟一繁盛市镇也”(常隆庆,1938)。

地震时,叠溪古城破坏最为严重,“其西侧邻河之一部,向河中崩倒,一部垂直向下陷落。其他一部,则被自东侧高山上滚下的乱石所覆压”,除东南角的一小部分外,全城均已不复存在。“所存之城郭,仅东门城洞一,及其南侧之数丈城垣,而城门洞被四围乱石压迫,乃卷缩如圆窦,城垣则半埋乱石中”(常隆庆,1938)(图1)。

图1 原始说明:叠溪城残存之城垣及城门洞(原编号4)Fig.1 Remained city wall and gate of Diexi Town.

“叠溪城东隙地中有一城隍庙,大震后,此庙之断柱颓梁及断腿折足之泥判官等,尚有一部分存在,为叠溪全城之惟一残留建筑物。但此庙已随地皮向南方转移十数公尺之远。又此段地带,以前本向西方岷江中倾斜,现则倾斜向东方山地”(常隆庆,1938)。该遗址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庄学本先生所摄的照片中却保留了下来(图2)。

图2 原始说明:向南望叠溪城隍庙残迹,此地原系向图右河中微倾者,今已向图左山地倾钭(原编号62)Fig.2 The remained Chenghuangmiao(Town god's temple),view to south.The original ground inclined slightly to the river(at the right of the photo),but to themountain after the earthquake(the left of the photo).

地震时,叠溪城及其附近发生了大规模的崩塌和滑坡(王兰生等,2008),崩下的土石堵断了岷江干流,形成了最大的一个堰塞湖——叠溪海子。这个堰塞湖在地震后溃决,形成了严重的次生水灾。在庄学本先生震后1年拍摄的照片上,还可以看到叠溪城崩塌和江道被壅塞的痕迹 (图3)。

图3 原始说明:南望叠溪城及其下崩塞岷江堤岸(原编号14)Fig.3 The view of Diexi Town and the bank of Minjiang River blocked with fallen riprap,view to south.

地震时的崩塌和滚石形成了大量的乱石堆,“(叠溪)城东侧山脚形成干海子凹地,坡上顺层山崩,坡脚滚石遍地”,“乱石多属自山上崩倒而下者,或大如屋,或小如拳,随地堆积成小山,期间常有洼地”(常隆庆,1938),东侧山坡上原有的七珠寨也因下塌而毁灭(四川省地震局,1983)(图4,5)。

图4 原始说明:叠溪城东崩下之乱石(原编号5)Fig.4 Fallen riprap in the east of Diexi Town.

图5 原始说明:叠溪崩下处乱石堆(原编号75)Fig.5 The riprap falling down from Diexi Town.

3.1.2 较场坝和点将台

在叠溪古城西北约1.5km处有一个较场坝村,“为以前叠溪营之大教场,其村有居民二十二家,成一长街”(常隆庆,1938),它与叠溪古城同在岷江东岸的台地之上,是距叠溪古城最近的一个居民点(图6)。后来此地建成较场镇,现为茂县叠溪镇政府所在地。人们所说的较场坝,有时专指较场居民点,有时又泛指较场所在的整个台地。

图6 原始说明:在观音崖上望较场坝及点将台全景(原编号82)Fig.6 Overall view of Jiaochangba flat and Dianjiangtaimegalith overlooked from Guanyinya cliff.

点将台在较场西南约300m处,是较场坝平台南部边缘由石英片岩组成的巨石,因传说樊梨花曾在此点将练兵而得名。

在较场北约400m处有EW向延伸的蚕陵山,因状如卧蚕而得名。蚕陵山断层是叠溪地震时形成的1条基岩断层,有时又称为观音崖断层(常隆庆,1938),它沿蚕陵山展布,走向EW,断距25~36m,延伸长度近1km,并形成宽达60~70m的裂谷,至今仍清晰可见(四川省地震局,1983)(图7)。

图7 原始说明:自叠溪城遗迹上望城下崩陷部及较场坝(原编号30)Fig.7 The cave-in plot and Jiaochangba flat,view from the site of Diexi Town.

叠溪地震时,较场坝所在的整个台地的地震烈度均达到Ⅹ度,破坏极其严重(四川省地震局,1983)。较场村“大震后,仅有木架房屋二间未倒,其余全数倒坍,共死五十二人”(常隆庆,1938);“泥平顶木架房全部倒塌,三间木架瓦房严重歪斜,屋瓦几乎梭光。南头称做‘店子街门’之房屋全部被压埋”(四川省地震局,1983)(图8)。

图8 原始说明:点将台东南路侧崩屋及崩石之象(原编号71)Fig.8 Damaged farmhouses and fallen riprap beside the road in the southeast of Dianjiangtai.

较场坝台地“大震之后,遍地龟裂”,出现大量地裂缝 (图9,图6),“大都顺东侧山岭排列,作SN向。阔自数寸至四五尺,长自数丈至里许,深浅曲直皆具”,地面亦成阶梯状倾斜,大体东侧低而西侧高(常隆庆,1938)。点将台巨石上原有一条宽约35cm的近SN向张性裂缝,震后扩宽到85cm(四川省地震局,1983)。

图9 原始说明:点将台西南地上裂缝(原编号49)Fig.9 Surface ruptures in the southwest of Dianjiangtai.

3.1.3 排山营

排山营为今茂县叠溪镇排山营村,在较场南直线距离约6km处,亦位于极震区内。该营系明洪武十一年西征军至此所建,地震时该村房屋“皆完全震倒”,“至是古迹荡然”(常隆庆,1938);四川省地震局1979年调查也指出:“包括排山营、石门坎在内,共50多户,木架房亦全部连根震倒”,评定该地的地震烈度为Ⅹ度(四川省地震局,1983)。庄学本的照片提供了直观证据 (图10)。

图10 原始说明:叠溪城南十五里排山营全毁后(原编号33)Fig.10 View of the destroyed Paishanying village located about15-li(7.5km)south of Diexi Town.

3.2 外围破坏区的震害照片

3.2.1 太平村

太平村在较场北约10km(公路里程13km)处,即今茂县太平乡政府所在地。常隆庆当年考察记载:“北至距叠溪三十里之太平堡,则所见震坏倾斜之房屋,虽属多数,而完全倒坍者,仅少数之平房耳。但四围山地震崩溜倒者,仍缤纷罗列,到处可见。太平在震灾中,共死十人”(常隆庆,1938)。1979年3月四川省地震局再次调查认为:“木穿榫房约三分之一向南歪斜,楼上装板摇脱,外围片石墙大多数倒塌半截,檐口普遍掉瓦”,评定当地的地震烈度为Ⅸ度(四川省地震局,1983)。照片提供了太平村穿斗木架房破坏的直观证据(图11)。

3.2.2 镇平

镇平在较场以北约22km处(公路里程28km),今松潘县镇坪乡政府所在地。“其城垣为碎石所砌,被震倒一部,其北门城楼亦随之倒坍”(常隆庆,1938)(图12)。四川省地震局1979年3月调查认为:当地“穿榫房未垮,掉檐瓦。土墙、城墙垮塌或歪斜。土中裂缝纵横交错,山坡有滑坡、滚石”,评定其地震烈度为Ⅷ度(四川省地震局,1983)。

3.2.3 踏花寨(桃花寨)

此处的踏花寨实为桃花寨,因为当地口音而造成音误,系今茂县石大关乡桃花寨村。穆肃堡又名畜牧铺,位于今石大关南、桃花寨西南,在岷江边。穆肃堡在较场以南直线距离约20km处。常隆庆(1938)记载:“后沟(今石大关)以南高山上诸山寨,多属碎石平房,倾倒亦复大半。……桃花寨,(海拔)高二三二○公尺,死十数人。…… 更南到穆肃堡以南,则倒坍者,皆为不坚固之民房,其坚固木材房屋,仍完整无恙”。四川省地震局1979年3月现场调查时,群众反映“桃花寨震灾稍重”。桃花寨与穆肃堡的地震烈度均定为Ⅷ度(四川省地震局,1983)。庄学本的照片(图13)显示了当地特有的羌族碉楼破坏的情景。

图11 原始说明:叠溪北三十里太平村震坏之屋(原编号106)Fig.11 Damaged houses of Taiping village located about30-li(15km)north of Diexi Town.

图12 原始说明:叠溪北七十里镇平北门城楼震坏之象(原编号115)Fig.12 Damaged north city-gate of Zhenping Town located about70-li(30km)north of Diexi Town.

3.2.4 茂县奎星楼

常隆庆(1938)记载:“当地震时,……(茂县县城)碎石所砌之平房,及不坚固之墙壁,皆即时倒下。……幸城中大部分房屋,皆为木材建筑,未有压毙人民之事”;西南烈度队1973年调查指出:“地震时,个别老朽房屋有倾倒,墙体开裂普遍。一些穿榫房屋歪斜。北门城墙震塌几十丈”;四川省地震局1979年3月现场调查评定该县城的地震烈度为Ⅶ度(四川省地震局,1983)。奎星楼位于茂县县城的文庙内,其乱石砌筑的墙体部分垮塌(图14)。

3.3 地震堰塞湖与次生水灾的照片

3.3.1 地震堰塞湖

叠溪地震引发崩塌、滑坡形成的大量崩滑体,堵塞了岷江干流和西岸几条支流的河谷,积水形成10余个地震堰塞湖(俗称“海子”),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岷江干流上的3个“海子”:从下游到上游依次为叠溪海子、小海子和大海子。

图13 原始说明:踏花寨穆肃堡东北山上距叠溪约五十里新倒之碉楼房屋(原编号46)Fig.13 Destroyed Diaolou(watchtower)on sidehill,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Musubao(fort)of Tahuazhai village,located about50-li(25km)south of Diexi Town.

图14 原始说明:茂县奎星楼震倒之墙(原编号43)Fig.14 Damaged walls of Kuixinglou temple in Maoxian County.

叠溪海子“正在叠溪城下,由叠溪和龙池山崩入河心之砂石所填塞。…… 自两侧崩下之乱石,堆成一山脊,横塞河中,将江水堵断,滴水不泄。据岷江河床之平均坡度及现存遗迹推算,当时此地堰坝之高,当在一百六十公尺以上”(常隆庆,1938)。地震后45天叠溪海子溃决,该堰塞湖即不复存在。

小海子由较场(大桥)天然堆石坝堵断江水形成(图15)。大桥位于较场西南约0.75km、叠溪古城西北约1km处。该堰塞湖至今犹存,积水量约4500万m3(王兰生等,2008)。

图15 原始说明:大桥山崩塞岷江积水成湖(原编号15)Fig.15 The barrier lake formed by landslides at Daqiao.

大海子由银屏崖(银瓶崖)天然堆石坝堵断江水形成(图16)。银屏崖在今茂县叠溪镇北的岷江对岸,“高出江面在二千公尺以上,直上直下,峭壁千云。震后,附江一面之岩石,自顶至麓,崩入河心。成一大堰坝,顶部厚约三百公尺,高约一百公尺”(常隆庆,1938)。该堰塞湖至今犹存,湖面长约13km,积水量约7000万m3(王兰生等,2008)。

3.3.2 次生水灾

由于上游来水日益增多,堰塞湖的水位日益增高,甚至一度使岷江干流上的3个海子连成一体。主震后的第45天,即10月9日下午19时左右,叠溪海子突然溃决,形成了极为严重的次生水灾,“积水倾湖涌出,怒涛汹涌,吼声震天,十里皆闻”,洪水冲毁了茂县、汶川县和灌县境内岷江沿岸的村镇房屋田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常隆庆,1938)。

庄学本先生拍摄了岷江沿岸一些村镇遭受地震次生水灾洗劫后的照片,现存的有石大关 (图17)、长宁堡(图18)和文镇 (图19)3处。

石大关(实大关)即今茂县石大关乡,为松茂大道上的重要乡镇,在较场以南直线距离约15km(公路里程22km)处。该地位于岷江东岸,在叠溪地震的次生水灾中损失惨重。“实大关房屋全部冲去,城垣冲后,仅余一箭楼,死二十三人”,房屋损失72所,田地冲坏210亩(常隆庆,1938)。

图16 原始说明:银屏崖崩溃及积水情况(原编号53)Fig.16 Landslip and quake lake in Yinpingya.

长宁堡在今茂县石大关乡穆肃堡之南,在叠溪地震的次生水灾中同样损失惨重。“长宁则房屋一无所存,地皮亦随波冲去数尺,死廿一人”,房屋损失11所,田地冲坏120亩(常隆庆,1938)。

图17 原始说明:石大关被水后之情景(原编号89)Fig.17 The view of Shidaguan Town after the flood.

图18 原始说明:茂县北六十里长宁堡全被水冲(原编号11)Fig.18 The Changningbao village destroyed completely by the floods,located about60-li(30km)north of Maoxian County.

文镇即今茂县南新镇文镇村,与汶川县雁门乡青坡村交界,位于较场南直线距离约55km处,在茂县县城(凤仪镇)的西南。洪水中,“文镇全村冲没,死三人”,房屋损失40所,田地冲坏125 亩(常隆庆,1938)。

上述这3张照片连同在《庄①四川大学,1934,叠溪地质调查特刊(调查报告)。学本全集》(李媚等主编,2009)已经发表的几幅照片,以及周晓和先生当年所发表的几幅照片 ,可能是中国地震次生水灾现场的第1批照片。

图19 原始说明:茂县南六十里文镇被水冲毁后仅存一屋(原编号125)Fig.19 The only standing house in Wenzhen Town after the flood,located about60-li(30km)south of Maoxian County.

3.4 其他

3.4.1 崩塌的瞬间

叠溪地震之后,震区的山体处于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之中,余震、暴雨乃至狂风,均可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滚石等山地灾害。“每一震动,即崩坠一次。土石俱飞,烟雾障天,良久乃息。……又或狂风大作,山石亦随而崩下,细土飘扬,即时弥漫天空,天日为之改色”(常隆庆,1938)。在这一带地区,至今仍然经常出现狂风触发滚石崩塌的现象。常隆庆先生在考察途中抓拍到了一次小规模崩塌瞬间的情景(图20),这可能在中国西南地区还是第1次。

图20 原始说明:叠溪附近江岸当感受微震或狂风之吹袭,即向下崩坍,烟尘敝天(原编号80)Fig.20 When micro-earthquake occurred or gale blew up,rocks and stone fell down and the sidehill was covered with dust at once near Diexi Town.

3.4.2 泥石流

叠溪地震不仅引发了大量的崩塌与滑坡,也造成了泥石流。“在黄草坪南约五里之老龙湾,当山崩时,山上之泥土,随岩石奔下,成一泥流,斜布于半山上,自半山上向西直流入河中。干后成一片黄土地,宽及半里,长约二里”(常隆庆,1938)(图21)。老龙湾在较场以南直线距离约4.4km处,该地似应属于Ⅹ度区(四川省地震局,1983)。该景观早已不复存在。本图有可能是中国西南地区第1张地震引发泥石流的照片。

图21 原始说明:叠溪城南十二里老龙湾附近溜下之泥土(原编号6)Fig.21 Mud-rock flow near Laolongwan,located about12-li(6km)south of Diexi Town.

图22 原始说明:茂县南三十里石鼓居民畏避地震及水灾在野地搭盖之临时屋(原编号130)Fig.22 Temporary shelters in the field to avoid earthquakes and floods in Shigu village,located about30-li(15km)south of Diexi Town.

3.4.3 防震棚

叠溪地震后,幸存的灾民自发搭建简陋“抗震棚”,以避风雨。对此,常隆庆亦有记载:“大震后数日中,即有人结木为棚以避风雨,然一遇大震,则又倾覆无余。至半月后,乃有人将房架立定,而营茅舍”(常隆庆,1938)。庄学本拍摄了石鼓灾民所搭建的简陋防震棚 (图22),这可能是中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最早的防震棚照片。

石鼓位于较场南直线距离约50km处,在茂县县城西南(距茂县县城公路里程约17km),即今茂县石鼓乡石鼓村。叠溪地震时,该地的地震烈度在Ⅶ度左右,有一定破坏(四川省地震局,1983)。在地震次生水灾中,房屋损失20所,田地冲坏44亩(常隆庆,1938)。

4 结束语

1933年叠溪地震发生后,常隆庆、周晓和和庄学本先生等人都曾先后在现场拍摄过大量的照片(洪时中等,2009),这是四川省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第1批地震现场的照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常隆庆先生所拍摄照片的原件如今已经无法找到;周晓和先生留存的照片至今只发现4张;到目前为止,在当年所有的关于叠溪地震的照片中,以庄学本先生留下的照片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

庄学本先生的照片,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充分体现出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过去年代里那种百折不饶、艰苦奋斗、细致认真、科学求实的精神,他们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得到了庄学本先生的亲属和四川省地震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特致以诚挚的感谢!本文作者之一的庄文骏先生就是庄学本先生的长子、《庄学本全集》的主编之一,他对本文有实质性的贡献。

本文系“中国近代重大地震事件考证研究”项目中有关叠溪地震的一项具体工作,得到了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徐锡伟研究员的支持和帮助。此外,四川省地震局吴疆编审帮助订正了照片的英文说明。在此一并致谢。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对中国地震事业做出过历史贡献的庄学本先生。

常隆庆.1938.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J].地质论评,3(3):251—292.

CHANG Long-qing.1938.Investigation report on Diexi earthquake of Sichuan [J].Geological Review,3(3):251—292(in Chinese).

顾功叙主编.1983.中国地震目录[Z].北京:科学出版社.

GU Gong-xu(ed).1983.Catalogue of Chinese Earthquakes[Z].Science Press,Beijing(in Chinese).

洪时中,徐吉廷.2009.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记在叠溪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几位前辈[J].国际地震动态,(2):30—38.

HONG Shi-zhong,XU Ji-ting.2009.History will remember them forever:Commemorating the seniorswho had made the contribution in Dexiearthquake on August25,1933[J].RecentDevelopments inWorld Seismology,(2):30—38(in Chinese).

刘盛利,王新民,徐吉廷.1996.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珍贵震害照片的发现与考证[A].见:中国地震学会第6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05.

LIU Sheng-li,WANG Xin-min,XU Ji-ting.1996.Discove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rare photographs about Diexi earthquake of Sichuan[A].In:Abstracts of6thSymposium 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Seismological Press,Beijing(in Chinese).

马鼎辉,王昭武,庄文俊主编.2005.尘封的历史瞬间:摄影大师庄学本20世纪30年代的西部人文采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MA Ding-hui,WANG Zhao-wu,ZHUANG Wen-jun(eds).2005.Historical Moment Covered with Dust:West China Humanistic Interview by Photographer ZHUANG Xue-ben in the 30s of20thCentury[M].Sichuan Ethnic Publishing House,Chengdu(in Chinese).

四川省地震局.1983.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1983.Diexi Earthquake in 1933 [M].Sichuan Publishing House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engdu(in Chinese).

王兰生,杨立铮,李天斌,等.2008.四川岷江叠溪地震滑坡[A].见:黄润秋,许强等编著.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北京:科学出版社.

WANG Lan-sheng,YANG Li-zheng,LI Tian-bin,et al.2008.Diexi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Minjiang River,Sichuan Province(1933)[A].In:HUANG Run-qiu,XU Qiang,et al(eds).Catastrophic Landslides in China.Science Press,Beijing(in Chinese).

庄学本著·摄.李媚,王璜生,庄文俊主编.2009.庄学本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ZHUANG Xue-ben(LIMei,WANG Huang-sheng,ZHUANGWen-jun eds).2009.The Collected Works of ZHUANG Xue-ben[M].Zhonghua Book Company,Beijing(in Chinese).

INTERPRETATION AND RESEARCH ON PHOTOGRAPHSABOUT DIEXIEARTHQUAKE SHOOT BY ZHUANG XUE-BEN IN 1934

HONG Shi-zhong1)LIU Sheng-li2)XU Ji-ting3)ZHUANGWen-jun4)
1)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engdu,Chengdu 610042,China
2)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41,China
3)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dministration of Aba Tibetan-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Barkam 624000,China
4)Municipal Engineering Bureau of Beijing,Beijing 100045,China

On August25,1933,a great earthquake of M 7½ occurred in Diexi of Maoxian County,Sichuan Province,China.The strong earthquake caused a lot of landslides and collapses.The Diexi Town was destroyed completely,and casualties were heavy.After 45 days,the barrier lake made by the earthquake burst,causing serious secondary flood disaster again.Famous photographer ZHUANG Xue-ben made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of Diexi in November 1934.He took large numbers of photographs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Part of these photographs have been retained yet.They are one of the oldest photographs of earthquake scenes in China and providemore visual inform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22 photographs about Diexi earthquake,shoot by ZHUANG Xueben and unpublished,are show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including destroyed houses,destroyed city wall,ground rupture,landslides,collapses,barrier lake,seismic secondary flood and so on.The background of these visual historical photographs is narrated simply,and annot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se photographs have been done in this paper.

Diexi earthquake,earthquake photograph,earthquake disaster,Sichuan Province

P316

A

0253-4967(2011)01-0208-17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20

2010-03-09收稿,2010-06-30改回。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917)“中国近代重大地震事件考证研究”资助。

洪时中,男,1943年生,196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研究员,主要从事概率统计方法和非线性方法在地震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近年来也涉及对四川地区一些历史地震的研究,电话:028-61885911,E-mail:szhong 1943@126.com。

猜你喜欢

震区茂县水灾
古蜀之源:茂县营盘山遗址
流浪卫星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一刻不曾停歇的茂县大救援
接连地震
强震区软弱地基上承式连拱桥设计总结
菲律宾遭遇水灾